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话》

2023-08-19 04:01 作者:放开那个少年1  | 我要投稿

1982年,写出《娱乐至死》的尼尔·波兹曼曾在另一本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意味深长地指出,电视的出现,取消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在电视文化影响下,儿童正逐步走向成年,知晓原本成年人认为儿童不宜知晓的种种隐秘、矛盾、暴力和悲剧。 《童年之死》的作者大卫·帕金瀚指出,成人建构童年的观念是为了表达自己某种情感、记忆或者期望。波兹曼也有类似的表达:“现代童年的范例也是现代成人的范例。当我们谈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我们自己是什么。” 社会学家克里斯·简克斯从历史上归纳了两种关于儿童的经典观念:酒神式儿童观,与阿波罗式儿童观。前者认为孩子们是小恶魔,天生顽皮、不守规矩;后者则将孩子们描绘成小天使,生来善良无辜。然而,这两种观念无不从静态刻板的角度理解儿童,无论“好”或“坏”,儿童的行为都被认定为其与生俱来的本质,必须由成年人加以塑造或控制。 玛格丽特·米德在其著作《文化与承诺》中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日新月异、信息公开的世界,成年人已经不能扮演年轻人的导师角色,因此导致了一种“信仰危机”。在波兹曼笔下,电子媒介的冲击打破了成人与儿童间“权威—好奇”关系的平衡,这一冲击在智能手机时代来得尤为猛烈。喧闹的短视频里,对童年的定义权、对儿童行为的掌控,正加速从成人手中逸散。 这一冲击与挑战,使我们不得不更新对于儿童的认知:若想达到有效的教育,首先,我们如何做到真正的走近与理解? “气球是空心的,所以当一阵风飘过来的时候,气球就飞走了;而蝴蝶在风吹来时,会迎风起舞。它们的区别在于,蝴蝶面对风,有自己的思考。所以说,我们是愿意当气球,还是当蝴蝶?” 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人类的头脑生来是一张空白的书写板。因此,儿童正如一本尚未写好的书,在儿童的心灵上写下的内容,使得书页被填满,儿童由此走向成熟。而另一位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儿童是一株野生的植物,其生长是有机和自然的,几乎不能靠书本来获得改善。儿童具有自发性、纯洁、力量和欢乐的美德,只要不被文明的阴影所窒息就已经是万幸。 成人和儿童之间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对话中更加地了解彼此,同时也保有自己。就像哲学家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我,在我的眼睛里看到了你,但你是你,我是我。 ​

《对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