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披览诗雅∣三个冷僻字形,看《张迁碑》是否出自水平不高的俗手

2021-08-29 18:43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写“披”字的时候,我们将会碰到一个只在隶书中才会遭遇的问题。我们熟知的竖勾、左竖和竖撇这三个楷书的基本笔画,其实是从同一个隶书的基本笔画当中分化出来的。而这一笔也是隶书的三大基本笔画之一。


具体说到这个“披”字,“扌”的竖钩和“皮”的竖撇是相同笔画,两个部首组成字形的时候应该考虑对这两个笔画的书写形态做出一定的差异化处理,避免雷同


我们看上图左一,这是邓散木先生临写的《张迁碑》。我个人私意以为,邓先生对刚才我们讲到的两个笔画的差异化处理,效果不能说很理想。或者说,他写这一笔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差异化书写的想法。所以“扌”的竖钩和“皮”的竖撇被写成了两条“规范”的并行线。


但是《张迁碑》的原作者显然想要规避这种效果,所以他把“扌”的竖钩写得更长,出波更含蓄,而“皮”的竖撇则颠倒过来,写得更短,出波更夸张


这样的差异化处理带来了另一个结构上的问题。那就是:要让“皮”的竖撇出波更长,“扌”和“皮”之间的距离就得拉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保持两部分之间的联系呼应,避免把它们写分家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要把“扌”的两横尽量向右伸展,也就是说竖勾穿过两横的时候,应该在中线偏左的位置。这样一来,让“扌”的两横和“皮”的竖撇相互吃进对方的空挡处,字体结构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




曾经,有朋友跟我说,《张迁碑》的书写者可能文化水平不高,因此碑文中的不少字形存在讹误。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对那些生僻的字形不能一概以讹误视之,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少,上面这个“览”字是不好归入讹误一类的。


为什么“览”字不算讹误?让我们试着追踪一下它的字形来历。据许慎《说文解字》,览字从见从监。也就是说“见”之上是一个“监”字头。“监”字单写,小篆字形如下:


这个上下结构的“监”字与“见”再组合成上下结构的“览”字时,为了避免字形过长,“监”作为字头被写成了左右结构:


我们看“监”字头的右半,其实是由“人”和“血”(《说文》以为是“䘓”的省半)组成的上下结构。按照文字的隶定规则,上面的“人”到隶书中会写成“亠”,而“血”则写作“皿”上多加一横。于是隶定出来的“览”字便是这样:


《张迁碑》写的“览”字,字形不是隶定而是隶变。改变主要出现在“血”的隶写上:


“血”是一个会意字,“皿”中之“一”,“一”就是表示盛在器皿中的血。《张迁碑》的作者取“一”与“皿”的第一笔组成“口”字,而把下面的四笔短竖凝缩为点,同时省去最底下的一横,于是“览”字变成这样


这种篆体隶写虽不常见,但它的造成并不违背隶变规则,因此不能因为它没有流行于后世便轻率地判定它是一个错别字




“诗”字以“寺”为声。而“寺”从“之”、从“寸”,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从金文以至秦简,这两部分一直各自独立:


《张迁碑》的作者将“字”字一竖穿过底部一横,与“寸”相连。我个人以为这种写法找不到文字学上的可靠依据。在临帖与创作借鉴的时候需要慎之又慎




相比于“诗”,这个“雅”字的字形更加“无理”。据许慎《说文》,“雅”字从隹,牙声,是古代秦人对一种鸟的称呼。“雅”字以“牙”为声,它的篆体是这样的:


秦简将“雅”字隶定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字和《张迁碑》中的“雅”字其实已经很像。但《张迁碑》的作者写声符“牙”的时候画蛇添足,多写了一横。就是这一横破坏了文字的隶定规则,因为声符“牙”此时已经讹作了“身”


无疑,这是一个错别字。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披览诗雅∣三个冷僻字形,看《张迁碑》是否出自水平不高的俗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