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条履带的279工程,它有什么技能在核大战环境下生存?
作为坦克发展路线上的特殊产物,苏联279工程无论是技术性能,还是它独特的造型,都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型号;作为一种为核大战而设计的坦克,279工程与其他坦克有着太多的不同,那么279工程它有什么样的技能,足以在核大战环境下坚持作战呢?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的是,279工程只是在一定程度的核环境下作战,并非是顶在核爆炸中心位置硬扛爆炸,其作用之一是提升部队在战术级核打击下的生存和作战能力。
可以趴下的坦克
279工程的结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苏联早期核试验的影响,当时美、苏各自的实验都证明了,装甲武器在核大战中的生存能力要高于其他陆地武器,不过常规的坦克结构等仍然无法可靠地抵御冲击波,掀翻的概率很大。

为了降低冲击波对车体的作用力,279工程车体呈现碟形,可以将大部分的冲击力更为平滑地穿过车体表面,和跑车低矮平滑的车体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负重轮等机构,279工程表面几乎没有过多的突起物,尽可能将阻力降到最低,再加上它重达60吨的车体,距离爆炸中心不够近的话,冲击波还真拿它没办法。
光有外形还不够,279采用罕见的4条履带设计,2条为一组,配备液气悬挂系统,必要时可以降低车体高度,降低整车的重心,借助4条履带更强的抓地力,279工程可以如蜘蛛躲避大风一样“趴”在地上,减少被冲击波掀翻的概率。当然4条履带也有效地降低了坦克对地面的单位压力,这让279拥有很强的越野通过能力,连一些沼泽地也敢上,而4条履带均位于腹部的设计,也让坦克无视“龙牙”(阻挡坦克的水泥墩结构),不会被顶住腹部无法动弹。

模块化的防护装甲
279工程本身的防护装甲就非常的厚,车体正面192毫米,炮塔正面305毫米,在那个还没有复合装甲的年代,279工程对炮弹的防护绝对是顶级的。
不过钢铁对于辐射的防护能力并不是太好,它在辐射的照射下,时间长了本身也会具有放射性。为了解决防辐射的问题,279工程在内部设置了夹层,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环境填充防辐射物质,如铅块等,虽然对中子这类辐射作用不那么好,不过也能削弱一些影响。

除了防辐射,车内还有生、化防护系统,亦有恒温空调系统,总之都是为了在核、生、化的极端条件下保持战斗力。
活下来并战斗
仅仅是能在核污染区域自由行走还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坦克天生就是要战斗的,在这一点上,279工程也毫不含糊。
主炮为M-65式130毫米炮,配备半自动装弹机的它射速约为5~7发每分钟,发射脱壳穿甲弹时具有1000米每秒的初速度,穿甲能力和IS-7主炮不相上下;辅助武器为一挺同轴14.5毫米KPVT重机枪。在279工程的原型车上没有看到常见的炮塔顶部机枪,这也能够理解,毕竟在核辐射区域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狂到露出身体操作机枪,还是躲在有防护的坦克内更好。

对于这台60吨级的怪兽,驱动它的是2DG-8M 16缸柴油机,输出1050马力,别看坦克有4条履带,借助三段式行星齿轮箱,引擎的动力传输效率提高,不仅提速相对更快,而且能达到55千米的最大时速。
279工程必然走向没落
表面上279工程的下马,和当时领导人的思路有很大关系,不过深入探索,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抛开人为因素,279工程的结构太过于复杂,造价太高,装备它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作为279工程的强项——核生化条件作战能力,在50年代末三防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这让常规坦克也能具备不错的防护能力,只是比279还有一点差距而已,但经济性更好,更适宜大规模装备。
另一个问题就是,随着人们对核污染越来越了解,加上局势的变化,大家似乎都对核武器的使用非常谨慎,更多的是把它们当成一种威慑手段,因此研发279工程这种高度专业的核战武器就显得有点浪费,用这么昂贵的武器来参与常规冲突战,顶级大国也消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