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早读资料 | 高中语文一周早读资料阅享版 P4

2022-12-23 19:05 作者:高中语文-凝语素笺  |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一周早读资料目录

周一人物速写【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德民】

王德民(1937年2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他“明明可以靠颜值,却非要拼实力”。1960年,为提升国家石油开发技术,王德民主动请缨前往偏远的大庆油田。工作辛苦,环境简陋,都挡不住王德民为国奉献的一腔热诚。哪怕居住在冬冷夏热的牛棚里,王德民始终乐观。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挑战自我的心态,实现多项世界级的突破。之后,王德民更专心在科研领域上下求索,取得多项瞩目成就。不少国家向他抛出橄榄枝,王德民却始终不为所动,留在祖国。如今,85岁的王德民依旧在发光发热,贯彻“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希望为国家油气田开发领域做出更多贡献。

适用主题一:投身科研 不畏艰苦

为了让祖国摆脱“贫油国”的称号,王德民主动请缨,挺身而出,在偏远艰苦的基层潜心钻研。烈日寒冬,磨不掉他刻苦的意志;屋舍简陋,挡不住他探寻的热情。王德民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头发长了虱子也浑然不觉,过节时有丰盛菜肴也不感兴趣,终于算得突破性的“松辽法”,在艰难困苦中闯出一条崭新大道。

适用主题二:淡泊名利 不求物质

任凭风雕雨蚀,我自从容淡泊。初入大庆时,环境相当简陋,睡于牛棚,王德民却淡然笑之;功成名就后,他国抛来橄榄枝,面对名利,他依旧挥袖而去:“我的工资不算高,但足够我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王德民游于物质外,潜心科研中,在宁静中成就自己的一片天地。

适用主题三:乐观积极,坚韧不拔

斯是陋室,乐观则馨。初到大庆,王德民一个人住在牛棚,任职于最基层的试井工人,与其他学员待遇悬殊。牛棚冬冷夏热,漏雨不止,十分磨人。但王德民总是积极乐观,坚信自己终能研制打破困局的方案:“牛棚面积挺大的,也比较好。”豁达的心态,支撑他步过艰难险阻。

适用主题四:一腔赤诚,为国奉献

没有为国奉献的情怀和行动,如何将小我融入大我,将点滴汇入洪流?国家有难之时,王德民主动放弃留校任职的机会,转身前往偏僻的大庆油田,在基层谱写青春之歌。国家发展途中,王德民更拒绝了多个国家待遇丰厚的邀请,毅然留在心爱的祖国大地,用忠诚展现使命担当:“世上有哪个地方有条件让我组织几万技术人员向大自然进军?有哪个老板能给我这么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干?只有中国。”

适用主题五:挑战自我 锐意创新

翻过一山又一山,越是艰险越向前。面对大庆油田的新危机,王德民将目光投向了全世界都在钻研的难题:化学驱三次采油。他国专家屡试屡败,直接否决;国内学界也并不看好,不愿尝试。众说纷纭之下,王德民依然选择挑战自我,在质疑中前行,于批评中创新,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奇迹。

适用主题六:执着专注 始终如一

用生命践行无悔使命,用热血铸起赤诚丰碑。投身油气田开发领域六十余年,王德民“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历久弥坚。八十五岁之际,他依然恪守不吃外卖只吃健康餐、上下楼只走楼梯、坚持科学运动的生活方式,只为达到更好的研究状态,让自己为祖国工作的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

周二十字短句【高考作文结尾十字短句】

周三诗歌鉴赏周邦彦《苏幕遮》

2018年浙江卷默写篇目

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诗歌翻译】

燎沉香,消溽暑。

细焚沉香,来消解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

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

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

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故乡遥,何日去。

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五月:指荷花盛开的季节

当初随着渔郎乘着一叶小舟穿过荷花盛开的湖面,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至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之间,当时周邦彦一直客居京师,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全词赏析】

这首词是周邦彦思乡的杰作,又极能体现周邦彦词精致的特点,是宋词的佳作。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燎沉香,消溽暑。”今人喜欢在家里点香薰蜡烛,而古人也很文艺,喜欢以燃沉香的方式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鸟雀们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可爱的人眼里的世界也是可爱的。在词人眼里,鸟儿们仿佛由着人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孩子一样天真可爱。“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词人睹荷生情,他把荷花写得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就是江南,在那水乡,荷花处处开。词人这是思念故乡哩“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果然,词人在这里要写自己的经历,写他的思乡之情了。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回故里呢?一个“久”字体现了作者对漂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周邦彦的其他作品中,他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泊功名而魂系故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结尾三句,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他忍不住对故乡打鱼的大哥问一句:还记得我么?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情思与遐想。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周四理论入门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一、报告文学简介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画等号。

        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作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迷惑不解!”

       天才绝对来自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假日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

        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

      【点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但本文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素材,而是独具匠心,另选素材,塑造了充满个性色彩的钱学森。这篇报告文学从六个方面介绍了钱学森:严谨认真,永不满足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容置疑的才能;勤奋的特点;淡泊名利的胸怀与情操;粗犷而任性的个性。文章启示人们学生时代的学习成绩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将来能否成才;伟人也是人,不必为尊者讳,更不必把伟人神化;诚实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

周五默写真题

2021年理解性默写真题

周六经典文言

〔三国〕曹丕《典论·论文》

〔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译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本来不分高下;但是班固就是小看傅毅。

〔原文〕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译文〕在给他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毅只是会写点文章,就出任了兰台令史的官职,可是他的文字汗漫无统得很呢!”

〔原文〕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译文〕人往往只看自己的长处,而文章并非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样样都会,所以就以自己的长处来贬斥别人的短处。

〔原文〕里语曰:“家有弊帚zhǒu,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译文〕谚语说:“自己家里破扫帚,竟然也能值千金。”这就是没有自知之明的错误了。

〔原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zhāng,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gàn伟长,陈留阮ruǎn瑀yǔ元瑜,汝南应瑒yáng德琏liǎn,东平刘桢zhēn公幹,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译文〕当前的文学之士,鲁国的孔融,广陵的陈琳,山阳的王粲,北海的徐幹,陈留的阮瑀,汝南的应瑒,东平的刘桢,这七位先生,无所不学,善创新词。

〔原文〕咸以自骋chěng骥jì騄lù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译文〕各人都驾驭着千里良马,驰骋在千里平原之上,各恃所能,并驾齐驱。但要他们彼此相服也难得很啊!

〔原文〕盖君子审己以度duó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译文〕只有德行高尚的君子,才能严格地审视自己,客观地评价别人,这样,方能免除文人相轻的恶习——为此我才写这篇《论文》。

〔原文〕王粲càn长cháng于辞赋,徐幹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译文〕王粲擅长写辞赋,徐幹常带有齐地的舒缓之气,不过仍然可与王粲比美。

〔原文〕如粲之《初征》《登楼》《槐huái赋》《征思》,幹之《玄猿》《漏卮zhī》《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译文〕像王粲的《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徐幹的《玄猿》《漏卮》《团扇》《橘赋》等作,即使张衡、蔡邕也难以超过。

〔原文〕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yǔ之章、表、书、记,今之隽juàn也。

〔译文〕但对其他文体的写作,也不过尔尔。陈琳、阮瑀所作的章、表、书、记,在当代已是手屈一指了。

〔原文〕应瑒和而不壮,刘桢zhēn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

〔译文〕应瑒和协而不雄奇,刘桢雄奇而不完善。孔融的气质禀赋出类拔萃,不同一般,只是所论往往缺少主张。

〔原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译文〕写文章主要依靠文气,文气有清、浊二体,不能够用强力去改变它。

〔原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zhuō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译文〕譬如音乐,曲调是同一曲调,节奏也是同一节奏,因为运气的长短、强弱不同,加上聪颖和愚钝生来如此,所以即使是父亲也不能传给儿子,哥哥也不能教给弟弟。

〔原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译文〕文章是治理国家的大业,留芳百世的盛事。一个人年寿总有尽头,荣华富贵也终于自身,这两样是带有必然性的规律,不像文章可以千秋万代流传下去。

〔原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译文〕所以,古代的作者宁肯投身于笔墨之中,寄意于篇章文字,不借史官的溢美之词,不凭权贵的显赫之势,而声名自然流传于后世。

〔原文〕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译文〕因此,文王被囚禁而演绎《周易》,周公显达而制定礼;不因处境窘迫而放弃努力,也不因沉湎逸乐而改变志向。

〔原文〕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译文〕正因为这点,所以古人看轻璧玉而珍视光阴,就是担心白白浪费时间。

〔原文〕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shè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

〔译文〕但是,一般人多不努力,贫穷时害怕饥寒,富贵时恣意享乐。

〔原文〕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译文〕于是追求眼前物质利益,而忘了著书立说这个千秋大业。

〔原文〕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译文〕光阴在流逝,身体在衰老,转眼之间将与万物同逝,这真是有志之士的最大哀痛啊!

〔原文〕融等已逝,唯幹著论,成一家言。

〔译文〕孔融等人已先我而去,只有徐幹撰写了一部《中论》,算成了一家之言。

周日考场佳作

崇尚英雄精神 传承家国情怀

【作文题目】

在我军与越境来犯外军殊死搏斗中,战士陈祥榕英勇牺牲。一位网友在微博中写下这样一段话:“黄昏将至,我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的水,想不通这些身强力壮的士兵为什么会死,我在深夜突然惊醒,他们是为我而死!”“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年仅18岁的烈士陈祥榕生前写下的战斗口号。光明中学准备举行“崇尚英雄精神,传承家国情怀”的主题升旗仪式,请你以该校一名高三学子的身份写一篇国旗下的讲话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任务分析】

1.情境限制:光明中学准备在清明节举行“崇尚英雄精神,传承家国情怀”的主题升旗仪式,学生必须在“升旗仪式”这一特定情境下写作。

2.主题限制:崇尚英雄精神,传承家国情怀。学生需要围绕“英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进行写作。

3.文体限制:国旗下的讲话稿,要符合讲话稿要求,有代入感。

【作文立意】

第一,从是什么的角度思考:什么人算英雄?英雄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为弱者发声;艰苦奋斗攻克科技难题;精益求精铸造大国重器;坚守平凡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冲锋在前杀敌报国马革裹尸;坚守正道宁死不屈;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扶贫济困声援弱者,……这些都是英雄。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无畏精神;是舍我其谁义不容辞的担当精神;是赤诚专一不忘初心的实干精神……

第二,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英雄? (英雄 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比如:榜样的力量;模范的引领;个人成长的需要;家国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写作现实的针对性。针对现实中的“丧文化”“佛系青年”“宅”“娘”“历史虚无主义”“娱乐化”“精致的利己主义”“功利浮躁” 等。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会出现迷茫,一些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现象可能凸显,一些青少年对审美、对精神气质的追求可能偏离正轨。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我们营造好、弘扬好英雄精神。对个人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思想净化、精神补钙的过程。对一个社会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激浊扬清、净化风尚的需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战胜险阻,实现梦想的动力。

第三,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看待英雄,如何评价英雄?怎样传承家国情怀?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新的时代,我们要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致敬英雄,为英雄正名;追随英雄,让英雄情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尊重英雄,铭记英雄,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作文素材】

①在任何时代都应大力提倡、鼓励民众表达对先辈英烈的崇敬,同时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因为英烈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来源。目前,各地在传承弘扬英烈精神方面仍存不足,专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纪念活动更少。一般民众很少主动走进烈士陵园,青少年也很少接触英烈文化,连清明节期间祭扫革命烈士墓这样的传统活动也很少举行了。一些人对英烈的态度趋于淡漠,在网络新媒体上,对历史歪曲式的解读和对英烈捕风捉影式的污蔑屡见不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很大。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公众价值观的变化,不少人越来越庸俗化、功利化,重视自我,却对公共利益和公共精神明显淡漠;不少人重利益,轻是非,没有骨气,缺乏担当。

②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爱国进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实现。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要特别重视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要让广大青少年铭记,没有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奉献,就不可能有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让追思英雄、崇尚英雄的道德标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成为他们价值观的一部分,让英烈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清明节期间组织青少年祭扫烈士墓,对于帮助青少年了解真实感人的英烈事迹,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振奋全社会的民族精神,凝聚社会共识,促进英烈文化作为主流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无论是腥风血雨中的革命战士,还是和平年代的“最美逆行者”,他们始终无畏前行、无私奉献,以激昂豪迈、气吞山河的冲锋姿态,守望着人民群众的幸福平安,捍卫着民族独立和共和国的繁荣发展。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歪曲和改变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今日中国,中国人民绝不答应!

④祭奠烈士,以国之名召唤那些奋进新征程的满腔报国热忱的人。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不仅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更以其胸怀品格构成民族精神的筋骨,激励我们向着未来奋勇前行。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需要我们赓续先烈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力搏击、迎难而上。在英烈感召下,激发出全社会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勠力同心的凝聚力、众志成城的战斗力,以拼搏奋斗的姿态立足岗位、干事创业,那么,无论什么风浪都打乱不了我们发展的节奏,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作文指导】

第一段:引材料,亮观点。(120字左右)

第二段:分论点一+事例、道理论证(150字左右)

第三段:分论点二+事例、道理论证(150字左右)

第四段:分论点三+事例、道理论证(150字左右)

注意:第二到第四段段首的分论点提取出来,要是三个靓丽句组成的排比。这三段是“议”的部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第五段:回扣、联系现实。(120字左右)回答“为什么”

第六段:总结号召,回应开头和标题。(100字左右)回答“怎么做”。

行文流程:引——议(三小段)——联——结。共六段。

范文一:敬重英雄,为国为民

范文二:碧血千秋英雄不朽 

范文三: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范文四:英雄当铭记,吾辈当自强

范文五:国危民难,英雄奋起

国危民难,英雄奋起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时局危急,外交失利,列强得意,我们应勇担道义,崇尚英雄情怀,传承家国情怀。

        崇尚英雄精神,要有一颗敢于入世的心胆。隐姓埋名二十八载,是于敏院士让氢弹成为了“中国关键词”,他念下《出师表》时怆然涕下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他是敢于入世的人,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红尘自有痴情者,于敏就是那个痴于为国家作贡献的人,他的英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崇尚英雄精神,要求我们打破舒适圈的藩篱。曾记否,天朝上国威风盛,各国使者俯称臣。自命“天朝上国”的大清,拒绝往来,做着这样的迷梦。然而,八国绞杀,甲午战败不思进取往往不得善终。而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与“致远”舰共存共亡。抗日战争中,有多少英雄挺身而出,拒绝保守,拒绝虚无,为看不见的未来努力拼搏。

        崇尚英雄精神,要有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人们总是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断努力,为世界、国家散发自己微弱的光热。面对旧中国的沉睡与苦难,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剑,以唤醒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为己任。黄旭华也是如此,出生于医学世家,然而去学了航空造船,不放弃一切机会学习,千辛万苦实现了核潜艇制造。

           国家危亡,匹夫有责,是什么令这些人称为英雄?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说:“对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总有一些人是永远不会被困住的,因为他们有一颗不安于现状跳动的心脏,愿意摆脱世俗的一切束缚去追求那此生不变的信仰。他们都在向我们印证一个事实:仍有人为理想而活。

       “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我们应当英雄精神,奋起救国,勇担道义,认清形势,放弃幻想,必须正视,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因为理想不死。“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为自己把幸福争取过来。”国家兴亡重,几人怜己身。今日所有的混乱与芜杂,努力与精进,将在未来的道路上变得更加清晰。我们是青年,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功名并非今日沦,后出定赞吾辈风!

         谢谢大家!

【早读资料 | 高中语文一周早读资料 P4】 https://b23.tv/sdrUrI3

早读资料 | 高中语文一周早读资料阅享版 P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