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专业?——试图以此文终结所有相关讨论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评论化学专业好坏的文章,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在发牢骚,文章指出了许多国内化学行业的普遍现象,比如行业待遇、科研环境、就业前景、环境污染、化学毒性等问题。
来源:知乎,作者:弗兰克扬,原标题:化学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专业?该不该转行?版权属于原作者,此致谢意!
1.今天在网上和一个在传统制造业企业工作的师弟聊天,听他向我抱怨说,快过年了,准备用平时每周末都加班换来的轮休时间和春节连起来,可以早点回家,写好了休假申请,看着表准时打开12306,正准备开始抢票了,却突然被人力资源部门告知,“领导说了不准连着节假日轮休”,但是轮休机会过了年就作废了,不能再用了,相当于一年的班都白加了,因为公司规定绝对不能有加班费,只能轮休相应加班时长的假期。我听了,除了陪着叹叹气也不能有更多好的建议了,毕竟,除了忍气吞声和离职,也没有其他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可是,在以残酷压榨员工的时间为主要生存手段的制造业,又有哪家企业的普通员工能幸免于难呢?别说带薪年假了,许多一周六天工作制且没加班费的同行们,能够拥有双休都是谢天谢地了。
2.另外一个在制药厂兢兢业业工作了七年的同学,给药厂立下了不说汗马功劳,也是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没有功劳,也有吸了好几年有机试剂的苦劳呀,今年年中,在老家待产的老婆快生了,他想请一周的假回去陪老婆,被老板告知,生孩子,三天就足够了,于是不得已辞掉了工作才得以回家。
3.两年前我去一家号称行业一流的高科技新材料企业考察,当地政府专门把工业园区最好的一块地给了他们,还免费给建了厂房,办公室装修极其奢华,可是到了干活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公司的实验室虽然足够大和气派,但是里面却基本没有什么仪器和设备,连最基本的玻璃仪器都残缺不齐,私下里,他们的研发人员告诉我,烘箱和一次性塑料杯是他们做实验的主要工具,分析天平是他们最精密的仪器,随意搭建的油浴锅,连温度都不能精确控制,我真不知道他们的纳米材料是怎么做出来的,拿烘箱轰出来的吗?
晚上老板盛情款待,喝着红花郎和蓝色经典,吃掉了上千元的饭菜,可是等第二天早上我和他们的员工一起吃饭堂时,却只有一大锅白粥和一大盆飘着几片菜叶的白水煮挂面条,我端着一碗白粥象征性地喝着,以掩饰我内心的尴尬,听着对面一个秃顶的中年技术员说,这锅面条,他哪怕就切二两肉,剁成肉末,过一下油,搅到面条里,味道就马上不一样了!我问旁边的另外一个技术员说,你们每天的伙食都是白水面条吗?他说,有时候会换成没有任何菜码的酱油炒饭。临走时我才得知,那个秃头中年男子其实才三十三岁,还是中部某985大学的化学系高材生。
4.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过生日,课题组毕业多年的师兄师姐都回来了,我们在读的学生专门抽了两天的时间,把课题组几间实验室打扫干净,整理一新,等待着毕业的人们看看他们曾经的实验室,可是他们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后,来到实验室,我们说进去看看吧,所有人都捂着鼻子说,“啊!好毒的,全是有机试剂的气味”,可是,你们一个个不都是做有机合成出来的有机硕士博士吗?他们要么转行了,要么就在高校当老师,自己却提起有机试剂就讳莫如深,尽量避免在实验室待太久,全部让学生去干。
那个时候,我要去别的课题组去教一个师弟一个反应,期间用到一系列的含氟有机物,以及需要用到氢氟酸做处理,那是他们老师接到的企业给了大把钱的一个横向课题,企业给钱多,就催得紧,老师也压力大,就在我搭反应的时候,他们老板来了,随手拿着一个透明塑料瓶看,说,这是中间体吗?师弟随口说了一句,说那是氢氟酸,于是他们老板像手里握着一个原子弹一样赶紧把塑料瓶扔桌子上,表情狰狞,大声对师弟说,你咋不早说,边说边用纸巾擦手,去水池洗手,可是那瓶氢氟酸明明还未拆封。
我也是那个时候开始陆续发现,许多这个行业里的大牛,自己都在逃避着这个专业。给学生改一篇文章痛苦万分,还怪学生写的不好,没创新点,难道课题不是您亲自设计的吗?辛辛苦苦几年,把结果如期做出来了,最后还怪罪学生的不是。
很多人骂施一公,说施一公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因为施一公讲,博士生就老老实实干活就行了,不用想太多大问题,也许你们骂他的是对的,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老板放羊式管理,连个课题都懒得给学生想,只有在拿钱和结题时想起来要学生去干活,可是刚读研的学生作为一个科研领域的新手,许多专业上的认知能力和实验技能以及如何发现问题的能力,难道不是老师指导的吗?许多博士,因为自己设计的课题不够新颖,无法发论文,最后不得不无限延期,他们不知道有多羡慕施一公的学生,同样是彻夜不眠,在实验室干活,一个课题残缺不整,毕业无望,一个是三年三篇CNS。
我读书的时候主要在MITBBS上看生物化学博士博士后们吐槽,后来有了知乎,就总有这么一拨人,隔一段时间就来问问,我学化学好不好,有没有前途,该不该转行,求大神指导等等,可是我能说的每次都是那么几句话,很多人还是觉得不透彻,不符合自己的情况,其实,你们就是缺乏接受自己走错了路的勇气而已。
要么继续迷茫,要么骗自己,21世纪是生物化学的世纪,只是还未到来,等资本烧钱烧到化工行业后,我们就能和码农们拿一样的工资了… …
还有一拨已经爬上金字塔的人会来训斥你们做的不够好,不够努力,说,你看看我,常春藤博士,不就拿到了教职,年薪多少万,你不去努力,你到哪一行都混不好。这种明显有逻辑缺陷的话,他天天说,要么是智商有问题,要么就是心底坏,每个行业做到顶尖都不容易,但是每个行业收入的中位数却千差万别,有的行业的底薪还能在一线城市维持温饱,有的行业的底薪在二线城市都只能喝西北风了,都不足以在工厂所在的偏僻郊外天天吃上一碗有肉的面条,你来教育还未走出校门的学生说他们混的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是他们自己不争气,还不是害怕以后自己接到一个剧毒易爆炸的课题时,没有学生给你干活吗?
我承认,还是有不少的教授是真心热爱化学,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中,比如我读本科时,已经身患肺癌,还亲自教我们本科生做有机实验的老讲师,比如施一公,比如那些诺奖得主,可是尽管这个数字在单一量级上看,很大,但是当这个数字除上一个化学从业者人数的分母后,我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肯定不如许多别的行业的大。
学了十年化学,从满怀期待,到彻底离开,毕业这么多年,许多师弟师妹都会问我行业的问题,我接触到的痛苦的远比满怀希望的多,我也从来不劝任何一个学化学的人转行转专业,我只是在这么多人遇到了问题时,想给他们一个更加实际和现实的答案,毕竟中国这么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TOP2,985本科毕业,常春藤博士,还有许多非211非985的孩子们在学着化学,他们当中注定有大多数无法通过考研出国,获得足以闪耀的履历和职位,那么此时你骗他们说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化学很有前途,不跟奥巴马跟贫民窟的孩子说你也能当总统一样扯淡吗?不要再活在自己一厢情愿认定的世界里了,就像希拉里的狂热支持者一直信仰希拉里拥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支持率一样,从知乎看世界,到在真实的世界看世界,到底谁才是大多数?
精选留言
天璇
我一个化学大一的本科生看了这篇文章是怎样一种感觉(ー_ー)!!然而我还是觉得化学会是一个适合我的天地,觉得还是很喜欢化学的,将来做科研吧,不打算去化工厂,相信会有好老板的
小阿姨
我不知道化学到底好不好,我只想说我这几年的遭遇。是的,我非常后悔选择化学,首先本科选择化学教育,除了比一般专业辛苦,事情多以外,就是找不到工作,每个学校都不缺化学老师,就算缺也是想要个男生,公司更不说了,本科化学毕业进公司搞科研?别开玩笑了!所以我选择考研,努力考了985,结果复试的时候临时要求变了,我成了高分被刷的悲剧,调剂到现在学校。开始觉得也挺好,这个学校钱多,老师项目多,但是老师就和楼主说的一样,做项目需要钱的时候拼命的压榨,自己也没怎么发文章,每天说我们不努力,要我们发top期刊,带我的小老师是刚毕业博士和我们一样新手,估计一直被压榨,现在终于可以压榨我们了,每天催着我们做实验,不给任何建议,做不好就怪我们头上,抢我们数据,大老板面前邀功推卸责任,来了三年每一届学生吵架,很不幸昨晚实验室脾气最好的女生也和他爆发了!我不知道学化学为什么可以把人变得都这样贪婪不要脸,我也不知道学化学究竟可以给世界改变多好,我只知道提起我是学化学的,大家就问我怎么制毒,是不是每天吸毒气,是不是生活中这些都是我们学化学搞的鬼!同行相见就是吐槽老板,吐槽文章,我现在只想永远的脱离这个行当!
徐进
毕业六年的材料化学专业飘过。为了就业横跨了三个学科,苦心学习了六年的机械、电气和材料,如今在一个国有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工作。对于其他专业的人来说,有化学基础是锦上添花,对于化学专业的人来说,有其他专业的知识是利器,千万不要一条腿走路。闪了。
悟道炼金
物理化学硕士毕业,工作三年。主要是润滑脂和润滑油研发,感觉化工厂不赚钱异致我们这些研发工资也不高,就感觉老板赚的钱都是压榨我们赚来的。钱少点还能忍受,但是钱少还环境差就不能忍了。现在化工厂利润不断降低,对安全的投入就会变小,化工厂出事的会越来越多。这些都催我离开这个行业
弗兰克扬
我读博士时,组里的硕士找工作去面试,老师不让走,老师就说,你的专业是找工作么?你咋不搬个折叠床睡人才市场门口呢?
职方司郎中
我的个天,难不成我遇到的是特例?我吊儿郎当大学混毕业,进了车间,第五年就能到手10万,以前的老大跳出去自己干,企业被上市公司收了,身价接近一个亿,现在雄心勃勃招人开始搞制剂。有同事离职搞外包,第二年就换了辆30万的车。感觉还行啊。
化学科讯观点:
有人认为化学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是一门成熟的老科学,现在发展的前途不大了,21世纪的化学没有什么可搞了,也有人认为化学是中国最具实力的学科,未来将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们倾向于后者。引用姚建年院士的观点,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人类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化学工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化学工作者以化学为工具,利用化学原理和知识探索生命奥秘,发展新型材料,在环境、医药、材料、通信乃至国防和安全领域做着不可取代的贡献。但化学应该主动转型,方可赢得未来。
希望,随着中国化学迈入世界一流行列,未来化学这份职业能够更加体面,少一些灌水文章,多一些引领性成果,少一些污染,多一份绿色,少一些安全事故,多一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