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现代战争下步战车的选择
最近几天,俄罗斯披露了库尔干战车工厂生产BMP-3的数量,显示其自从战争爆发以来,BMP-3交付量大幅增加,与之相对的,在过去十年屡屡登上莫斯科红场阅兵的新一代“库尔干人-25”和“T-15”却全然不见踪影。有人会说,是不是俄罗斯囊中羞涩,只能生产上一代车型应急?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毕竟俄罗斯还有数千辆库存的BMP-1和BMP-2还未启用,除去这些车辆本身状况堪忧,还有一个考量就是,这些上世纪60-80年代设计的早期步战车,已经完全不符合当前运用环境了。那么,今天我们看一下,如今大规模战争下,需要发展什么样的步战车。

传统步兵战车:冷战核生化条件下的野战

现代步兵战车,是在二战时期的装甲人员输送车基础上开发而成。在二战时期,德国装甲掷弹兵以SDKFZ-251输送车伴随坦克突击,使得步兵不但可以追随坦克行动,更可以靠着输送车的装甲和火力,自行完成相当一部分作战任务,在纵深穿插,机动防御,攻克据点时都有良好的发挥。相比之下,苏联因为短缺装甲输送车,大部分情况下只能让士兵乘坐在坦克外侧,伴随坦克前进,这在机动时尚可,但一旦面对敌方密集火力齐射,坐在坦克外部的人员必然损失惨重。因此,在二战后,随着机械化作战,核生化武器威胁日趋严重,各国都纷纷加强了履带式人员车辆的发展。

其实,在步兵战车诞生以前,无论是A7V步兵坦克还是SDKFZ-251,都承担着携带步兵通过危险区和使用车载火力支援下车步兵的职能,但是一直到1960年代,大部分的履带式人员输送车仍然只配备了机枪,而且还需要士兵坐在车内用自身携带的武器透过车身开口射击来弥补火力不足。因此,在1960年代冷战双方战术核武器普及化,部队完成机械化后,这些只配备了机枪的输送车就难以再担负直接掩护步兵突击的任务,因此步兵战车应声而出。


1964年,苏联划时代的BMP-1步战车投入生产,相比于过去的装甲输送车,BMP-1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飞跃:
1、火力得到了本质性的提升,配备了73mm无后座炮改良而来的低压战车炮和AT-3婴儿反坦克导弹,具备了和一代坦克抗衡的实力;
2、车辆采用大倾斜车身前装甲,使得车辆具备了正面抵御12.7mm子弹能力;
3、全车具备两栖通过能力和三防能力,战场机动性大幅提高。
从那之后,步战车和人员输送车正式分道扬镳,前者被视为能够伴随坦克部队直接遂行突破和攻坚的战车,而后者基本上只用于改装平台,如以输送车底盘改装自行火炮,自行迫击炮、战地救护车等其他支援型机动平台。

装甲 OR 火力——冷战及冷战后步战车发展的徘徊
虽然BMP-1开创了步战车时代,并相当程度引领了之后的步战车潮流,但是其在大量的运用中,也暴露出大量问题:
1、73mm炮远不如预期。由于它的战车炮来自于SPG-9无后座炮,其有效射程仅有600米,甚至不如PKM机枪射程远,在实战中根本无法压制敌方重机枪,使得步兵反而需要走在它前面来延伸火力;
2、反坦克导弹使用限制多。婴儿反坦克导弹必须要使用前装载到发射滑轨上,而BMP-1炮塔只能容纳一人,此人还同时担负搜索目标,旋转炮塔,使用73mm火炮的职责,在装填导弹时别的工作就无法同时进行;
3、大倾斜面装甲只有应对平射的机枪才有理论防御力,而从车体侧面或者顶部入射的弹药则毫无防御力,实战中甚至出现侧面被中口径机枪射穿的事情。
4、为了降低重量和加大前方倾角,车辆被设计的过于低矮(只有2.2米),人员乘坐舒适度很差,在遭到炮击或起火情况下难以快速疏散人。
因此,在BMP-1暴露出问题后,各国也在相应修正自己的步战车的设计。
其一是改进火力系统,使得火炮足以在敌方步兵火力网外支援自己步兵进攻。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改装25-30mm机炮,它具备在1000米外压制任何步兵轻武器的能力,这也是1980后世界各国步战车的主要装备。
其二就是改进防护力。如美国M2布莱德利装甲车,在M113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加装甲,使得全车具备防御14.5 B-32穿甲弹能力,也能在近距离抵御M107 155mm榴弹碎片的能力。

其三就是改进乘车舒适度。由于人员长期封闭在狭窄,高温和刺鼻气味的车身内会产生头晕,耳鸣,甚至中暑等风险,不但危害士兵健康,还极度影响下车后战斗力,因此各国也在改善乘车人员的舒适度,以保证战斗力。


但是我们很清楚,装甲战斗载具为了保持机动性,从输送车到坦克都有严格的质量和体积限制,想要同时解决火力、防御力和舒适度,通常难以在不增加车重的情况下实现。一些冷战后欧洲为了所谓的城市战(其实是应对中东的治安战)开发的装甲车,重量已经急剧增加,普遍 超过30吨,已经难以保持两栖能力和使用C-130空运的能力,而且通过的路面也严重减少,只能依托完整的公路系统部署,使得其丧失了野战战斗能力。


由此可见,冷战后随着大规模实战变少,各国步战车的发展陷入了“重装化”“巨型化”的怪圈之中,在真实的大规模战争中,这些庞大,笨重,昂贵,性能并未本质性提升的步战车,根本无法适应剧烈消耗的战场,俄罗斯之所以放弃库尔干-25和T-15,加快投产BMP-3也是情理之中了。
但无论如何,BMP-3也是一款足有35年历史的车型了,虽然勉强适用于当代冲突,但并非为长久之计。那么,未来该如何设计新的步战车呢?

现代步战车的需求分析
当我们回归到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步战车的设计就明朗很多。就以最近几年的冲突为例,我们会发现战争有了以下变化:
1、无人机的大量运用使得战场迷雾逐渐揭开。随着无人机的推广,战场的情报搜集和战场监视变得更为便利,同时透过无人机引导炮兵射击也日趋成熟,使得过去靠车辆的高速穿插和机动规避炮击已经日趋困难;
2、制导兵器的门槛大幅下降导致装甲战斗车辆损失极高。在过去一年里,俄乌双方至少付出了6000辆各式装甲战斗车的损失,令双方继承的苏联武器库(剔除长期撂荒而无法使用的部分)所剩不多;
3、现代城市建筑物的高强度结构使得小口径武器难以破坏。在俄乌长期拉锯战的阿特木斯克等地,双方经过半年的惨烈搏斗,仍有大批建筑物屹立不倒,使得双方车辆和人员通过敌方占据的建筑物时都会面临敌方居高临下的打击,本质在于现代技术建设的楼房的抗打击能力远高于按冷战甚至二战时期计算的火力水平,步战车使用的20-30mm机炮,乃至于73-100mm火炮,打中楼房都难以彻底摧毁承重结构,将其摧毁到敌方无法继续使用水平。
4、反坦克需求下降。随着俄乌消耗了数千辆苏联时期的坦克储备,以及东欧多国的冷战储备后,全球现代化坦克保有量在最近一年急剧下降,而新时代坦克生产速度慢,且反坦克武器日趋多元化,步战车将不再担负直接反坦克的重大任务,意味着无需携带庞大基数的反坦克导弹,可以使用诸如BMP-3的炮射导弹和信息化火力协同解决远距离目标打击需求。
因此,我们能够得出,现代步战车应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1、可快速生产和可接受损失能力。面对大会战等级的战争,不可能做到零死亡获得胜利,所以追求治安战那样的黄金乌龟是没有价值的,应当充分简化结构,大量运用军民两用元器件解决成本和量产问题;
2、车辆做到防御力,火力和舒适度的均衡。当代来自空中的打击无处不在,而下车步兵很容易遭到破片武器杀伤,因此意味着需要乘车更久的时间,利用车辆完成战斗转移,因此乘车的舒适度要求较高;同时,考虑到应对更为复杂的战场,战车的基础防御力应做到免疫步兵武器射击,加挂附加装甲实现防御敌方一般性的炮击;为了打垮敌方,还需要优化火力配系,以歼灭敌方藏在建筑物的人员;
3、保持战术和战略机动性。为了达成作战时突然性,战车应确保能够使用运输机快速投送;同时车辆的行驶里程和摩托小时要尽可能提升 ,保证持续公路和土路行军时不至于因为机械事故导致堵车,被敌方争取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