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磨金石教育分享|声音剪辑:声音的主观运用

2022-09-02 18:07 作者:磨金石教育  | 我要投稿

声画关系中,我们认识到了声音与镜头画面之间的配合,是可以产生各种影视效果与情绪,从而去表现影评的主题或者是主题情调;多个声源的声音的混合运用,也是可以构成电影的多层次,支撑起画面所需要的感染力和真实性。

而今天我们要将的声音运用,则能使声画有机结合有了更加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包括主观化声音、纯主观声音和纯写意声音三类。

1.主观化声音

写实声音被加以某种程度的主观处理后,就成为主观化声音。生活经验证明,当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就可能出现对洪亮的声音听若无闻,或对细弱的声音感觉特别敏锐的情形。由此在影视中可以通过主观选择,通过对写实声音增强或减弱、加多或减少等以表达一定的主观情绪和感觉,更为充分地发挥声音的表现力。

例如:爆炸声在主角的耳中声音变得模糊、听若无闻,这种声音的减弱,能够表现出主角的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在别的地方,从而达到转移观众视线的目的。

(电影《拆弹专家》)

在《拆弹专家》中,广场上的水银引爆装置的炸弹,被放大的水银的滴落声可以衬出现场环境的安静,同时一直滴落的水银也意味着离炸弹时间爆炸时间越来越近,营造出一种分秒必争的紧张心理,牢牢抓紧观众的注意力。

2.纯主观声音

是指在影视内容的情节中找不到任何实际存在的发音声源,但是为该剧情配上的纯主观声音却在发挥这作用,它常被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表明无法用写实声音说明的内容。内心独白、旁白和解说均属纯主观声音,它们与画面配合,赋予画面更丰富、更深刻的情节,有时还能创造出感人的情景效果。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的《阳关灿烂的日子》中,有一段旁白:

“千万别相信这个,我从来就没有这样勇敢过、这样壮烈过。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各种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难辨...”

导演一旁白的方式在最后甚至否认了电影前面段落的真实性,直称起为伪造的谎言,堂而皇之的略去了青春苦涩的一面,让观众欣赏北京少年擂着胸膛向全世界吹大牛的气魄和纯真。这样情节的跳跃可能只有用旁白才能使其顺理成章并且还起到了凸显人物精神的作用。

3.纯写意声音

声音完全从写实的圈子中解脱出来,便成为纯写意声音,其声音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发生。最常见的纯写意声音是背景音乐。纯写意声音与画面的有机联系主要体现在它的模仿作用、暗示作用和感染作用上,这些也是写实声音所不能代替的。

纯写意声音相比前两个就更好理解了,大致可以理解为渲染画面范围的背景音乐,比如分手雨中的情歌、奔赴战场前的交响曲、牺牲归来的悲伤音乐,都是属于纯写意声音的运用范围。

(电影《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最后响起的管弦乐恢弘大气,即代表着无谓的牺牲,也代表着人类在“太空行走”,开启远征长途的决心与毅力。


磨金石教育分享|声音剪辑:声音的主观运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