改错题的过程中学生到底啥感觉
今天讲一个例子,说说改错题改三遍到底是个啥情况。
有一年寒假,我家里来了一个亲戚的孩子,正好高一,有一个理科的科目的成绩相当一般。我就指导这个孩子改之前的错题,连续改三遍。
孩子就住在我家,我得以十分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在改错过程中的问题。

第一遍,把所有的错题打印出来。打印了好几页纸,然后这个孩子很认真的开始做这些错题,上面都是没有答案的,这些题目事先是老师已经讲过的,孩子当场认为自己已经明白的。然后,当你让孩子自己独立的再去重头开始做这些题目的时候,结果十分惊人:
孩子不会的题目和做错的题目加起来,占到所有题目的一多半。
也就是说,孩子自以为已经会的东西当中,真正能够做对的只有一半。
然后我给孩子讲解清楚后,间隔一天,让孩子做第二遍。
第二遍,题目比之前的少了,仍然是空白试卷,都是孩子第一遍没有做出来或者做错的题目。这一次,明显比上次好一点,你以为孩子能全部做出来吗?答案是:还是不行。在这一遍的改错中,孩子还是错了一半。

是的,你们没有看错,我这个亲戚的孩子在第二遍的改错中还是错了一半。
也就是说,第二遍错改完之后,大概占四分之一的,最初的错题,孩子仍然还是做不对。
第三遍,最后的剩余错题继续改错。结果还是出乎意料,本以为孩子应该全部能掌握,但是呢,其实孩子还是有三分之一的题目没有做对。
也就是说,和最开始的错题相比,孩子在改过三遍错题之后,大概还有十分之一的题目不能一次做对。

期间,这个孩子崩溃过一次,实在是不想做了。拒绝吃晚饭,在沉默了两个多小时之后,这个孩子还是没有吃饭。
但是,他把题目搞定了。
说实话,最后我无比激动,出乎意料的最后的反转,实在令人振奋。
整件事给我的感觉是:学生掌握一个东西的时间其实需要很久,尤其是会“超过家长所认为的时长”、尤其是“在学生并不擅长的领域”。反复地改错,不断减少不会做的题目其实十分必要。你让一个学生去面对他真的不会的内容,到第三遍的时候,其实心理上真的需要克服一下,人和人的差别,就在于崩溃的边缘你最后到底是放弃还是继续。能够多坚持一下,你就能比别人厉害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