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今年的正月十五不只是元宵节,也是雨水节气
本期作者:兰溪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
天将化雨,上元观灯
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1]。己亥正月十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水獭开始捕鱼,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草木萌动[2]。这也意味着春天就要到了,天气渐暖,冰雪消融,降水增多。正月十五,同样也是上元节,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年过完了,要开学了,是不是感到身心舒畅( ̄yΔ ̄)~)。

雨水,《礼记》郑玄注曰:“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这足见雨水的重要。天地之气交而为泰,是为可耕之候。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春雨贵如油,雨水前后的春灌,满足作物关键期的水分供应。虽然天气回暖,但仍是有冷空气流连不去。

这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为月(月份),夜为宵,故称元宵。上元之夜,观灯赏月、舞龙舞狮、猜灯谜吃元宵,共享天伦。

在唐时已有赏灯活动,张灯三日,盛况空前[3]。宋时又增两夜[3]。明代更是延长到十夜[4]。一说上元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5],燃灯祈福,礼拜三元[6]。再后来,祈福的意思逐渐淡化,宝马香车,月华灯影[7],正是游乐的大好时光。

在宋代,这一夜千街万巷,热闹非凡,不仅能欣赏到奇技异能,歌舞百戏,甚至可以看到皇家艺人的表演[8];女子亦加珠翠,佩夜蛾,勇敢追求向往的爱情[9]。夜蛾,即“宜男蝉”,是一种白纸制作的大蝉,是求子求爱的象征[10]。然玉漏频催时,堕翠遗簪中,不知又有多少人得偿所愿。

明代女子在元宵当天,还有着“走百病”的习俗,希望消除疾病的同时,也是结伴同游灯市的好机会。
说到元宵,不得不说到饮食。油锤面蚕,乳糖圆子,据《太平广记》记载,油锤当类似后代的炸元宵,而乳糖圆子,应是汤圆的前身了[12]。当然也有祭祀用的米汤豆粥,却不能算作上元节食。

天将化雨,上元时节,注意保暖的同时,别忘了来一碗热腾腾的元宵,走去百病,看看胧胧淡月,煌煌华灯。
[1]《礼记·月令》:“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2]《逸周书·时训解》:“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
[3]《燕翼贻谋录》:“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辰诏曰:‘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
[4]《万历野获编》:“永乐间。文皇帝赐灯节假十日。盖以上元游乐。為太平盛事。故假期反优于元旦。至今循以为例。”
[5]《梦粱录》:“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6]《五代史·梁书·太祖纪》:“近年以来,风俗未泰,兵革且繁,正月燃灯,废停已久。今属创开鸿业,初建洛阳,方在上春,务送阳气,宜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开坊市门,一任公私燃灯祈福。”
[7]《上元》:“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8]《东京梦华录》:“正月十五日元宵······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
[9]《武林旧事》:“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貉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游手浮浪辈,则以白纸为大蝉,谓之夜蛾。”
[10]《醉翁谈录》:“妇人又为灯球、灯笼,大如枣栗,加珠翠之饰,合城妇女竞戴之。又插雪梅,凡雪梅,皆绘楮为之。又有宜男蝉,状如纸蛾,而稍加文饰。”
[11]《帝京景物略》:“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祥,曰摸钉儿。”
[12]《岁时杂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