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白话《雨落集》·01

2022-03-31 17:38 作者:诗人王千去  | 我要投稿

01的发布视频

第一辑

夏风

夏风乍起过长桥,吹动杨花绒絮飘。

飞来把玩谁手上,落下托举有人凋。

伤春使者作龄黛,感夏传神思舜尧。

天晚永俟天明日,月光东西照玉箫。 


夏日的风突然吹起,掠过长桥,吹着柳絮飘起来。

飞起来不知在谁的手上玩耍,坠落又举起来,一如有人逐渐枯萎、凋零的样子。

伤感春天的使者仿照《红楼梦》中龄官、黛玉那样,一直到了夏天终感到(明白)了要传达的是尧舜时代的那种(理想)

在晚上便一直等待着到白天,月亮照着玉箫,从东到西自然地运动着。

从古籍上看,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两种树,而是特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杨花则是 杨柳 这个整体的“花”,也就是现代说的“柳絮”。



鹧鸪天·三心二意

巷路章台远余山,浮生自语惹鸣蝉。斜光细事千秋过,棋罢庸人指杜鹃。

栓意马,困心猿。黄昏扰绿道心喧。尽人天下唯独我,作故缺失心意全。  


去往章台宫的小路上能远远地看到(城市外围)的小山/群山,(我)对于这漂浮的人生想要说些什么却惹起了蝉鸣来。千年的历史旧事可以随着渐渐西斜的光辉在 一天/一下午 便翻过,下完棋(输了)的某个普通人想转移话题指到了一旁的杜鹃花丛上。

控制住纷乱的心神。(此时正是)黄昏侵染了绿草,与内心的喧扰相互促进。全部、所有的人都在天底下,唯独我不一样,要想做出改变就要解决缺失了的心意。

题目因下片有三个“心”字、两个“意”字而名。

《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为心猿,白龙马为意马。



定风波·感怀

秋暮凄清坐靠楼,星光渺渺旅方舟。上倚栏杆微斜月,风雪,随人洒泪寄长流。

陶令当年离米豆,知否?不敌前日与思愁。天晚广坪枯立树,歌赋,方知宝玉莫荣侯。 


在一个凄凉(不是冬天那种)寒冷 的晚秋的晚上。望着渺渺的星光,不时飞过几架飞机(客机,降于潍坊机场)。上方透过栏杆可以看到微斜的月亮。忽然起风飘起一阵雪花,与人(我)洒下的泪水一起飞到了流水中。

陶渊明当年罢官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也有生活贫困的烦恼,知道吗?前两天(我所作出的选择)也是像这样的思愁,但真实经历过以后比起书上看到、心底相通的自然要深刻多了。夜渐深看看这块阔地上,只有几棵树立着,别的空空如也,如此自唱自歌起来,终于明白贾宝玉失去了贾家的身份会如何了。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陶渊明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家世也是万里挑一的那种,本人出身也是官宦阶级,与平民阶级有天壤之别。但是,他家里确实穷,生活提不上多恣意,如果只是读书写作的话,没有开源的途径进行补充,基本上是难以为继的。陶渊明处在晋宋易代之际,所以《晋书》有记载,《宋书》也有记载,整个的《南史》也有记载,此外昭明太子编《陶渊明集》还收了一(又)篇传,“家贫”这个东西是统一。

《红楼梦》中贾家的爵位是“荣国公”,属于公爵,侯爵是要低一级的,但这些东西全部都可以统称为“侯”。



满江红·故春

萎靡沉沦,曾几日、雪野消润。风再起、柳条还寂,尽来忧闷。眼见天边多有事,未得身下知余寸。越怀怨、能有忌常人,无须困。

微斜照,光影混。迎耀眩,能何论?叹空城寂寞,断肠难忍。狂笑悲哀呆望去,不由泣下朝天问!奈如何、凄惨愈失神,彷徨恨。  


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而陷入痛苦的境地,前几天初春的残雪渐渐融化掉了。东风又再次开始(初步的、小范围的)吹了起来,但柳条依然还是没有动静,好家伙,什么什么东西都是如此忧愁苦闷的。眼睁睁的看着外面发生了这么多的大事,但到了自己的身边连一点点相关的,“参与”的机会都没有。越发地生起了怨恨,甚至完全抛弃自己、失去理智去口嗨种种东西,好歹能舒缓一下爆棚溢出的困顿。

太阳初升,光线微微的斜着照过来。迎头直接冲着炫目的阳光看去,到底去哪里可以找到这是为什么啊?叹息空虚的城市(山东-潍坊-安丘-市北区)当中是如此的寂寞,伤心、悲痛到极点根本无法忍受。忽然疯狂地大笑起来,又感到过于悲哀,呆呆的不知道又看向了什么,身体不由自主的有泪水奔涌而出,因此朝着苍天质问。更是无可奈何凄凉悲惨之下,从自己到外界还会一步步无限循环的相互促进更坏。彷徨,恨。


思绪行

望海窗棂落一山,平潮鼓动多情川。

春水叩谒居门下,万金难为岸底寒。

江川燕子畏情海,远望城池曾几代。

堤岸且定隐风波,水中时常失意在。

午倦微眠梦南国,江云有静隔远河。

秦汉画卷忆人事,岭南何时悲女娥?

此赴劳燕决去处,别离在亭靡人物。

长柳哀宛远天芳,采撷泪红心若苦。

连云牧草遮长堤,冉冉相思暮霭积。

黄昏细念天远外,落夜梧桐凤凰栖。 

千金与子一笑否?共赴章台赏垂柳。

采花望月沉夜声,灯市独独卖栀酒。

闭寒绛门留客魂,星雨轻点寝中唇。

娇苏影遮半沉月,款款帘幕天下伦。

晨云乍起游边境,岁月积年莫少幸。

知心曙霞如雨丝,梦里还作旧人令。

踏马翩翩谒皇郊,香莎畅饮行旅桥。

山阴座下天莫醉,自语花间慰樱桃。

长门小道有谁信?野焰焚青听乐引。

赏台花草事无多,偏好栩林知遇近。

摘兰分桂采香风,日影下枝云作层。

过路青山横陡峭,沙塘掩映本鸣筝。

古人天仙两相忘,江水赤屿临海浪。

嗟立长风奕采夕,诺从念子桑林上。

浣花溪水濯净沙,昭月倚栏慰长笳。

帝山远下平林语,清素习习乐绪暇。

长相沾染不见罪,陌上欲欢续连缀。

纤思倚月缓江河,逝在西隅无尽岁。

春秋婵娟了未歇,季末诡波更相迭。

天域觑情由衷诉,几阑云雪万物皆。


关于整个故事,其实给的信息不多,而且我没有添加任何性别方面的东西,所以是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来自行设定人物性别的,这点完全自由。

开头的地点是在海边一道“多情川”的河/江的入海口附近有一座小山,山上是主人公的房子(别墅?);时间是春天,随处可见燕子,但具体说不上来。沿着河往上游是城市,这里属于郊区或者野外,河沿岸是建有堤坝的。

这天中午午睡,梦到了南国的一些什么东西,醒后便又对着收藏的(古)画思考了一番,是有关于娥皇、女英的。

之后去了更深入内陆的某处山林,要送别某人,开始举办长亭宴席,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入夜之后,便再最后一次(与送别对象)去城里逛一逛,夜市什么,并做出了千金轻掷的表示。

逛夜市的时候陆陆续续又喝了不少,最后因为太晚,在不知是朋友家还是什么的大房子中住了下来。顺便不可描述。

次日一早便正式上路了,于是内容暂时到了描写去往“皇城”的这边。从此开始,就不是具体的一两天内一件一件的了,时间被一路加速略过。旅途中首先的自然是各自的风景、见闻。挑选莎草、花间、长门、野火等暗示皇城之旅的悲剧。

与此衬应的是再回来,代表归隐田园,“事无多”,乃至于采薇、鸣琴等。就这么形成了“两相忘”。

此后的时间愈加飞速的流逝。

开始“相思”了。包括但不限于怀旧、望月、遐想重逢等等。最后归于江河入海,韶光渐逝。总体是从春天,一直到了冬天。

这首诗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没想写诗。就当年发生了一件,或者说一系列的事之后,启发出了灵感,就以此为原型有这么一个基本情节。

本来说的话,是该照样写成小说的,但是这本身就是一个好几年才可能发生一次的经历,没那么简单。仔细斟酌过后,感觉情节非常清晰,但缺乏故事性,需要另外补足整体的内容才行。然而这个故事的优点却在于美感,乃至于价值就在于美感,添加普通情节倒不是说会拉低,但是需要把握好那种内容完全平凡但却又使人感觉不平凡的四两拨千斤的度,搞这种可有点太难了,留待寒暑假期有功夫——毕竟半年的日常假期加起来还没有一个星期长,可以忽略——又容易失去创作的感觉;如果是添加不普通的情节的话,又实在没有什么能有点美感的素材可以用,基本就是往“俗套”里自投罗网了。

所以就算了,改写诗,就这么点儿内容够用了,直接往这一条路走到底。美感,就这么堆砌词藻,说不上天花乱坠,那就找不着北!

所以最后这整个诗的结构是经过设计的,每两行一韵,在每个首行的出句换韵,即单数行两个小句压上韵,偶数行末尾跟着压,下个单数行就换下一个韵了。每一行的内部,上下句的格律要对应,除了换韵的那个字要相同以外。但是整行与整行之间就算了,这毕竟是古风诗。其他比喻拟人、对偶用典什么的自然就是随着写作来,没别的了。

每一行的内容呢,要藏上一个三字的词牌名,仅限名,可以是同牌的不同名字。拆开来把字安在各处,藏完全是随机的,能不能找到凑起来就看熟悉程度了。同时,也不排除在我有意藏的之外,还有别的能凑出来的。

因为首先要照顾格式,所以造成了分段分得很不利落,以两行即一韵为一小段这个基本单位来看,总体上是三段一大场景,两段一小场景。

雨落 番外对此诗的自述

答案:

1望海潮

2谒金门

3江城子

4定风波

5梦江南,即忆江南

6忆秦娥

7离亭燕,即离亭宴

8芳心苦,即踏莎行

9长相思

10凤栖梧,即蝶恋花,原鹊踏枝

11章台柳

12卖花声,即 浪淘沙令 ,现代与 浪淘沙 已混用

13点绛唇

14苏幕遮

15少年游

16如梦令,原忆仙姿

17踏莎行,同上芳心苦

18醉花阴

19青门引

20好事近

21桂枝香

22横塘路,即青玉案

23临江仙

24采桑子

25浣溪沙

26清平乐

27相见欢

28西江月

29秋波媚,即眼儿媚

30诉衷情


白话《雨落集》·0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