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失控和共鸣 ——《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技术理性批判

内容提要
在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中,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诸多问题反映了工具理性和技术崇拜的弊端。作家从机器人的视角出发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恶果,理性的自负和社会的不断加速使世界面临失控的风险,进而造成社会阶层的撕裂和人的异化。通过小说,石黑一雄一方面向世人揭示技术理性的有限性,警惕技术拜物教和科学主义,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一条以复归原始思维和重建共鸣关系为特征的人性救赎之路。
《克拉拉与太阳》(Klara and the Sun)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的第八部小说,也是他继2015年出版《被掩埋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时隔六年的新作。该作延续了他以往作品对记忆、身份和人性的拷问以及对科技文明的反思。事实上,有关人工智能的话题,作家早在2005年出版的《莫失莫忘》(Never Let Me Go,又译《别让我走》)中就对克隆技术的伦理面向以及人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即克隆出来的器官捐赠者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人,人是否拥有形而上属性的灵魂等命题。《克拉拉与太阳》探究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普遍应用对社会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同时,小说还涉及了基因编辑技术的潜在风险,环境恶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工业化加速发展导致的规模性失业潮,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所面临的工具化和同质化趋势与精神倦怠等问题。作家选择人工智能机器人克拉拉作为叙事者,以寓言的形式揭示我们时代的诸多悖谬,特别是技术崇拜和工具理性的滥用。石黑一雄试图向读者阐明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可能给生活世界造成的殖民化后果。本文拟从加速、失控和共鸣三个角度就小说体现的技术理性批判展开分析,认为小说一方面揭示了技术理性的有限性和失控风险,提醒读者应当警惕技术拜物教和科学主义,另一方面则指出了一条复归原始体验、重建与世界的共鸣关系的救赎之路。
作者简介
195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5岁随父母移民英国。之前出版的八部作品为他赢得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和英国布克奖在内的诸多重要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超过五十种文字。其中,《长日将尽》和《莫失莫忘》的英国版销量均逾百万册,并被翻拍成电影,广受赞誉。2018年,石黑一雄因其在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他同时还是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和日本旭日重光章的受勋者。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译后记
原文摘录
“你相信有‘人心’这回事吗?
我不仅仅是指那个器官,当然喽。
我说的是这个词的文学意义。
人心。你相信有这样东西吗?
某种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