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沟通技巧篇四
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表示感谢时,我们在帮助孩子培养信心。相反的,当我们对孩子进行评价时,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乃至伤害。
当问题出现时,我们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指责和批评。即便孩子让我们生气乃至发怒,也要避免指责或就此给孩子定性。语言的背后体现的是思想,而小编所建议的这些与孩子的沟通技巧背后,则是把每个孩子当成平等的个体予以交流,这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接下来继续我们的家庭教育之沟通技巧篇四。本期要讲的则是父母言语中关于恐吓和贿赂的二三事。
这样的话相信小时候的你肯定听过,抑或你自己也曾或者经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即“你要是再玩游戏,小心我揍你”,“你要是现在不过来吃饭,那你就别吃了。”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样类似恐吓或警告的话语就是在挑战他的自主权,感觉自己被控制。没有人会喜欢这样,大人出于各种考量还会选择压抑,但孩子大多会直接以对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向大人展示“我不惧怕你的权威”。愈是恐吓或是禁止,反抗则愈强烈,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种经历,具体例子就不再列举,家长需要记住的是,这种反抗是孩子个人意志的强烈表达。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恐吓或者禁止性语言是无法起到效果甚至反作用的,那么我们面对孩子的不适宜行为时,该如何做呢?
答案是,给以选择。当给孩子选择权之后,孩子会感觉自己的自主权得到尊重,既然是自己做出的选择,那么行动起来会容易得多。
如,当8岁的哥哥拿着玩具枪射击5岁的弟弟时。家长说“别朝你弟弟射击,你难道不知道朝其他地方射击吗?你如果在这么做,你就别想玩这把玩具枪了”。这样的言语在家长们气急败坏的时候相信说过不少,而这样的话说出口之后也并未能让孩子停止行为,相反的,射击行为可能会更频繁。
面对这样的情形,小智妈妈是这样说的“小智,对着弟弟射击很可能会伤害到弟弟的。你可以对着靶子射击,或者前方没有人的那块草地。”小智妈妈对小智说明了朝弟弟射击可能带来的后果,并给了小智两个选择。
相信读者看到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自然能很容易的分辨出哪种更好。即便我们都知道哪种更好,但到了实际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依旧会觉得束手无策,甚至总是情绪胜过理智,对孩子说出一些后悔的话来。还是小编的那句老话,家长缺乏的不是爱孩子的心,而是技巧,可技巧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所以,嗯,你懂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