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治疗的一些要素和方法||《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读书笔记2
(一)“问题”
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主流的价值,这个价值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视为理所当然。这种主流常常成为一种标准让那些不一样的人被凸显,社会筛选出这些人进而尝试着“矫正”他们。当生活于其中的人违背了这个主流价值,就会自动地被认为“不正常”。当一个人不同的选择被看成是“病态”的时候,他会活在大家的“指指点点”中,这个人就需要用力地扭曲自己。
从叙事的角度,当我们把主流标准视为“唯一的准则”来检验所有人,便会出现问题。固定于单一框架会让人忽视其他的可能性。于是,叙事主张通过多元标准取代单一的标准。叙事考量的是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标准是合适的,因为使用不合适的“标准”会让人用一个有问题的视角来定义一个人,让人厌弃自己,损害自我认同。基于此,叙事提出了“在地性”——一个人自己的声音和观点。在主流独大的声音之下,人的在地性会受到干扰,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不正常/“病”是人创造出来的,是在某一个标准下被定义的。所以当我们有机会去改变这个标准,所谓的“有病”、“不正常”就不复存在了。例如,一位因为享受工作而长期加班的人在意大利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但是在内卷的东亚就会被当成“正常现象”。
叙事希望不同仅是不同,而非自动化地把不同当成病态。不难发现,叙事在“倾听是为了更好地诊断、分析一个人”的主流心里治疗观点之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倾听与“正常、异常”无关,只是和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有关,在倾听的过程中实现“以生命陪伴生命”。有差异不是问题,如何看待差异才是问题。若把彼此的不同当成是“孰对孰错”的议题,便无法进一步对话,彼此都只想证明对方是错的,难以深入了解彼此。许多时候,问题来自于“面对差异时彼此缺乏倾听对话,想使用权力消除和自己不同的观点。”
叙事的角度,是不用单一标准来看待他人,以一种没有成见的能欣赏他人的内在去与他人相处。在叙事的角度中,我们不能只以某一种理论或模式作为单一的标准。
(二)问题故事
问题故事对人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人会透过有问题的方式定义自己。生命是持续累积的结果,在问题故事里我们如何因应也会影响到接下来的生命发展。因此,在故事改写中,需要让人用更合适的方式重新定义自己。
聚焦于支线故事,不代表着“问题故事”是不重要的。一个人带着问题故事说明在这里边有他重视的东西,他的心情也需要被理解。所以在陪伴时,同样需要看见问题故事、理解问题故事的影响。
当我们陷入问题故事之中时,可以自我反思几个问题:
1如果这个故事不是我想要的脚本,那我想要的故事是怎样的?
2如果最了解我的朋友知道了我面临的困难,他会告诉我要怎么做才能“走在自己的路上”?
3遇到这样的困难,是什么让自己努力着撑着不放弃?
(三)问题外化的视角
当我们在陪伴受困于问题故事的人时,我们可以通过问题外化的方式发展出观看不同故事的眼光:
1不管主流的观点怎么说,我看见的眼前的这个人,有哪些地方是令我佩服的?
2不论结果如何,眼前的这个人在应对问题和挑战时,有哪些地方是值得珍视的?
要从带着问题故事来的人身上指认出“好”的故事并不容易,我们更容易指出“你哪里不好、哪里不对”。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化了很多主流的标准,无法抽离出问题故事的情节,离不开问题故事就很容易用问题定义一个人。
(四)解构与再建构
当我们回过头去思考,松动原本的框架,就是“解构”。当新的视角被打开,我们置入新的视野,便是“再建构”。
在解构的故从而和观念中,需要找到“受困的限制框架”的来源及影响:
1“困住自己的框架,是怎么在我成长的文化里被建构出来的?”
2“我是如何接受到这个观点的?”
3“这个观点是谁告诉我的,这个观点于他们而言有什么重要性,对我来说也是同样的重要吗?对我而言它是否真的那么‘理所当然’?”
在再建构思考多元选择的可能中,可以问自己:
1“这样的观点是否是我唯一的选择?”
2“如果这个框架让我受困,那么是否有其他的观点可以使用?”
3“如果有可以让我不那么困惑的观点,那会是什么?”
在再建构中,叙事治疗有“脉络性理解”技术,即在更大的脉络衬托之下改变我们对当事人的理解。在更庞大的背景中(如他的成长背景、文化背景)去理解他。“脉络性理解”需要先抛开蕴含着某种标准的“是非对错”的判断,然后进入他的世界观看他所经验的、他现阶段的需要。
(五)蓝图建立
在再建构之后,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关于自己偏好(prefer)的蓝图,就会产生克服实现蓝图中种种困难的意愿和力量。所以,为了蓝图的清晰化,可以探索几个问题:
1“对你而言,那个蓝图是什么样的?”,对蓝图做一个在地性诠释。
2“发生了什么会让你活出那个蓝图中的样子?”,建构出蓝图的具体画面。
3“活出蓝图的样子为什么对你来说这么重要?”,探索蓝图里受重视的价值。
4“这个蓝图的样子从哪里来的?”,找到蓝图和经验的联结,看到更大的背景网络。
5“如果可以活出这样样子,你最想让谁知道,为什么?”,让蓝图和重要关系连上。
6“如果蓝图成真,你的生命里会发生什么改变?”,探索蓝图对生命的影响。
(六)重组会员对话
人会在人际关系里一次次定义自己,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会深受他人的影响。因而,选择什么样的人进入自己的核心圈层,会影响我们离“偏好的自我”的距离:当我们选择适合的人进入生命,与“ta”的互动便会让我们更靠近那个美好的自我;当我们随主流的“更好的人际关系”观念(人缘好、受欢迎),便会浪费很多力气在不需要的人际“应酬”里,难以朝着自己喜爱的生命方向前进。在那些珍惜的关系中,特别的样子会“鲜活”地显现。因而,有时候遇见了一些朋友,就会找回部分的自己。
当我们迷茫时,可以通过“面对这样的困境时谁会最懂自己?”、“在这样的困难时刻,自己最想要找谁一起商量?”来寻找重要的会员。
来源:
《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叙事治疗与旅行的相遇)》
黄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