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700万人的怀恋:为什么我们至今无法释怀张国荣之死?

2022-09-08 12:30 作者:有衣七兮  | 我要投稿

文章出处:2022年4月2日“凤凰网”公众号。作者:韩浩月

————————————

七兮导读本文是知名文化评论人韩浩月撰写一篇文章。今年张国荣2000年《热·情演唱会》被修复,在视频号直播,在线人数达1700多万人,这对于一个已经去世快20年的艺人,对于一台22年前的演唱会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数据。当年无良媒体的攻讦,过于谨慎保守的审美,都让热情演唱会与张国荣饱受争议。我不能揣测这是不是导致张国荣之死的主因之一,但对他来说必然是巨大的创伤。在我看来,张国荣的离去,正如文章中表达的那样,具有“玉碎”的涵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个人认为这也许是张国荣对于世俗与理想的一种取舍。艺术与低俗只有一线之差,22年过去了,时间证明了这台演唱会跨时代的意义,今天看来他的一些艺术理念仍然是超前的。尽管从这次修复演唱会线上直播间反响看,仍有一些人不理解不接受,但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纳艺术的多元化,我相信,张国荣不止存在于过去,也会是属于未来的。

——————以下为正文——————

        4月1日晚,朋友圈“一片红”,张国荣《热·情演唱会》高清修复版红色背景的直播海报刷屏,近1700万人在线观看了这场特别的演唱会。这场演唱会于2000年举办了43场,当年就盛况空前。在2022年的这个春天,它依然是最受中国人关注的华语巨星演唱会。按照鸟巢91000个场内观众席位计算,张国荣这场演唱会的观众,在现实中需要近187个鸟巢才能够容纳。先进的视频直播技术,让一两千万人同时看一场演唱会,由设想变成了唾手可得的现实。AI高清修复技术,让原本分辨率非常低的母带,拥有了接近4K的清晰度。屏幕里脸庞与细微表情均清晰可见的张国荣,宛若挣脱了时间与介质的束缚与困扰。技术隐喻让错觉变得鲜活可信,张国荣仿佛依然在屏幕那端真实地呼吸。这是一个春风依然浩荡的春天,但疫情阴影,让社交媒体与部分城市,充斥着令人焦虑的信息。停掉的电影院和咖啡馆,封闭的城市和小区,在无处可去只能呆在房间里的人们,被窗外不时响起的救护车与警车的鸣笛声,搞得心神不宁。娱乐成为一件很重要的可以转移注意力的事情,而张国荣演唱会,披着“盛装”而来,因为一份非常特别的仪式感而备受关注。有心的人观察到,今年愚人节,愚弄别人的事情,包括手机上的恶搞段子,几乎消失殆尽。人心的敏感与不安,已经到了难以接受捉弄的地步。在2003年4月1日从酒店高楼纵身一跃的张国荣,某种程度上更改了这一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内涵,怀念的成分与心情,使得更多人不愿意用戏谑的态度来面对这个日子。前一晚,主要由上海人构成的观众群,把一场“云蹦迪”变成了“甩蔬菜”的大型娱乐现场。一天后,在张国荣的演唱会直播留言区,纪念、缅怀、感动,成为了主旋律。这场演唱会,虚构了一个与大世界相隔的大舞台,两者之间,仿佛被划出了一个边界。在边界之外,政治、战争、疾病,各种坏消息搅成一团,而在边界之内,人们深情的怀念、热烈的表达,假装一切坏消息都不存在。

       这场两个多小时的演唱会,为1700万人提供了短暂遗忘现实世界的机会。它也仿佛是未来生活的一次提前预演——只有在虚拟中,人们才能够如此轻易地找到同一类人,拥有共鸣,而在现实里,满眼是纷争与撕裂。刚刚过去的愚人节,太多人见证了张国荣的哀荣。但在张国荣决定以决绝的方式告别人世之前的那几年,他过得并不顺利和开心。他并非死于抑郁,而是死于流言与偏见,死于攻击与诅咒。如果当时他能够提前预知到,去世19年后,仍有如此多的人喜欢他,影响力并未变弱且有与年俱增的趋势,2003年4月1日之前的他,会不会改变心意呢?在世时,张国荣是明星,在明星的身份之外,并无更多特别的延伸。而去世后,除了成为光芒依然四射的“恒星”之外,他拥有了更大的影响力,他的名字覆盖到更多的人群里。有段时间,有种观点认为:怀念张国荣的现实意义是提醒人们对抑郁症的重视,的确,张国荣的去世,让抑郁症这一此前较为生疏的词汇,在普罗大众中产生了客观的认知。今天,抑郁症不再是一个令人羞于提起的病症,直接而坦诚地面对抑郁症,科学而理性地对待抑郁症,成为一种常识。有人觉得张国荣的魅力,来自于他的“雌雄同体”,包括张国荣自己也认为,“雌雄同体”能够达到最完美的艺术形象。他如此直接地亮明身份和观点,在当时虽然是勇敢的,无疑也是充满风险的。要知道,今天被评价为时尚、超前、不落伍的《热·情演唱会》,在当年因为服装与扮相,给他招惹来了无数攻击与谩骂。来自社会与审美层面的宽容,更多对个体选择的尊重与保护,可以让性少数群体,更为自由地活在当下。要是此前20年拥有相近的环境与氛围,张国荣可能会好好地活下来。人们为什么会怀念张国荣?这些年每逢4月1日的时候,社交媒体上都会有这样的讨论。除了张国荣留下诸多优质音乐与影视作品外,他的个人气质里,同时具备的温暖与哀伤,也时常让当下人感怀。

      人品好和善良,是歌迷对张国荣的普遍评价,而敢于表达哀伤,则吸引了更多人对他的关注,他留下的遗言当中,那句“我一生没做过坏事,为何会这样?”这其中包含的委屈、不解、无奈,至今读来,仍让无数了解或不了解他的人,感到刺痛。像张国荣那样敢于表达哀伤的人,越来越少了,他决绝地转身离去,是以死对抗流言蜚语,是表达对这个世界恶的一面的厌恶,因此他的去世有了“玉碎”的涵义。不愿苟活的形象,成为张国荣留下的一个令人动容的剪影。演唱会落幕,1700万人散场,天亮之后,又要各自面对生活里的鸡毛蒜皮,但这场盛大的聚集,所带来的安慰与盼望,不会就此消失,哪怕能够抵抗片刻的不安与慌乱,也值了。

1700万人的怀恋:为什么我们至今无法释怀张国荣之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