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经济学小课堂
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使用量是决定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素价格理论也被看作是分配理论。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是分配理论的一个主要部分,但并不构成分配理论的全部内容。除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以外,分配理论还包括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以及收入之间差异的原因等。19世纪的经济学家一般把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到19世纪末引入第四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一般把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的所有者提供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分别称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或者说是要素的收入。可见,要素价格的决定与分配密切相关。生产要素的价格被认为取决于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但是对要素的需求不同于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商品和服务消费者的需要。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曾有几种不同的要素价格理论,主要的有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于19世纪末首创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以及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提出的要素均衡价格论。克拉克用边际生产力来解释生产要素的价格,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各自的边际生产力,这主要从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来考察。马歇尔则从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均衡来说明生产要素的价格,这也是要素价格理论的一般框架。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出发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使用量,由此便决定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消费者从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出发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提供量,由此便决定了消费者的生产要素的供给量。然后,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下,使得生产要素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就是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建立在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基础上的分配理论,在考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时,通常使用的工具是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