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2021-01-06 11:12 作者:月安居士  | 我要投稿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日)奥野宣之 著 张晶晶 译

前言之感想

似乎每个人都会读书,但真正的读书者却是很少的。因为读书本身是一个收获过程,而一般人读书的收获是一种囫囵吞枣似的收获,一本书下来,问他三个问题: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你比较喜欢那个部分?你对这本书由什么评价?他若是一问三不知,这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的结果。

所以需要真正的去读书。这里谈到速度的问题,你可能一个月能读很多,但是没有收获。举个例子:你看完一本书,只收获了1%,读了相关的书籍30本,也就30%,但如果你能读一本书,收获30%,这表明同样的收获却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当然这样的比方相当粗糙,但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高效是读书的主要方法,而非多量。

至于高效,有时候是有陷阱的,比如说做笔记,你拍一张照片,和花30分钟记下来,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更高效。原因是以自身记住及感悟的量为标准。这都是多数读书人的经验之谈。

本书想通过让读者做读书笔记的方式让读者达到高效的结果。

如何做笔记便是本书的核心课题。

本书主体框架:选书、获取书/如何读/怎么用

第一章: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笔记的四种使用方法

1 随想笔记:类似于中国的随笔,有感即写,无论对错.这对以后的选书有帮助,比如说,你突然觉得世界本来是体制化的,应该如何纠正呢?在以后的读书中你可以选择相关哲学类的书籍,看看是否有解决办法。

2 购书清单:来自于朋友,其余书籍,报刊等各种渠道的推荐,而且你也感兴趣的书籍。

祥注:信息的来源很重要,这个笔记能记录当初你为什么会想看这本书。

3 剪报:这是一种收集爱好。

祥注:我愿将它与2合并。

4 读书笔记:这是重中之重。第三章是对它的展开。

祥注:这四种笔记并不是全部,更多的是符合你自己的笔记习惯,比如3,这个时代背景下,很少遇到报纸,这时候,你就不需要3。至于1,随想你可以写在4 的读后感或暂缓评论中(我就是经常这样做的)。主要就是一点:要学会变通!

什么时候用笔记本

因为分为四个过程,选书,购书,读书,活用。读书可细分为读和记的过程。除了读的过程,都需要用到笔记本。这里读不需要,是因为读往往可以直接在书中笔记,后来才做读书笔记。边读边记对于短篇尚可运用,对于长篇便是障碍。

什么书都要用做读书笔记吗

并非如此,好书千千万,坏书堆成山,选择相当的重要。这和《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相互印证的。明白需求,并非所有好书都要去读,读书本身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享受过程。

每本书都要一本笔记本吗

理论上,这样可以帮助你快速查询,而且读多本书的时候,也易于区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你可能随时都会有新的想法,关于不同书的,那么你需要把所有笔记本都带上,防止漏记,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祥注:电子笔记本的好处体现出来了,就是有点贵)。所以一本就够了,但是这里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区分不同书的笔记?如何合理安排它们的位置?一本记完了但书尚未读完怎么办?详情参考《信息管理术》。(祥注:这本书后面都有答案,一本笔记本可以记多本书,区分方式是时间/书名/作者,不同笔记本的同一本书可用检索的方式)

祥评:因为时代的变化,有钱的买一本电子笔记本即可。没钱的,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去改变记笔记的方式,这里的“一本化”论述很像《子弹笔记》。

而且这里就提供了一个例子,购书清单的例子:《信息管理术》,因为想要把读书笔记一体化,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区分不同书的笔记?如何合理安排它们的位置?一本记完了但书尚未读完怎么办?本书能否提供答案呢?

小结:

本章推荐读者做笔记,并提出了读书需要做什么笔记(随想,购书清单,剪报,读书笔记)。本章是本书的总论,将本书划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选书,购书,读书,运用,后面的章节都是对这四步的展开。

第二章:书的选与购

为什么要写购书清单?

1 因为这样有利于你培养有目的性的去阅读书。(祥注:这也是燕子与我聊《相约星期二》时,问我为什么会找这本书。)

2 防止一个现象:逛书店时,这本书看起来很不错的样子,我应该要有这方面的知识。这就是冲动,而冲动的结果往往是浪费了时间,却没有收获。

如何获取购书清单?

有两种方式,主动与被动。

1 主动意味着你对什么感兴趣,想去阅读某方面相关的书籍,然后搜索信息。

2 被动是你看到某个书籍推荐,想去了解一番。

小结:

本章的核心在于购书清单的获取。对信息的溯源是很重要的,而冲动式的买书,往往没有对源头的记忆,读完一本书后也不知道为什么读。购书清单就是为了让你带有目的性的选书和读书。(祥注:这点我是赞同的,所以我买书的时候,也应该做个购书清单了)

第三章:读书笔记的书写

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

带有目的的去阅读,“我应该在哪里做笔记呢”,带有这样的问题,有助于你发现重点。

学会挑重点(这部分我应该精读,这部分我又应该泛读)去阅读,从而达到缩短时间的效果。

读书笔记怎么写合适

要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目的性的去阅读,首先获取你想要的知识,其次才是被动获取的知识,简单的说:对你重要的一定要记,不重要的可记可不记。

读书笔记中有哪些内容

这个可以是摘抄+感想。也可以是简要的摘抄(如果摘抄内容过长)+感想。核心是感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管别人怎么想,而是看你怎么想。然后遇到的问题是:如果感想写的过于简洁,会导致重温笔记时候,忘记当初为什么这么想的,所以感想你可以适当的把感想更精细的记录下来。(祥注:一般“祥注/祥评”就是我感想的开头。)

写读书笔记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一定要以“坚持写”为第一原则,但也不能搞成形式主义,一定要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办法,能让自己坚持每段固定时间(一周)都写读书笔记。

如何写读书笔记(“葱鲔火锅式”)

1 读书:先通读,再重读,最后标记

2 记号:直线,波浪线,圈

3 笔记:日期,书名,作者,摘抄,评论(小技巧:每句话空一行,每段话空两行,以后好插入新想法。摘抄“○”与评论“☆”用符号区分。)

第四章:读书笔记的学以致用

读书笔记的使用

记是第一步,后则需要再读,再读(一定要学会重读)是一种回味,也是诞生新思想的新土壤。 重读书或者笔记是一种全新的收获,但一定要先找到属于你愿意重读的书籍。

主题阅读对生活的指导

《如何》中提到过主题阅读,这是你为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而去寻找许多多本书——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的。本书也提到了,这是读书实用化(学以致用)的一种方式,毕竟读书就是一种信息的交互。笔记的记录在于书中要点与自身评论,不同书但是同一主题下,会有不同的关于此主题的问题,记录并评论,多本书的联合笔记就是对一个主题的反复探讨,最终获取你的答案。

读书笔记对创造性活动的影响

创造性活动包括写作,发明,日常工作等,本书说道:创意就是大脑里的信息重组。读书笔记有利于这样的重组,因为它时时刻刻提供了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你曾经思想迸出的火花。

祥评:这里我觉得把创意说的过于简洁,创意真的知识信息重组这么简单吗?我觉得不是,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信息的多样化可能是必要条件,但绝不会是充分条件。所以读书笔记并没有想象中的有利于创造性工作,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信息的过载会抑制创造性思维。

信息检索表的构建

主要是学会分类,关键词的提取。举个例子:

你的一本笔记本上记录了很多书的读书笔记,你可以把这本笔记本的扉页写上相关书籍的名字,作者,页码。多本均是如此。然后你有多本笔记本,这样的话,你可以把书名字单独提取出来,在笔记本的那个位置,笔记本记得编号。最好的方式莫过于excel,书名,关键词,作者等信息可以编排好后在输入,检索也是十分的方便。核心在于你得坚持。

第五章:读书用具

本章从略,因为介绍的都是读书时运用的工具,包括笔,笔记本,椅子,灯等,不在此记录。

总结

本书以提高读书效率为起点,提出写读书笔记的法子。然后以带有目的读书的价值观导向,提出你与书的距离的四步:选书、购书、读书、活用。并以此提出三种笔记:随想笔记(选书源头),购书清单,读书笔记(重中之重)。

只谈核心:“葱鲔火锅式”读书法,是选定书籍后的“初读”“重读”“记录”,至少三遍的阅读后,提取书中的精华。

本书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异

《如何》是一种无目的的寻书、读书过程,所以传授的是泛读和精读,泛读之后,如果没有兴趣,就放下。

核心价值观是:书中都有可学之处,就看你想不想学。

强调的是阅读。

本书是以自身目的为核心,以此寻书,再都通读,重读。

核心价值观是:兴趣导向,再去学习。

强调的是笔记。

我对本书的评价

缺点:本书认为读书时,只要有利于你记录读书笔记习惯的,都应记录下来,甚至文中多次提到:你甚至可以只记录一两句“这段真不错!”。 我是不赞同的,不经过批判的信息而肆意记录,会导致信息过载(见读书笔记对创造性活动的影响中的祥评),所以一时的情绪波动并不需要记录,它很可能只是一种冲动,而非理性的知识。本书自己也提到过,读完一本书,等一段长时间后,再去做读书笔记,会发现要摘抄的会比读完时少得多。这就是情绪平复后的结果。

其次是本书对于读书方法的介绍实在少的可怜,不过因为本书核心在记笔记上,所以可以理解。

最后,本书关于记读书笔记(本应该是本书的核心)的方式,写的过于简单,“葱鲔火锅式”,这种方式不利于阅读小说,历史故事,专业书籍等。本书没有就书籍的分类对笔记进行分化记录,而是统一“葱鲔火锅式”,这会导致读书时get不到不同类书籍的不同读法的乐趣(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核心是不会变的,变的是你对核心的感想)。

优点:本书提到的目的性读书法,是无目的性读书的互补,目的性读书有利于节省时间。

本书关于主题论述的较《如何》更通俗易懂。

本书提到的笔记一元化与《子弹笔记》是异曲同工,一元化有利于随身携带,随时记录,信息检索只需要你创立一个信息检索表。

核心问题

如何在读书过程中有好的想法记录下来,又不会打断读书的节奏?

读完此书,我对这个问题依然是充满疑惑的,难以解决。在此我表述一下浅见:

“好的想法”是一个关键词,什么是“好的”?人一天产生成千上万的想法,走路,吃饭,聊天,阅读,听音乐等,都会有想法产生,不可能真的都记录在随想笔记里面。这就意味着挑选,挑选就必须需要标准,标准的构建必须以符合自身肉体和精神需求为基础:能切身实行的一定是好想法,能满足精神需求的一定是好想法,其次的天马行空或者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空闲就记。但问题又回到“精神需求”,玄之又玄……

有了好的想法,一定优先记录,即使打断读书节奏,想法诞生才是阅读的价值所在。记录完后,再重读此章节。如果时间充足,书本不厚,完全可以用“葱鲔火锅式”读书法,但书籍变厚,一定以好的想法优先。

注:《如何》全称《如何阅读一本书》查尔斯·范多伦  莫提默·J·艾德勒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