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学习笔记 第十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第十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第一节转录
一、转录的概念和特点
转录(transcription)是DNA指导下的RNA合成过程,即DNA模扳的碱基序转抄成RNA的碱基序列。转录和复制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酶促的核苷酸聚合过程;都以DNA为模板;都需依赖DNA的聚合酶;都按模板链的碱基配对原则和5′→ 3′方向在核苷酸之间生成磷酸二酯键,且延伸新链。不同的是:
1.不对称转录
转录不像复制要保留细胞的全部遗传信息,而是在细胞不同的发育时序,按生存条件和生理需要,部分遗传信息(结构基因)的表达。所以转录对基因组庞大的DNA链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是不对称的(asymmetric)。
2.RNA聚合酶(又称DNA指导的RNA聚合酶,DDRP)
该酶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以4种NTP为底物,无需引物,直接在模板上合成RNA链。
二、转录过程
转录是包括起始—延伸—终止的连续过程。原核生物的转录和真核生物的转录在起始和终止上有较多的不同。
(一)启动子和起始
启动子(promoter)是指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作用的区域为-50~+20。
在转录起始阶段,RNA聚合酶识别将拷贝的基因的上游DNA(即启动子),局部解开双链(特别是TATA box处,约17个bp),当酶移至转录起始位点(+1处),催化按模板链碱基序依次排列的头两个三磷酸核苷聚合,生成RNA链的第一个3′,5′-磷酸二酯键,第一个核苷酸一定是三磷酸嘌呤核苷酸,而且pppG较pppA又占绝对优势,5′-端的pppG这一末端结构一旦生成,一直保持到转录完成。
(二)延伸
(三)终止子和终止
(四)真核生物中的基因转录
1.真核生物基因组构复杂,大部分蛋白质编码基因是不连续的,编码序列(称外显子exon)被非编码序列(内含子intron)中断。
2.不同的物种、不同细胞或不同的基因可以有不同的上游DNA序列,统称为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DDRPⅡ识别的大部分启动子在–25bp处有一个TATAbox(赫哥尼斯盒)。能直接或间接辩认、结合转录上游区段的蛋白质统称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直接或间接结合RNA聚合酶的,则称为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al factor,TF)。
3.转录起始,需要几个TFⅡ先后与启动子装配成复合物,进而协助DDRPⅡ结合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
4.DDRPⅡ不在特定的位点终止,会在基因下游不同距离处终止,和转录后加工有关。由DDRPⅡ从蛋白质编码基因上合成的RNA分子称原始转录物(或称RNA前体)。
(五)转录过程的抑制剂
转录过程的选择性抑制可通过与DNA结合改变模板功能或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阻止RNA的合成。前者有放线菌素D,对原核和真核均有专一抑制作用;后者有利福平、α-鹅膏蕈碱等。利福平仅阻止原核RNA的合成,α-鹅膏蕈碱则是真核细胞中RNA合成的专一抑制剂,通过DDRPⅡ阻止mRNA的合成。
第二节转录后加工
一、mRNA加工
原核细胞合成的mRNA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加工,许多mRNA甚至在合成前就开始翻译。
真核细胞mRNA的前体是hnRNA(不均一核RNA),hnRNA分子量大,半衰期很短,其加工过程比较复杂,包括5′- 端加帽、3′- 端加尾和中段序列的剪接,一般在核内进行。
1. 帽结构
hnRNA合成一结束,5′-端就被加上一个甲基化的鸟嘌呤帽(capO),帽子结构是5′m7GpppGp。形成过程是磷酸酶将其末端磷酸基除去,和GTP作用形成5′5′三磷酸键,接着在甲基化酶的作用下,由S-腺苷酸甲硫氨酸提供甲基加到末端的鸟嘌呤上形成capO。甲基可以加到G后面的第一个核苷酸的核糖上形成cap1或加到G后面两个核苷酸上形成cap2。该结构的功能可能对mRNA的稳定和它在翻译中起识别作用有关。
2. 3′端加尾
帽化后的hnRNA由核酸内切酶切去3′端一些过剩的核苷酸,3′端切除信号在高等真核细胞是靠近3′端区有一段保守序列AAUAAA,也是多聚腺苷酸化的信号,多聚腺苷酸聚合酶再以ATP为底物催化形成polyA尾(约100~200个)。polyA尾的功能是保护最终的mRNA3′端免受核酸酶的降解而稳定mRNA。
3. RNA剪接(RNAsplicing)
剪接在加帽加尾后进行。由核酸内切酶把内含子和外显子连接的磷酸二酯键水解,去除内含子,把相邻外显子的末端连接生成功能性mRNA。不同的剪接途径允许由单个基因合成几种不同的蛋白质。
内含子5′剪切位点总是以GU开始,3′剪切位点以AG结束且上游有一个含A的分支点和保守的嘧啶序。
成熟的mRNA通过核膜孔转运到细胞质,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二、tRNA加工
原核和真核细胞tRNA的基因转录产物为tRNA前体,通过加工形成成熟的tRNA,各种tRNA的前体结构和加工方式不尽相同,一般加工过程包括:
1. 核酸内切酶切断tRNA两端
2. 核酸外切酶(RNaseD)从3′端逐个切除附加序列
3. 3′端加CCA-OH结构,催化反应的酶是tRNA核苷酰转移酶(有些细菌tRNA不需要这种加工)。
4. 修饰碱基的形成,由特异性的tRNA修饰酶作用形成甲基化碱基、二氢尿嘧啶等。
三、rRNA的加工
大部分真核生物,包括人类,有大于100个拷贝的rRNA基因,18S、5.8S 、28SrRNA基因特征性地成蔟分布并串联重复,RNA聚合酶Ⅰ转录rRNA基因,每转录一次包含18S、5.8S 、28S 的基因即产生一个45S rRNA前体。然后在核仁中进行加工。加工需要核仁小RNA(snoRNA),还涉及前体中18S和28S rRNA区域的大量甲基化。核仁小RNA与一些特异蛋白质偶联构成核仁小核糖核蛋白(snoRNP),以类似snRNP介导的mRNA剪接相似的方式进行加工。5S rRNA基因拷贝存在与以上基因不同的位点,由RNA聚合酶Ⅲ转录,转移到核仁中不再加工且装配到核糖体。
核酶作用的特点:催化自身的RNA或异体RNA;催化效率较酶蛋白低;有一定的特异性;必须有Mg2+的存在。核酶的作用方式为剪切(相当核酸内切酶的作用)或剪接(相当核酸内切酶和连接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