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胜美的出逃之路|挖心掏肺的女儿和转移性别的母亲

emmm~我就随便记记,练练打字
分析重点:国产剧中被挖心掏肝的女儿和她们转移性别的母亲。
困境:
家庭的困境以及哥哥(弟弟)的各种开销,使得她们的所有收入全部变成了家庭的补贴和救济,但是他们的退让并没有获得家庭的接纳,反而是进一步的剥削。在家庭的“扩建”当中,女儿是一位被排除在外的“局外人”,而这样直接的“赶人”行为则成为一个直接的爆发点。
漏洞:
母亲的母亲在曾经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及“嫁人”的词汇,就是在一步步强化女性在家庭中的“出走”属性,婚后的家庭成为了“娘家”,成为了原生家庭的“外人”,没有获得原本家庭财产的资格。但是母亲在出嫁之后,仍需要照顾弟弟,赡养父母,拿着“外人”的身份卡仍承担着“家人”的责任,这样的矛盾点在于一个原先不被认可的社会身份。(补充一点:还可能是对于家人那份复杂的爱和对于一个“家庭归属感”的渴望)未嫁人之前,女儿需要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交由父母,这是基本的“反哺”,嫁人之后,若是女儿还有帮扶家庭的能力,母亲又不断强调家庭观念,但是如果在夫家遭遇不公,那就是“别人家的闲事”。(仅针对视频中《都挺好》一剧的概括)
心理;
旧时的女性因为没有家庭继承权,需要寻找一个夫家作为依靠,完成一次父权到夫权的迁徙,但是即使为另一个家庭劳心劳力,也因为姓氏的不同无法得到完全的接纳。同时,因为女性没有继承权,所以母亲不相信女儿会完成赡养自己的责任,所以将所有的精力投注给了拥有继承权的儿子。苏明玉母亲的思维养成:(up的文案太棒了)婚姻家庭的龃龉让她提心吊胆,她需要抱紧原生家庭的继承人,以保证自己在未来不是无家可归的,原生家庭的排位又逼迫她成为婚姻中更忠实的奴仆,仿佛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儿子,她是被原生家庭排除在外的,也是被婚姻家庭时刻忌惮的,她在双重否定中通过盲目奉献来寻求认可,她在失权的语境下失去了独立存活的能力,又在依附权力的过程中转移了自我立场。
救母:
女儿在接受更高等教育之后,女儿看到了原有家庭的不公,女儿想要抗争“救出”母亲,但是母亲固化的思维一次次坚定捍卫原本立场。“心疼母亲的樊胜美只是递给母亲一把剖腹剜心的尖刀,她把母亲当病患,母亲把她当血库。”
救己:
苏明玉接受了教育,获得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之后,选择放弃了原生家庭,在社会中寻求价值,跳出来家庭的评级体系,以一种新的方式寻求自我主体性,于是她们不在转头向原生家庭寻求爱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