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五百万年后的世界5——躁动的孟加拉湾


4500万年后的孟加拉湾,虽然经历了灭绝事件的打击,死寂并没有持续太久,海洋很快又焕发生机。盛夏时节,富饶的洋流养育了大量的浮游生物,海洋盛宴每年都会在此处上演。
珪筋鲳,孟加拉湾海洋表层最常见的小鱼,银光闪闪的它们以浮游生物为食,是食物链的基础,这种20厘米的小鱼身形比祖先舒鲳更为细长,银色的外表使得它能躲在海浪中避开捕食者的视线,它们成群结队,行动一致,即使有捕食者靠近,也会藏在海浪下,用群体战术迷惑捕食者,它们侧扁的身体和纯银的体色,常常使得捕食者眼花缭乱,难以下口。说句题外话,筋鲳或者舒鲳可不是鲳,它们属于蝴蝶鱼类,而鲭形目的鲳此时早已灭绝。

珪筋鲳偶尔会引来隐甲鲹的注意,这种最大可达2.5米的大鱼也在海洋表面成群活动,它们常常三五成群打乱小型群居鱼的鱼群,随后张开大嘴贪婪地吞噬落单的个体。隐甲鲹是大甲鲹的后代,它们将祖先后半身的侧线骨板退化以减少阻力,因此相较于祖先,隐甲鲹更加迅猛,如同早已灭绝的金枪鱼一样。

但即便是强如隐甲鲹在捕食的时候也会被其他鱼干扰,墨纹虎鯻是海中的流氓细鳞鯻的后代,开阔的水域让它们变得更大。这种长达1.7米的捕食者对任何猎物都来者不拒,它捕食小鱼,也会袭扰隐甲鲹,啃下它们的鳍和肉,甚至还会袭击小海兽。

而镰尾鲨是孟加拉湾的顶级捕食者之一,这种4米长的大型真鲨也喜欢捕食珪筋鲳,它是锯尾鲨的后代,它们尾巴的杀伤力非常大,趋同甚至强于如今海洋中的长尾鲨。强大的尾鳍是协助它们捕食的利器,通过抽打,镰尾鲨能将鱼群迅速击破。此外,尾鳍也是幼年镰尾鲨驱赶天敌的防御武器。

时不时下来捕鱼的还有黑斑环颈鹱,环颈鹱属是此时印度洋地区常见的海鸟,这些黑斑环颈鹱整体灰色,脖子上有一圈白环,眼睛后部有一块黑斑。它们的羽毛能防水,宽大有力的掌蹼用于划水,会潜入水下捕捉珪筋鲳等小鱼。黑斑环颈鹱会将捕捉的猎物带回巢穴喂养雏鸟,此时也正是它们的繁殖季节,但是它们在返回途中遇到了强盗……

孟加拉海盗鸥,一种体型巨大的海鸟,相比较祖先,它们强化了飞行能力,翅膀非常长,能在远洋长距离飞行。但它们并不会游泳,也较少自主捕猎,因此它们总是选择抢夺其它海鸟的猎物。抢食行为在水鸟里非常普遍,随便就能演化出来,更不用说现代鸥就是抢劫惯犯。孟加拉海盗鸥的喙很长,这使得它们更加方便抢食,它们就像是海盗一般,高强度洗劫过路的其他海鸟。

波澜之下又是另一番景象,紫玉线鳕是犀鳕的后代,一种8厘米长的小鱼,尽管东南亚的珊瑚礁在这时退化,但犀鳕却在这时演化成珊瑚鱼,它们像今天的线塘鳢一样,居住在礁石的缝隙中,通过夸示艳丽的背鳍吸引异性。

当海中的吸尘器扫过低矮的礁石,线鳕的求偶仪式骤然停顿下来——管颚鮨是一种半米多长的大型花鮨,一般出现于珊瑚外围,它们折叠的口能在捕食的时候持续向外弹出,其强大的吸力能将紫玉线鳕从礁石缝隙里吸出来。

当夜幕降临,白天活动的珪筋鲳又躲藏进海浪,另一种小鱼来到海洋表面觅食——青鳞单鳍鱼,副单鳍鱼属的后代,比祖先更适合开阔水域,用比祖先更快的速度躲避天敌。

夜晚自然也有夜晚的捕食者,虽然单鳍鱼行动已经很快了,但和它们比还差远了,它们激起巨大的浪花,随后高调出场:流星鲔海豚,长约2.5米的海豚,是高速的捕食者,最高时速超过了55千米每小时。为了加快速度,它们增高尾鳍展弦比、尾柄肌肉量和尾柄侧突。平时海豚们多会呆在远洋,凭借强大的游泳能力四处迁徙,但此时它们迁来内湾,被数量庞大的表层小动物吸引……

另一些表层动物的集群也颇为壮观,只不过它们不是为了觅食,而是为了繁衍下一代。长足筒铠虾,大概20-30厘米长。如同我们今天也能见到的游泳铠甲虾,此时的它们正在大规模迁徙,筒铠虾可以用腿在水中游泳前进,它们会游到盐度低的海岸产卵,而幼体在发育至性成熟后才具备在开阔海域迁徙的能力。这些铠甲虾是夜间行动的捕食者季节性的自助餐。

赤道的热在4500万年后达到顶峰,相较于陆地而言更凉爽的海水促使着两栖海洋哺乳动物完全演化成海栖性的同时,也正在让越来越多毕生以海为家的鲸豚走向黑夜与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