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注释:“克己复礼”

2023-06-11 10:18 作者:小白草籽  | 我要投稿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的著名言论,对它的理解也众说纷纭。所以有必要仔细讨论一下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以及它是否被人夹带私货,歪曲利用。原文如下: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要说清楚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不简单。一是直接给出精确的定义。但现实中绝大多数概念是无法精确定义的(比如“仁”)。孔子不是发明“仁”,而是阐述“仁”,所以他不自己下定义。二是从反面论述。知道了那些是“不仁”,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仁”。三是更具体地讲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指出了路径,也就达到了目的。四是从反面论述,怎样做不是“仁”。

孔子具体给出了达到“仁”的途径:“克己复礼”。“克己”是说“为仁由己”,不需要外界力量,只存乎一心。“礼”是中心词,要归于“周公之礼”,重新回到稳定的社会秩序。如果人人都能“克己复礼”,那么就可以“天下归仁”。颜渊问具体怎样做才能“复礼”,孔子从反面论述: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简言之,“礼”是“仁”的途径。至于什么是“礼”,想必孔子那时是有共识的,即“周公之礼”。

下面看文本分析。

“克己复礼”,有两种解释:一是“克,己复礼,为仁”(孔安国),“克”解作“能”。一是“克己,复礼”(马融),把“克”解作“约束”。后者对。《左传·昭公十二年》有“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雪公讲要》)即“克己复礼”是古已有之的说法。其次从下文“非礼勿”来看,显然是自我约束。

“天下归仁”也有多种解释。一是“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错。格局太小,“为仁”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被人称许。一是“是天下归于仁君”,又错。一是“人人克己复礼,那天下就归于仁道”。后者正确。

下面看朱熹是如何歪曲这段文字的。《朱子集注》:

“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

“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

“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

首先是偷换概念。朱熹抛开孔子,直接重新定义了“仁”:“本心之全德”。这与孔子论述“仁”的方式相比,高下立判。又定义了“礼”:“天理之节文”。通过偷换概念,朱熹把孔子推崇的具体的社会性的“仁”和“礼”完全变成了个人的“本心”和虚无的“天理”。这里貌似有禅宗的味道,其实不然。他所做的,只是鸠占鹊巢,这是精神控制的第一步。

接下来是随意发挥。既已打破孔子的框架,他便自立一个,这就是精神控制的第二步。朱熹把“克己”解释为“胜私欲”,借以附和他前面定义的“仁”“礼”(伪)概念。孔子的“克己”,非常具体,就是“克制自己,不要去做不和于礼的事情”;到了朱熹这里,竟成了“战胜私欲,即可以达乎天理”,简直胡说八道。

孔子问子贡有没有厌恶的人(或事)。子贡说了三条,第一个就是“徼以为知者”,即抄袭别人而自以为聪明的人。至于朱熹这种篡改圣人论述夹带私货的恶人,更是等而下之,“其终也已”。


《论语》注释:“克己复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