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音乐的神经机制研究到科普创作|专访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后 滕相斌老师
从语言音乐的神经机制研究到科普创作|专访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后 滕相斌老师

个人简介

滕相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后,今年9月将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院,任助理教授。其在纽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前分别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其研究方向是言语音乐感知、时间知觉和听觉加工。使用的研究手段有脑磁图、脑电图、功能磁共振成像,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其近期研究发现时间维度上的相位进动现象,揭示了人类在时间维度上主动预期未来复杂感知信息的神经和计算机制。滕博士已在Current Biology、Plos Biology、Cerebral Cortex等期刊发表10余篇研究工作,担任PNAS、eLife、Current Biology、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
时间轴
01:45滕老师的学术之路
09:05音乐和语言的认知神经研究
17:18 音乐和语言预测加工的脑区表征
19:00 利用人工智能做研究
21:16 人类使用语言和音乐的差异
28:07 聊聊播客节目
40:16 未来研究方向
44:09 One more thing
主持人
欢迎大家收听本期的脑科学连线,这一期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滕老师来做客。滕相斌老师现在在柏林自由大学做博士后,马上9月份就要到香港中文大学的心理学院做助理教授,它主要是研究听觉感知以及语言和音乐相关的神经机制。滕老师不仅在研究领域做了很多有趣的工作,他还有自己的播客,这个方面也是我们的前辈了,而且会组织一些讨论会什么的。其中锵锵脑科学节目在神经科学的科普圈里,是大家都觉得质量很高的一个脑科学访谈类的节目,也是我们脑科学连线需要学习的一个友台。滕老师您好,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嘉宾
大家好,我是滕相斌,很高兴跟大家联系。在这里我的言论只代表个人,不代表自由大学因为我马上要离开了,也不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因为我还没有去。
主持人
那先跟您聊聊您的学术经历。您之前的经历是从上交到北大之后,您的专业是从化学专业直接转到了心理学专业,您当时是为什么想要去转到心理学专业呢?
嘉宾
就像我刚才声明的我可以随便讲,所以我就可以老实讲,没有任何的跟学术有关的原因。从化学到心理学,当时在本科学化学的时候,我相信好多其他的工科生也会,你突然从一个小城市到一个大城市,你会感觉很迷茫,适应环境,适应新的同学,然后适应新的生活都会有问题。那么我当时就有一些情绪上性格上各种各方面的困扰,你也知道学校里面没有这方面的帮助,我估计现在有,但是那个时候是没有的,你怎么办?然后你就开始自我探寻了,就找到一本弗洛伊德的书,当然大家也知道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当时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样子,我觉得弗洛伊德可能就是心理学,但是现在有些人不同意,其实我也觉得不同意,看了以后他讲的一些事情还是蛮有帮助的,那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一方面你觉得他里面说那些小故事还蛮有意思的,然后弗洛伊德书旁边就摆了一些什么认知心理学,就顺手翻了一下,觉得还蛮有意思,如果你可以一边学心理学,一边可以解决自己的困扰,所以那时候才决定我再要回到学校再学什么,我再也不学化学,我要学心理学,就跑去考研学心理学。
主持人
您的博士和博后阶段还是在继续您之前的心理学的研究吗?还是在研究方向上有一些变化?
嘉宾
那个变化比较多,我刚去学心理学的时候,上硕士的时候,因为我是化学,当然就会想我要跟把化学跟心理学结合起来,有一个方向叫行为神经科学,behavior neuroscience,做动物的,跟药物有关。就开始第一年就做那些东西,杀老鼠,把老鼠的脑袋取取出来。不好意思,一些听众朋友。然后有一天早上,是一个周日的早上,我们在那做实验。两个人做实验,一上午杀了好多老鼠,都没有吃午饭,不知道我记忆还清不清楚。从那天就觉得好像可以换点别的干。刚好实验室又有条件,还有做人的方向,就做声音和感知,还有脑电,就想去那方面试试。做了以后我发现真的是很喜欢,所以就换到那方面。从硕士开始换到声音感知和脑电,再去读博士也是这方面的。但是你就会发现声音感知这个跟现实生活有关系吗?当然也是有了,但是大家一提到声音就会觉得音乐诗歌,所以我做完了博士以后就说我会了这么多技术,做脑电脑磁脑成像,我去做做大家更感兴趣的事情,比如音乐还有诗歌,所以我就换到音乐和诗歌上。

主持人
您现在是在做音乐和语言这些认知方向的研究,您能展开跟我们讲讲这个。
嘉宾
这个方向包括非常多的方向,我不能说展开讲非常多,我只能讲我自己,比如说你听诗歌的时候,你为什么会觉得有些诗歌比较顺口。现代诗歌很简单,但是你要读或听古诗,好多的字词我们都是听不懂的,就算你看的话,查字典也不一定能懂。你在一开始听诗歌的时候,你是在怎么去听的?我们就发现你是知道诗歌的形式,而诗歌的形式基本上是比较固定的,而且就有那几种。比如说我研究最简单的五言绝句,你在听一串声音的时候,你知道它是诗歌,你知道它是五言绝句,虽然你不理解里面的字和词,你就会五个字组成一个,然后把它五个字组成一句话的时候,或者一行的时候再回来思考一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深奥的意义,有什么人生哲理,又传达了诗人什么悲欢离合。所以我们一般认为你在读诗的时候,你先要理解它,然后你才能读它,是不是?其实是反过来的,你不是理解他才能读,而是说你先知道它的形式,然后先去读它,然后最后再去理解它。是形式在前,然后理解在后。
你读了几遍以后,你会觉得越读越顺口。尤其老师在罚你罚站让你背诗的时候,你会刷刷地就把它背出来。这是为什么?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说就当你听到一首诗,你理解里面的内容,你有一定的记忆的时候,下次再听的时候,你可以预期未来的声音会是什么样。比如说我现在说苹,下面多半是果啦;然后早,因为现在我这边早上,然后下面多半是餐了,因为你可以预期未来了。你在读诗的时候,听诗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你听完了这一句,还没结束的时候,你就知道它要什么时候结束,因为大脑有一个预期机制,这就是我们在诗歌上发现的。
然后形式在前,意义在后,你在读诗的时候,我听诗的时候是一个预期机制在那儿。
这是诗歌方面的,音乐方面的话,我们现在做了好多,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从这一个实验开始,就现在我们有一堆人在做深度学习的,然后在做各种各样的行为实验,又在做脑电实验,还有脑磁实验,但是一开始是因为这么一个实验:你在听音乐的时候,尤其听周杰伦的音乐的时候,你就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至少是我听不懂。不好意思,周杰伦的粉丝,就是我听懂周杰伦的歌词是很难的。有一些没有歌词的,比如说一些西方的古典音乐,你在听的时候,你想听懂里面是什么恐怕也是很难的,而且大部分人是没有一些音乐的乐理知识的。但是,你听的时候可以听出来旋律,几分钟的音乐,你会把旋律听成一段一段的。这个机制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把巴赫的音乐放给人听,然后记录被试的大脑的活动,用脑电图来记录。你会发现巴赫在作曲的时候会把旋律一段一段的写,再写下一段的旋律(一般会叫乐句,但是这个说法不完全是严谨的,你就可以把它当成是旋律)。我们就发现大脑在每次旋律快要结束的时候,就开始预测旋律的结束,在旋律正好结束的时间点,大脑的活动是非常强,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你大脑都有这种机制,最后我们就发现有这种机制以后,你还有大脑还会产生预测的机制,你就是听音乐的时候,前面听的时候不能预测到后面听的时候就开始有一种预测的机制,基本上就是这样。

主持人
所以您在做古诗相关研究的时候,也是做类似于,比如说,什么贝叶斯类似的工作,还是做预测性编码?
嘉宾
先开始,我们用人工智能办法去生成诗歌。现在是非常流行,那时候我们是15年的,我已经忘了什么时候做了,我们14年15年开始做了。生成了一堆诗以后,就放给被试听,让被试去听两遍。
关于预期的机制和理论有很多,比如说predictive coding就是一种。但我们觉得一个是大家都这样说,我们也跟着说,就觉得很没有意思,能不能找点别的。还有一种预期的机制,比如说你知道一个城市,那是你的家乡,你从你自己家下楼,然后去小卖铺,去便利店或者是超市,你知道是怎么走。你心里有一个认知地图,你下楼的时候你就知道要左拐,然后在下一个十字路口你要右拐,你还没有走到下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你就知道准备好要右拐,所以你的心里有一个认知地图。你的心理的认知地图上面的活动,要提前于你在真实世界这块地图上面的活动,所以心里面的认知地图,提前于真实的世界,这是空间上的。在时间上会不会也是这样,就是因为你知道诗歌的结构是什么样,五言绝句对不对?你知道音乐的旋律是什么样,你听过一次,所以相当于这个是时间上的结构,就是一种认知地图,真实的物理世界的时间是一段一段的,每1分钟或者每10秒,就是一个拐角,一个转角。这是真实的世界,但你的心理认知地图可能怕你会走得更快。你走到第十秒的时候是一个转角,你在第九秒的时候你
就知道我应该去转动,向左转向右转,或者说我应该知道下一个旋律马上就要开始了,这个旋律马上就要结束,所以是一种从认知地图上面的预期。然后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叫做相位进动现象,phase procession。但是当然你也知道就是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如果你不愿意跟着大家走和听大家的,你要自己编出来一个理论或者自己找出来一个,但那是很难的;另一方面大家觉得你是不是在胡扯。所以有这种感觉,但我觉得我们的数据还有逻辑是说得通的,所以就看别人怎么说。

主持人
您觉得您刚提到的这些对于语言和音乐的预测能力一般在什么脑区会表征?
嘉宾
别人一般都会觉得我们是瞎扯。我有一个很强的感觉,我觉得是在海马。海马到底是干什么,你一开始就觉得海马跟空间有关,最后发现海马跟记忆有关,现在发现海马跟空间和时间编码都是有关的。空间的话,如果没有时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因为我们运动或者要去哪都是要花费时间,如果时间停止了,你就会被卡在一个空间点上。所以,你在运动或者是巡航或者是去便利店的时候,你是在时空四维的维度去进行活动,所以海马的编码是编码空间的话,很可能也在编码时间。我们就认为脑区很可能是在海马,然后编码时间这些机制预期的机制有可能就类似于空间,好多他们发现那些空间编码什么相位进动什么grid cell这些。但是别人会觉得我们在瞎扯。
主持人
人上应该很难做这个事情,就是你没有办法去直接去记录海马是吧?
嘉宾
是可以的。有一些的医院里面的病人,或用MEG(脑磁圈)。
主持人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刚您提到的用人工智能去生成诗歌,我在想这个是不是为了防止一些被试的差异,比如说被试读过一些已经现实中存在的一些诗歌,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会跟古诗是类似的吗?或者说这个数据集的相似程度怎么样?质量怎么样?
嘉宾
如果我没记错的好像是18年的时候,某一个著名的艺术家,著名的电视人,就是自认为自己非常帅,但是大家有不同意见的那个人,他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生成艺术、诗歌,用人工智能方法生成这些,人类就走到尽头。但是,已经实现了。回答你刚才第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生成的诗歌到底跟真的诗歌有什么区别?其实是蛮像的。他们做实验就发现人分不出来是真人写的诗,还是机器写的诗。这是当时我们要生成诗歌的一个原因之一,我们可以生成几千首几万首。
第二个原因就是说就像你说的没错,就是好多诗,人是读过了,有些人就没有读过。那你招了好多被试,他们对你这一份材料的熟悉度的差异就会影响你的实验的结果。所以你要都给他们听新的,都给他们听新的怎么办?就去生成诗歌就好了。你要去古书里面去找的话,还会很麻烦,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还是你说的,就是说你要生成诗歌的话,你可以控制诗歌的内容范围,比如说你不要让被试听几首花花草草的诗,就开始突然让他听一首关于诗人什么离别恨,然后这些东西,被试在实验室里面,你就会情绪翻江倒海,那就很影响做实验。所以我们把诗歌的内容就控制在风景人物这些方面。
主持人
明白。它的人工智能算法也可以生成一些你能控制的一些维度的,在维度之内变化的一些东西是吧?挺有意思的,您觉得像是您做的关于诗歌或者其他这些语言的研究和音乐的研究,对于人类的认知来说有没有什么不同?无论是您在研究手段上,或者是您从实验的结果上来看。
嘉宾
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音乐和语言在所有的人类文化里面基本上是都有的,反倒动物是没有 —— 但音乐是有例外的,有些科学家认为有些动物还是可以能感受音乐的,所以它在所有的人类文化里面都有,而且历史非常久远,所以你要用很多的资源去研究它们。
你会遇到两个困难,一个困难就是说它有文化差异性,而且现在的语言和音乐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始的语言和音乐。你拿到现在的这么丰富的音乐形式和语言形式,你去研究它为什么会有语言和音乐,为什么音乐和语言是共同出现,它俩的差异在哪?所以就很难。第二个原因,那就是说每种音乐都是不一样的,音乐有各种各样的功能,所以你要限定音乐的形式。像语言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今天跟你说话,达到一种功能,然后平时在街上我去喊人,然后去吹口哨,是另一种情况。所以说语言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你要定义它到底是语言里面哪个特点或者哪个方向。
但是,可以非常粗略地,有可能说错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是这样子。那有几种理论,一种理论就认为音乐是进化语言功能的附属品。就是人为了说话而进化出语言功能,就会进化出来一些的认知的计算单元,比如说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都是有节奏的,大概的速度是在250毫秒左右,或者说4赫兹左右。而且有抑扬顿挫,声调有高低对不对?音乐有节奏和音调高低,欣赏音乐需要的节奏,还有音乐的音高音低,你会发现在语言这些很基本的功能就是欣赏音乐的功能对不对?
主持人
语言本身就是有音乐性的。
嘉宾
但是这只是一种理论。还有一种理论就认为可能音乐有它特定的进化路径,它有一些特定的功能,是语言不能实现的。比如说你去蹦迪的时候,我不知道你的朋友社交圈是怎么样,就带你的朋友去蹦迪的时候,大家听着同一首音乐,或者说你去听演唱会,同一首歌,大家一起蹦蹦跳跳,然后出来以后就会觉得感情增进了,然后我们一起做一件事情,这种感情就会变得好一些了。我觉得这是正常情况,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或者说你去跳广场舞的时候,大家这种社交活动,用的一个旋律,然后去有规律地,然后协同地去运动,会增进人际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人是群体动物呢?它需要一种东西去把这个群体绑定出来,那故事可能是一种,还有一种是音乐活动。在一些的部落或者说远古时期,认为音乐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每个人都应该会的东西,因为要去跟大家互相去绑定一些人际关系,形成一种群落。这也是一种理论,其实我说的不好,具体的可能跟我说的是有些出入,说音乐发展是为了社交而发展。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音乐跟你的进化跟你的基因有关,跟你的本能有关,但也有跟你的文化有关。比如说文字它不是我们天生就会的,是后面文化里面进化出来的,后面文化里面催生出来的,但有了文字以后,人们通过学习文字,就会发展出一些特定的特异的脑区。这种文字的出现和进化,是一种生物跟社会文化的交替的行为。音乐,也有可能是这样的。可能我们天生的时候,比如说语言的时候,有些特定的节奏功能,然后可以产生最基本的音乐形式。后面大家会发现听最基本的音乐形式很有意思,再从文化层面去复杂它,复杂的音乐形式就出现了,进而影响我们怎么去欣赏它。这种基因生物和文化社会的交替就产生了现代音乐。
就还有其他的理论,我已经复述不出来了,就是说这个问题如果你要回答,说不定可以得诺贝尔奖,但是很难回答有不同的想法。
主持人
我们到下一个part,您除了做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研究之外,您还是锵锵脑科学和人类行为观察室两档播客的主播,您最开始是为什么会想做一个播客?有什么机缘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嘉宾
我自己做了好多节目,我觉得大家都是不敢说的,说话都是小心翼翼,我在心想到底是为什么,所以可能会想到各种各样的责任,但是我为了可以这样说的,说出来我想说的,说出来真实情况,我先把免责声明说了,就可以尽情说。我觉得这才是播客的意义所在,就说你平时不能说的,如果每次在播客上,我们这种业余的活动,民间的活动,乡间的活动,还要很正经的,就很没意思。我做播客原因有两条,就跟我做其它的事情的原因是一样的:一条就是为私,一条就是为公。
我先说为私的一方面。这个效果很明显,比如说如果我要想去认识谁,你直接去跟他或她发邮件想去认识,人家会觉得很奇怪,对不对?但是你要说我们要做一个播客,我们想互相了解,就帮助人家去宣传自己的工作生活,和与公众进行对接,人家是非常乐意的。通过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的聊天,就像两个普通人在街上路边见面,公园里见面,然后刚好有时间聊一个小时,然后这种人际关系就会建立起来,说不定以后会对你的学术事业有帮助。这是为私的一方面。
为公的是另一方面,学术圈是有阶级的,这种阶级不是说有很多中产,穷人和富人都不是很多,我觉得学术圈的阶级组成是一个金字塔的形式。真正你所知道那些大教授,那些经常出来给我们这些人建议的,说各种各样经验的,都是金字塔上面最顶端的人。大部分的人,像我们这种在金字塔的中下层。但是,你也知道顶端的人他们有不同的路径,走到顶端,那有可能有些人真的是运气好,有可能有些人一路是名校。从幼儿园的时候恐怕就是名校,因为父母有可能有钱,或者已经是学阀,所以这些人走到金字塔顶端,它的路径其实跟中下层是非常不一样的。这帮人经常出来说,他们说得非常有道理,说得非常对,但有可能跟我们的中下流的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面对不同的困难,需要不同的方法解决我们的问题。比如说有可能像我们这种科研人员最大的困难是怎么把你的房租交上,怎么把你的论文写完,那顶端的人就会说你要去好好思考,然后先要做人,然后才能做事。我们都毕业不了,工作都找不上怎么去思考这么多?所以我就想应该办一个平台,让更多的普通的科研人员来说话,这种平台至少在我当时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少。一开始我就想我们就办一个非常简陋的,慢慢请来了更多的人。当然有些人最后变成金字塔顶端了,但是大部分的都是中间的,不好意思,我身边好多人可能觉得自己也是顶端的。大家就说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觉得这才是非常现实的,大部分科研人员需要遇到的困难。这种经验,是一般别人不会愿意听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做的,把这些经验传递给更多人,这是为公的。
主持人
还有一个我自己做节目的问题,您对这个节目的定位是什么?是一个科普类的播客,还是一个闲聊加上科普类的播客,就是它边界在哪?或者您觉得如果想单纯的从播客这种形式去达到一种科普传播的效力,你觉得它合适吗?
嘉宾
当时想法,我就坦白讲,我不代表任何的机构就代表我个人,想法就是通过播客进行科普传播。你会发现我们做了好多将近50多期了,快60期了,我发现其实大家讲自己的科研,包括我自己,讲自己的科研能力是有限的。就是我们讲科研的能力没讲好,那不是我说的,就好多听众在留言里就跟我们抱怨,“我觉得这个嘉宾的科研肯定很有意思,但为什么他讲得这么差”?这种抱怨就非常多,所以一开始就觉得通过做播客进行科普,让嘉宾来上去讲自己的科研,发现大部分人都讲不好,我们训练不是特别好,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所以用播客来科普的目的就黄了,这是听众的反应。其实还是有意义的,还有第二个目的,通过播客的形式让公众去了解科研人员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就变成最主要的目的。
主持人
我也同意您的说法,因为本来想要了解一个人的科研工作,最好的肯定是去读paper或者去听他给的学术报告,可能播客确实是一个比较辅助的作用,而且大家可能也不会像读paper那样坐在电脑前面,一个小时去把一期播客听完,去为了了解一个人的,我自己不会这样,我也发一个免责声明,可能有的朋友会这样,但是确实如果是过于严肃的复杂的话题,可能不太合适在这种比较轻松的形式下面去完全的讲,可能这也不单单是一个您做节目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是这种形式可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嘉宾
所以说我们做锵锵脑科学之外,又做了一个播客,不好意思借你这儿打广告。又做了一个人类行为观察室,就像你说的如果为了去科普的话,锵锵脑科学这个形式恐怕不是特别好。人类行为观察室的话,就变成大家3个人4个人一起去闲聊,同时加入一些心理学知识。每期都有固定的题目,那几个嘉宾讲得非常好,比如说马大爷还有几个,他们真的讲得非常好。这时候听众里面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来听,有保安,有高中老师,所以就像你说的是跟形式有关。
主持人
您平时还会听其它的播客吗?其它的节目。
嘉宾
我会听你们的。
主持人
谢谢您。我最后关于播客这个话题问一个开脑洞的问题,如果当播客主播和做心理学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只能选一个的话,您会怎么选?
嘉宾
首先我先说一下,我觉得这两个不是冲突,但是只能选一个的话,就选做播客。你会选什么?等会你也要告诉我,你要讲出原因。我觉得很简单,我一边跟人聊着天,然后一边把工作做了,然后还能拿钱多爽。
主持人
如果是我的话,我其实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可能还是选做研究,因为我觉得我的表达能力和懂的东西远远不足以我做一个比较持续的输出,可能我还是去继续做研究比较合适,有积累了一些东西之后再去做输出。
嘉宾
一开始我听我自己做的播客,从第一期听,觉得好烂,你问的问题,你说的话。到越往后的时候其实也蛮烂,但是有几期真的非常好!我问的问题非常精准,说话很流利。我觉得你在做科研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就是你看你自己第一篇的文章,或者第一篇写的草稿,你觉得怎么这么烂都能发表,当时运气真好,后面就会越来越好,其实都是一个慢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主持人
其实是一个锻炼自己表达能力或其它逻辑思维的一个过程。我们下一块想再聊回到学术的生活,您从中国到美国再到德国,然后再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有什么原因吗?最后为什么会选择去香港中文去继续任教?
嘉宾
因为我代表我个人,我可以坦白讲。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那时候一是大家都流行出国,再一个当时在好些的方面确实国外要比我们要好一些,当然现在国内也很好。还有一个原因,相信好多人也是,就是想出国看看,体验一下国外的水深火热的生活。体验着就会发现学术也挺有意思的,就开始变成出国是为了学术。有这么两个原因,但是也有一个原因,你在国内的时候,觉得为什么我一个月才能拿几百块钱,人家一个月可以拿几万块,资本主义也是很坏的来用钱吸引我们。跟现在不一样,我知道现在不一样,现在国内有很多机构待遇是很好的。
主持人
您未来之后的研究方向还是会继续做语言和音乐相关的研究吗?
嘉宾
对,去纽约了以后觉得非常开心,没有去过欧洲就跑到欧洲了,然后现在就觉得找一个离家近的地方,就是香港。当然还是做语言跟音乐相关的。我自己了解,可能我说错了,香港对基础科研的支持不是特有力度,不像内地这么大。然后做音乐跟语言相关的也是跟生活联系更紧密一些了。再一个,它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科学的成分在,所以这是我打算的。最近我也在思考,因为还没有入职,我在思考这个方向到底是应该怎么样。我在想能不能做点 —— 我干脆就豁出去了,音乐语言是跟艺术有关,我就觉得做点艺术,美跟心理学跟大脑(我觉得做这个方向非常有意义,我是在开玩笑)。还有在想要不要再回来一点,因为我确实很喜欢研究声音,还有感知,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声音跟时间有关,时间上面的感知,大脑是怎么加工声音的,怎么让你去理解这个世界的,也都非常基础本源的问题。我还在想这个问题,但是基本上是围绕着音乐跟语言去看的,如果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发给我。
主持人
您太谦虚了,我们可以到最后一个问题,one more thing就是想要您推荐一本书,一个电影,一个好物或者一段有趣的经历给我们的听众朋友们。
嘉宾
我一直跟别人提一本书,是美国那个东北大学做网络研究的写的。他发表那个文章,社交网络是一个small word网络。我推荐他写的一本书,The Formula。
他就讲怎么在学术界成功,或者是比如说一些行业,艺术圈或者演员,因为这几个行业都有个特点就是说你的成功光靠努力不是特别有用,然后你还要靠一些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所以他就研究为什么有些人会成功。尤其你学艺术,比如说钢琴比赛,所有的参赛选手钢琴都弹得倍儿棒,都非常厉害,为什么最后得奖的是那么几个人?得奖那几个人一定是最厉害的吗?在学术圈也是好多的大科学家,不是当代人最厉害的科学家,为什么他们会成为大科学家?能用更土一些话,为什么有些人会拿到帽子,会评到各种各样的帽子,有些人就不行?难道有帽子的人就是最厉害?然后他就研究这些规律什么样。
他就总结各种各样的规律,当然这是从科学的观点出发,那可能也是错的,但我觉得如果好多在读书或者做科研刚起步和中间,或者像我这个阶段,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会有帮助。比如他告诉你运气会占很大的成分,有的时候你就不要太什么(纠结),因为运气在这种行业里面成分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他就说跟你的人际关系是有关的。还有科学家有一个固定的因子,那个因子是跟你的努力或者什么都没有相关的,但是非常稳定。你要换方向,你要觉得一个方向做的不是很顺,你可以换个方向,然后因子就会提高。
还有比如说好多人会认为有些事情要趁年轻做,好像有些学科只有年轻的时候可以做出成果,然后老的时候不行,这是为什么真的是这样,他就会发现其实不是这样,就是俗话说的对也不对。有对的成分,年轻的时候,因为你有时间去集中去做一件事情,你会有很多的产出。很多的产出里面10个案子1个好的,那你可以做100个,你就会有10个好的,那这是为什么年轻的时候就会做成很多事。到老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家庭的因素,还有身体的因素,你的产出就会变低了。你只能做10个,你只能做出来1个好的。有些的科学家他产出一直保证,所以是到他很老的时候都会有很好的产出,都会做出来诺贝尔奖级的工作。这扯远,所以我想推荐这本书,如果大家一定要想想怎么样可以评到帽子成为千人,什么计划,我觉得这本书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尤其它是从科学角度出发,而不是靠某个人说我的人生是这样子,是很有启发,而他是从科学角度。

主持人
应该是一个类似于科学学这样一个概念。我们今天时间也差不多,再次谢谢滕老师。我们今天节目就到这了。
嘉宾
非常感谢大家,感谢Qifan,谢谢你采访我。
策划主持:Qifan
文字编辑:林阳
封面海报:寿司猫
排版:Ring
感谢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对本栏目的支持!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私人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旨在支持、推进全球范围内脑科学研究,造福全人类。
脑人言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脑科学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