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0年度“热考素材”盘点

2021-01-01 13:20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2020年度“热考素材”盘点

2020年是魔幻的一年,往年的大新闻如果放到今年,好像都不算上大事了!而对于2021届高三党们来说,这些“大事”都是现成的热点素材。

 

下面小一给同学们盘点2020年10件热点大事,并推荐相关时评文章。看完它们,你将收获10个热点素材,积累一类文写作方法哦!

 

 

 

 

1

写作热词

 

热点素材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308个项目(人选)揭晓,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备受瞩目:一位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另一位是“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的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迄今已有33名科学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感人事迹被广为传颂,他们以亲身行动阐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经过多年发展,科技奖励已经成为我国人才政策、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乃至全民族奋斗不息、创新不止,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媒体观点

@新华网 潜心钻研、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越多,民族复兴的后劲越强。给他们更多褒奖,将会凝聚起更大的创新力量。

 

@央视新闻 每一次的科学技术颁奖大会是总结,更是勇攀高峰再出发。

 

@人民日报评论 实践证明,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只有以改革激活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才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人民网 科技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推荐时评

 

以科技创新筑牢强国之基

姜赟

 

新型制浆技术实现砍更少的树造更多的纸,精准测控养殖让虾肥鱼美,创新成矿理论开辟找铜新天地……2020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落下帷幕,各地掀起了弘扬科学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的热潮。人们对获奖科技工作者的致敬、国家对科学家的褒扬,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科技创新的生动注解。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时至今日,已有33名科学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始终保持矢志不渝、赶超先进的报国情怀,始终坚守心无旁骛、严谨务实的科研品格,始终砥砺迎难而上、协同攻关的学术信念,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也在人们心中竖起矢志奉献的灯塔。

 

令人欣喜的是,得益于发达的人才根系、良好的成长沃土,我国科技事业青蓝相继、人才辈出。从这次的获奖名单中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与基础研究高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019年度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比2018年下降了2岁;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青年人最具创新潜能,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怀报国富民之志,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攻坚精神,中国科技创新就能不断筑牢强国之基。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不断出台,让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强劲活力。2019年,从嫦娥四号登陆月背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冲刺期到5G商用加速推出,科技体制的锐意改革与科技人员的奋发进取交相辉映,结出丰硕成果,书写了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实践证明,只有以改革激活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科技竞赛如同马拉松,却又需要短道速滑的拼劲。当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以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榜样,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不仅仅是科技界的事,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全社会崇尚知识、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当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荟萃,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必然群星闪耀。

(有删改)

 



写作借鉴点



论证方法多样

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阐述,说理有力。特别是比喻论证,效果明显,如“科技竞赛如同马拉松,却又需要短道速滑的拼劲”等,寓深刻的道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引议联结,结构严谨

文章先引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引发各地掀起弘扬科学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热潮的社会现象,接着进行议论,论证我国科技事业青蓝相继、人才辈出,然后联系当今社会实际,展现我国近年来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要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引议联结,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2/3

写作热词

 

热点素材

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2020年3月10日,随着最后一批49名患者从洪山体育馆走出,运行了35天的武汉市首个方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正式休舱。至此,武汉16家方舱医院患者清零,全部休舱。武昌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124人,出舱833人,转院291人,实现了病人零病亡、零回头、医护零感染。

 

作为非常时期的关键举措,设立方舱医院为无数病患托举起生命方舟。面对病患收治“堰塞湖”压力,从2月3日起,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的推动下,武汉及全国各方救援力量连夜行动,将武汉市的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造成方舱医院,集中收治确诊轻症病人,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共治愈1.2万余名轻症患者。方舱医院创造了中国经验,这一段历史将被写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史册上。

 

 

推荐时评

方舱医院,见证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温度。为应对疫情暴发之初大量患者需要床位救治的难题,方舱医院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领域的一大创举。每临大事,中国人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最有智慧,也最有力量和温度。从上海市政总院44位工作人员彻夜不休,第二天早上6点就阶段性完成长江新城方舱医院施工图的“582分钟”,到长江新城方舱医院选址、勘探、开工建设仅用了19小时来看,一组组“最快”的数字折射出的是众志成城托起生命希望的中国温度。这温度里,既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更有“人民至上”、枝叶总关情的人间大爱。

(何莉《方舱医院,见证中国故事与中国温度》)

 

4/5

写作热词

 

热点素材

悬崖村”搬迁:决战脱贫攻坚的缩影

 

2020年5月12日,“悬崖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迎来历史时刻: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陆续搬迁至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房人均25平方米,配备基本家具。之后,经双向选择,青壮年可自愿留在“悬崖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

 

悬崖村”位于悬崖之上,通向外界的“悬崖路”落差数百米,要攀爬藤梯进出,村里的娃娃们背着书包爬藤梯上下学尤为危险,让人揪心。考虑到“悬崖村”原生环境不宜居,各种设施严重不足,要在原地扶持效果可能事倍功半,于是有了全村整体易地搬迁的举措,同时在当地开发旅游项目,既带动其他产业,也为本地人提供就业机会。脱贫攻坚到了收官之年,“悬崖村”搬迁可谓攻坚克难的一个缩影。

 

 

推荐时评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悬崖村”村民搬家,也能给扶贫路径选择提供很多启示:对各地而言,脱贫攻坚需要因地制宜地克难攻坚。拿“悬崖村”来说,“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是其典型特点。此前就有人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并不适宜生存,这不仅意味着灾难多发,还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正因如此,“悬崖村”长期以来都是个“穷窝”。在此背景下,易地搬迁对当地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必选项”。从以往实践经验看,易地搬迁对落后地区整体性脱贫确实行之有效,也期待这能给“悬崖村”的村民们带来生活质量上的巨变。

 

(斯远《“悬崖村”搬迁是脱贫攻坚真实样本》)

 

 

10

 

 

写作热词

 

 

热点素材

中国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

 

2020年10月8日,中国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签署协议,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实施计划”)。这是中国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履行自身承诺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举措。

 

作为抵御新冠病毒侵袭的有力盾牌,新冠病毒疫苗研发难度大、风险高、资金投入多。全球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否有平等机会获取适合、安全和有效的疫苗,是决定抗疫成败的关键一环。中国加入“实施计划”,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实际行动促进疫苗公平分配,确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同时带动更多有能力的国家加入并支持“实施计划”,进一步凝聚起全球抗疫合力。

 

 

推荐时评

全球化疫情,亟待共同体的创建。从“一带一路”“16+1合作”“澜湄合作”,到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提前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再到支持全球合作抗疫、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一个个倡议、一次次实践、一份份经验,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增进人类福祉,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生动诠释。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踏歌新时代,创造新未来。世界各国唯有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决抵制本国优先、以邻为壑等逆潮流而动的错误行径,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团结抗疫,携手共克时艰,方能克服危机、战胜困难、迎来美好。

 

(张英豪《加入疫苗“实施计划”,持续彰显“中国担当”》)

 

11/12

写作热词

 

热点素材

第三届进博会: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全球经贸合作样板

2020年11月4日,第三届进博会在上海以线下方式如期举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处于“失控”状态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大型国际展会取消,跨国企业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海外经济与贸易活动面临停滞,而中国第三届进博会却如约而至。这不仅是为各国经济发展与商品的正常流动提供市场,也是为各国持续抗疫提供经济支撑,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举办的第三届进博会,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全球“公共品”的属性。

 

在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愿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在为期6天的展会上,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的3600多家企业亮相进博会,经贸合作累计意向成交达726.2亿美元,向世界交出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推荐时评

事实胜于雄辩,第三届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再次说明,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谁都挡不住中国建设开放新高地的决心。

 

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这几年,逆全球化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对中国开放决心持有怀疑的声音也此起彼伏,这都是不客观的。第三届进博会如期召开,不正说明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吗?

 

(王石川《挥别第三届进博会,“开放”“合作”永不落幕》)

 


2020年度“热考素材”盘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