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题押题一线情报——春晚考点篇【第一弹】

hello各位淀粉们中午好啊,又到了我的超级超级超级dry的干货时间!如今临近高考了,相信出题老师们也正忙着搜罗和思考着这一年里有什么好的时事热点能用来考察大家呢,那么在猜题押题这块小历可不会落后,今天带来的是每年必会考察的时事热点话题——春晚板块,所以千万要重视啦!如果一次性看不完,可以转发和收藏,方便下一次快速找到这份资料哦~(文末附PDF版本获取方式)《华彩梨园》: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一、戏曲简介
1.发展过程:
①原始社会:傩戏,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②春秋战国: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戏曲元素
③唐代:“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④宋代: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浙江温州一带流行“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⑤元代: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⑥明朝:昆曲,浙江昆山,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刻,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被称为“百戏之祖”
代表: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
⑦清朝: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在徽剧和汉调基础上形成京剧;四大行当是生、旦、净、丑,艺术手段是唱、念、做、打,被誉为“国粹”
二、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2.元代: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3.明代:传奇剧的繁荣: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昆山腔的“水磨调”成为明清曲牌联套体戏曲舞台上的主腔。
4.清代京剧
(1)形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为京剧诞生奠定基础;道光年间,徽汉合流,京剧形成。
(2)特点: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角色一般分生、旦、净、丑四大行。
(3)地位:中国戏曲的精华,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
三、重点考向:中国戏曲发展演变
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一代繁华一路歌》:一带一路
一、互惠发展的新机遇——“一带一路”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一带一路”是当今社会热点,也是高考重点,复习备考我们应重点关注。
“一带一路”构想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世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是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后来不断演变为沟通中国与亚 欧非多国的商贸、物流及文化大通道的古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时期
(1)丝绸之路是张骞于西汉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欧非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的总称。
(2)汉武帝以后,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对外政策,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
(3)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4)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概念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
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影响
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在动荡中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北方大部处于长期的割据战争之中,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这时繁荣的丝绸之路受到一定阻隔,同时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此时的丝绸之路并没有中断,仍然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
(1)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2)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自贞观以来,唐与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
(3)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
4.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低落到迅速
(1)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
(2)元代,丝绸之路再度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发展迅速。
(3)元统一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
5.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
(1)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
(2)清朝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几近停止。
(3)清朝虽然开设“十三行”,但是与西方的联系大为减少,因此,当西方正在革新政治体制,开展经济运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的时候,古老的东方还沉浸在自己的文明里“自我陶醉”,此时的中国已距离先进的西方很远很远,丝绸之路的价值已被“暴殄天物”了。
6.丝绸之路留给人们的历史启迪
(1)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悠久,虽然发展历程复杂艰难,但是它在各个朝代都有发展和变化,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得到开拓和发展的,这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发展中的丝绸之路,更好的分析丝绸之路发展变化的相关问题。
(2)丝绸之路的兴衰,为我们研究和探讨丝绸之路在当代的意义及价值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二、“一带一路”的包容性
(1)重视存在差异:
“一带一路”地跨欧、亚、非三洲,其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相当庞大,这就突出了沿线及周边国家在意识形态、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期望价值和迫切要求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一带一路”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2)强调平等交往:
“一带一路”倡导以宽阔的胸怀和极大的包容来热情容纳广大国家和地区的亲情加入,不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国际地位悬殊的大小,一律以平等的交往态度进行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
(3)主张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在密切交往中更加突出强调相互尊重政治制度、人文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在顺应时代大潮流下致力于各国经济、文化、贸易等的发展与合作,实现在平等合作基础上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共赢,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三、“一带一路”的开放性
(1)开展区域合作:
①“一带一路”是在各国着力寻找新的火车头带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的,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迫切需要新的力量发展经济,区域合作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
②“一带一路”倡议横跨欧、亚、非三洲,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倡议地位十分重要,这对于沿线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2)促进优势互补:
①“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亚、欧、非很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②加深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对外政策的了解,有利于各区域国家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和建立健全亚洲各个国家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合作,达到共赢,使广大“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国家合作迈上新台阶。
③“一带一路”促进经贸合作,能源、金融、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是加强东西方文化、政治交流的好机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3)共创繁荣发展:
“一带一路”是各国发展与合作、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道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之路,同时更是政治沟通、文化交流之路,必将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与共同进步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四、“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
(1)“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内发展必然要求
①“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加快发展,统筹国际国内关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我国审时度势,有效统筹国内关系,调整国内不协调因素,促进我国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拓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平衡正常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面。
(2)“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名号,同时赋予古丝绸之路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以发展同沿线及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关系为导向的经济互动带。
(3)“一带一路”是对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推进之举
①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顺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完善经济发展和增长机制,扩大开放格局的必然之路。
②新时期,我国的国内发展一片欣欣向荣,与国际社会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正在向着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4)“一带一路”倡议是顺应民心,推动和平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一带一路”倡议是本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进行的,它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此带动各国的共同进步。
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着相同的和平愿望,积极的拥护“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心声。
③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能够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发展对接起来,把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对接起来,实现地球一家人的美好愿望,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人民过得更加美好。
五、“一带一路”的挑战
(1)“一带一路”是我国着眼全球而制定的一项涉及面极广的重大对外倡议。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世情、国情将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2)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的重大对外倡议,往往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涉及多个领域和多方利益的调整重构,既需要着眼长远,又需要考虑不同阶段的环境与目标,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一带一路”面临诸多挑战。
其实这些专题在定哥的《红宝书》中已经是老面孔啦,说起这红宝书可真是“小身板大作用”,每年在押题上都有着“光辉战绩”,不信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有木有被惊讶到,更多关于ta的详情信息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查看啦~

全球化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横向发展指的是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 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 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一、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1)近代史中的全球化
(2)二战后的全球化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
(一)近代史中的全球化
表格总览:

对世界市场的认识:
1.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1)一方面,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需要,全球化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积累——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陆路交通得到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张。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的一切阶级挤到后面去。——《共产党宣言》
(2)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推动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对于被殖民国家,全球化带来的“双刃剑”影响:
(1)一方面带来了民族灾难,落后国家从属于世界市场。
(2)另一方面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技和文化,冲击了旧制度,促进了当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
(二)二战后的全球化
体系化、制度化
(1)在自由放任政策下,世界市场无序发展,特别是英国经济霸权的衰落,这种无序化更凸显。
(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
1.经济无序化(任意的关税战、货币贬值)到统一的运行机制(削减关税、固定汇率)
2.世界性经济组织变化:由协调到全面管理
联系: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实行国家干预
世界经济被割裂为两大对立体系
1.美国为主导的马歇尔计划、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排斥社会主义国家
2.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了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
联系:两极格局时期两大阵营全面对抗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
(1)国际贸易发展,各国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提高

(2)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投资增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定义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3)以世贸(WTO)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4)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1.欧盟1993: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
3.亚太经合组织1989: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协商一致的方法,合作集中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
区域经济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国际关系的影响。
(5)信息技术发展,突破了传统交流的方式,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
1.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
2.它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优势,成为最大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3.引发全球性生态、金融危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4.逆全球化的出现
二、全球化与中国
(一)15-18世纪,全球化早期
1.全球化对中国的有限影响
中国与西欧贸易增长;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西学东渐的开始
2.中国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落伍者由于封建专制统治、闭关政策,中国没有抓住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机遇
(二)19世纪中期-20世纪前期,世界市场初步、最终形成时期
1. 被动的全球化。
在一种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下被动参与了全球化。引发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变化
2.全球化打开了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大门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路
(三)20世纪50-70年代世界经济走向体系化
新中国受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排斥,加之“左”倾的错误,使新中国基本隔绝于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外,但中国建立了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为日后主动融入全球化浪潮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20世纪末全球化迅猛发展
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
1.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西方资金和技术
2.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从体制上融入全球化浪潮创造条件
3.2001年入世,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的重大举措,是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
4.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是中国对经济全球化做出的重大历史性贡献。
由于篇幅原因,咱们“春晚”专题的押题第一部分就先到这了,咱们的第二部分也马上就会与大家见面的!大家可以利用中间这段空隙好好巩固复习,争取最高效率地把这些知识点记牢呀!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