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忧虑
以下文字大量参考果壳,丁香医生,简单心理,一些心理学书籍和我的心理老师。有理有据,放心食用。
“我讨厌你。”
这是带着愤怒的一句话,换句话说,这是有暴力色彩的一句话。毋庸置疑,对待这句话的反应一定是难过。拆分下难过,1:我被否定了;2:我被背叛了。
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来,首先梳理,事件想法行为。注意,这里的事件一定是尽可能的真相。不要为了让自己开心而蒙蔽自己,看不清真相。重新看清真相,我不是被否定了,而是与那个人的行事方法不同。我不是被背叛了,只是失去了本与自己不合的一个人的亲密关系。事件和想法已经在前文很明确了,接下来是行为。
如何化解不开心?
这里我想讨论一种饱受争议的方式:非自杀性自伤。据可靠数据,中国自伤比例在5.4%到21%。这种看似异样的行为发生情况还是较高。若是被讨厌的主人公自伤,想法可能是这样:我受到了亲密关系者的背叛,我一无是处,我应该受到惩罚或者是我要发泄我的愤怒,我无法伤害这个世界,但我可以伤害这个世界中的我。(当然也可能情绪低落如洪水根本思考不了没有想法。)
主人公有了这样的想法,不算怪异。只是情绪发泄向内向外两个渠道,主人公选择了向内的渠道而已。选择本无错,只是可以稍微改变下对自己的伤害程度。以下实操:把用刀子划拉手臂改为用手触摸冰块,或者用红笔在手臂上画线。
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习惯(注意:是习惯!)的人的自杀概率是普通人的上百倍,但也因为自伤让他们暂时摆脱了自杀风险。所以我对自伤持不排斥的态度。
洗热水澡有利于分泌多巴胺(数据效果和doi差不多),所以不开心的时候,最好还是先把自己丢在热水里焖一会儿吧。
不求俗人追求的世俗功名,心中只剩天光云影才能不随世沉浮。朱光潜先生说的这句话我很中意。不得势不如意都只是世俗的沉没而已,活着所需要的,只是感受生活之美。动以避闲愁,动中取静越孤独。孤独与独处不同,两者间有模糊的界限。孤独固然会让人更抑郁(注意,抑郁不是悲伤,抑郁的简单辨别方法是:想着“我好难过,我得开心起来” ,却更加难过。),但我们能做到的是,尽量把孤独向着独处偏移。
“独处是一种积极的能力,是不同于退缩状态的。独处能力是情绪发展过程中成熟的一个最重要标志。”温尼科特1958年发表的论文《独处的能力》如是写道。
如何积极地独处?
拥有“重要他人”的支持关系,对独处者而言非常重要。他们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他们保持一定频率的联系,比如一周约一次饭,或者打一个视频通话,他们就是所谓的“有人在那里”。
如果缺乏“重要他人”的支持,那么至少对最熟悉的陌生人保持友善。比如保洁阿姨、物业保安,他们是你最容易接触到的、具备安全感的关系。
独处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没有刺激”。相反,孤独的价值正取决于一个人能否为自己找到舒适的刺激,你可以选择一个人出门吃饭,或者看电影,每个人都有与自己联结的方式,找到它。(Matthew Bowker,2017)。
适当增加生活的使命感。独处不是减法实验,而是加法实验,如果你感到孤独和空虚,那么你要做的不是减少孤独感,而是增强自己的使命感,例如“追踪一朵花开的过程”。(Arleen Brown,2013)
如果感到孤独,记住那不是独处的错。《单身社会》的作者Eric Klinenberg曾在采访中表示,“孤独感是人类经验的基本组成部分”,“没有什么比和错误的人一起生活更孤独了”。
如果,你(非自愿)被迫落单,那么不要反抗,接受它。让孤独平静而真实的出现,专注于内心的感受, 也可能发生一些奇妙的自我体验。(Jack Fong,2013) 对于“孤独”这样一个看似宏大的概念,每个人对它都有一种私人化的理解。它可能是隔离的,可能是黑暗的,但同时又是自由和无法摆脱的人的本质。(此段引用自简单心理,强烈安利简单心理,快去关注!)
独处时,自己离烟火气的生活远了,此时,所感受到的烟火气的生活便不是曾经一直习惯的快感,而是可以在保持距离下的美感。如同许多文学和哲学家的思考,独处是参悟生活的必要条件。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狗子(公的那只)
也希望看到这儿的朋友能够稍微开心一点。
望所有在独处中的人们能找到自己可以依赖的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