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深度游 新安文庙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深度洛阳游的第182篇。
文庙是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建筑,也是传播儒学、兴学教化的地方。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以来,每个地区为了提高文风,多出人才,几乎都建有孔庙。
洛阳新安文庙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新安文庙位于新安县老城东大街87号。“新安县文庙占地1124平方米,始建于元代,后几经迁移、重建,逐步形成了前庙后学的格局。”在明末清初,新安县文庙不仅有大成殿,还建有东西庑、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崇圣祠等建筑,建筑群规模宏大。现仅存大成殿一座,大成殿建于乾隆三十年。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店内墙柱高4米,该殿为四面起坡,面覆灰色筒瓦及琉璃瓦。挑檐,檐下斗拱结构。为古建筑中等级较高的歇山式建筑。庙顶建“九脊”(1条正脊、4条垂脊、4条戗脊)。
该庙原为学宫,嘉靖九年改曰“文庙”,三进院落。早期的文庙比较低矮,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知县邱峨重修,墙柱增高二尺,加柱础十八个,殿前修了月台,使大殿更加雄伟,现整体结构仍为清代乾隆年间的样式。早期这里既是祭祀的场所,又是县最高学府,是县内文人、雅士集聚活动之地,文庙供奉有“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有“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还有“十二哲人”和一百二十三位历代贤儒之神位。由南往北依次为泮桥、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崇圣祠。
文庙大门,单檐庑殿顶,灰瓦铺就,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有明柱及望柱组合,座东朝西,两侧为砖砌硬山墙,其门上置匾书“文庙”二字。
文庙的第二道大门,也叫先师门,号为棂星门,造型和州县衙门的屋宇式大门不同,是一道由横梁、门框柱组成的门框,竖向的棂条组成门扇的镂空六扇大门,为一座巍然挺立的四柱三楼冲天式牌楼。传说棂星门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即可得到神灵的保佑。
文庙的第二进院落。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瓦盖顶,雕梁画栋,巍峨雄伟。檐下正中竖匾上刻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内正中主祀孔子牌位,上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先师之位,供奉四配,分列左右,复圣颜渊、宗圣曾参、亚圣孟轲、述圣子思。十哲(从祀孔子10名门徒的统称):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冉有、子路、宰我、子贡、子游、子夏、子张之牌位,彰显孔子之学后继有人,学子济济。牌位前陈列祭孔礼器和乐器。殿外沿着汉白玉台阶上去是宽大的月台,俗称露台,三面围以石栏,各砌踏跺,是祭祀孔子时乐舞行礼之处。旧时每年的祭孔活动都要在这里举行,每年农历春秋对孔子各举行一次祭典。
穿大成殿北行,过仪门,是文庙的第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是明伦堂,为官学学生聚集讲学之地。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新安文庙为县立最高学府,其职能有二:一是祭祀先师孔子,以传儒教;二是集训生员,以应科考。学官待遇菲薄,年俸为白银40两。“乡学额原额科岁试各取文童18名,岁试取武童15名,廪膳生20名,增广生20名,二年一贡。”
文庙教学以经史为主科,兼学礼、乐、射、御、书、数诸科。每日“侵晨学经史、学律;饭后学书、学礼、学乐、学算;哺后学射,有余力,或习为诏、表、碑、版、传、记之属。”
文庙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的银租收入。据清乾隆《新安县志》载,学田二顷七十一亩九分二厘,多用于文庙的修缮管理、人员薪俸以及生员的膏火补助。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廷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就此结束。民国年间,文庙失于修护,日益倾颓。建国初,“拆大庙,建学校”,全部建筑被彻底拆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