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淮澄墓志铭及其提供的关于归义军的新线索
张淮澄是张议潮之兄张议谭之子,随父入质长安。其墓志于2020年被发现,成为研究归义军早期历史的重要史料。其墓志如下:
大唐故[朝议]郎守鄂王友南阳张府君墓志铭并序
姚[敬]□ 吴兴沈云翔[文 ] 朝议郎前守泗州司马潘玄景书并[篆□]
府君讳淮澄,小字[佛]奴,姓张氏,其先南阳人也。代之贤俊,具载先碑。高王父尚书公孝嵩,[以]文学进身,以军功莅事。自燉煌督护迁于北都留,其少儿抚临沙郡。至天宝末载□□(吐蕃?)[陷]边,自是嗣子及孙居于戎部。曾祖曰衕,皇摄沙州录事参军、知州事。祖曰谦逸,皇累赠至兵部尚书。父曰义潭,皇左骁卫将军、检校右散骑常侍。母曰索氏,姑臧县君,即东晋靖之裔也。兄曰淮深,[幼]有胆气材略,代季父司空为沙州刺史。宣宗朝,司空南阳[公]秉神勇之术,英杰[之材],以故地东归。以同气宿卫,而府君是得先为之使,时大中七年,诏授左威卫丹州通化果毅都尉。九年,转右领军卫左中候。明年,迁昭武校尉、右金吾卫左司阶,始名淮澄。十二年,转福王府右亲事典军。旋丁常侍忧,哀毁过礼,将迩灭性。上闻之,优诏夺情起复,改袁王府右亲事典军。咸通二年,转鄂王府帐内典军。三年,迁朝议郎、右骁卫长史。始自武部,升于文行。若惊得大道之□,夕惕有君子之戒。又明年,转右卫长史。当去年三月,以司空归阙,[典]有及亲,擢列朝班,褒其季父也,拜鄂王友。因娶段氏之子为夫人,即相国之孙耳。至戊子年五月三日,寝疾终于京之永嘉里之赐第,时年廿一。府君端谨温愿,为宗族圭表,未尝以喜愠形于外。及其终也,而季父之部皆为出涕。司空禀冠世之勋,负匡国之略,故京中名臣贤士皆萃其门。余亦与府君之族昆弟荛幼善于姻家,是得请余纪铭于墓石。以其年七月十八日葬于京师万年县崇义乡刘村,祔常侍之域,礼也。铭云:
南阳公有盖世之勋,其党复得以为华人。赏延之禄,颁于府君。择乎名胤,用结婚姻。姻而无嗣,贵而无身。九迁爵秩,厕为具臣。虽夭何叹,足以荣亲。志于贞石,当于万春。
该文的出土为归义军史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信息。比如《张淮深墓志铭》(up之前的专栏曾载)中“其先曰季出问嵩”一句实为敦煌文书誊写者之误,“季”字乃“孝”字之讹,“问”乃衍字,原句应为“其先世曰孝嵩”,即敦煌张氏之先祖为开元时威震西域、大败吐蕃的名将张孝嵩,不过有为归义军塑造政治形象而附会之嫌。而文中所言张淮澄曾祖父张衕摄沙州录事参军、知州事,此前于敦煌文献中未提及,可视为新发现。根据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对《药师琉璃光如来赞并序》的解读,张议潮之父张谦逸为“敦煌郡大都督”,曾是吐蕃治下沙州的最高汉人长官。若其先世确如碑铭所载为张孝嵩镇守沙州的少子,则我们可以认为张氏家族自沙州陷落之后世代担任当地的高级官员,是吐蕃用以控制沙州的重要汉人豪族。
同时,该墓志也为我们重新建立了张议谭卒年的时间区间。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根据敦煌文书和张议潮束身归阙的时间确定张议谭的去世时间大概在咸通七年或八年,但该墓志却把张议谭卒年限定在了大中十二年到咸通二年之间(“十二年,转福王府右亲事典军。旋丁常侍忧,哀毁过礼,将迩灭性。上闻之,优诏夺情起复,改袁王府右亲事典军。咸通二年,转鄂王府帐内典军”)。张议谭逝世时间和张议潮入质时间相隔如此之长,其中缘由值得玩味,是归义军内部发生了政治斗争,抑或在归义军收复凉州之后与唐廷发生了较大的矛盾?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碑文还提到了张淮澄之妻为段氏子、相国孙,笔者认为“相国”可能指穆宗朝宰相段文昌,其子为《酉阳杂俎》作者、在诗坛与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齐名的段成式,有一儿曰段安节,为音乐理论家,著有《乐府杂录》,张淮澄之妻可能是其姊妹。根据碑文所载“司空禀冠世之勋,负匡国之略,故京中名臣贤士皆萃其门”,张氏家族因收复河西之功在长安享有盛誉,迅速成为京城名门的交往对象,故此猜测并非虚妄。
最后,该碑文记录了张淮澄葬于万年县崇义乡刘村,《张淮深碑》记载了张议潮葬于浐河之南,或许可以作为归义军张氏在长安的家族墓地的详细位置参考。
(看了篇文献归纳了一下,又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王庆卫《新出唐代张淮澄墓志所见归义军史事考》
By:御坂1728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