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爱远大于孩子对父母的爱
春节假期跟爸妈去看《您好,李焕英》,提前做了功课,特意多备了纸巾,据说笑的多开心哭的就多伤心。我边装纸巾边跟爸妈开玩笑,这是给你们准备的啊,我肯定不会哭的。
但是我哭了,眼泪止不住的刷刷流淌,情感已不受我掌控。完全没留意爸妈是否落泪。从影院回来的路上,非常好奇爸妈是否落泪了,平时电视里稍有点煽情情节,爸妈都会落泪的,这次肯定掉了很多眼泪。实在按耐不住,我边走边回头问:“爸,你哭了吗?妈,你哭了吗?”两人回答竟然都是没有。我很诧异,我说怎么会不哭呢,不感人吗?多感动啊,他们竟然说,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搞笑热闹的嘛。
百思不解,完全出乎意料。马上发信息问朋友,他们也碰到同样情况,本来想跟爸妈一起感动的,谁知道我们哭的稀里哗啦,爸妈毫无反应。
究竟为何如此,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分析后,理出了一个一致默认的结论:父母对孩子的爱远大于孩子对父母的爱。
导演以爸妈孩子的角度出发,并且与我们生活时代相同,新观念新潮流,也属于千禧一代,观念和思想我们很容易与导演达成共鸣,即使是使出的小把戏坏心思。其实这电影是拍给我们看的。
爸妈生于旧社会,他们小学要背《毛主席语录》的,社会环境保守单一,时代造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崇尚个人主义。他们生活循规蹈矩,先婚姻后恋爱,私奔是时髦名词,也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会受到社会排挤。因为大家都按部就班生活,如果跳出个不走寻常路,简直是外星人。结婚后自然的生孩子,养孩子,供孩子读书,供孩子上大学,供孩子结婚,然后孩子的孩子再生孩子,不断循环,生生不息……我曾经问过爸爸,你理想是什么,爸爸说想当国家公务员,我又问,怎么没有继续争取呢,答案是一片沉默,我也曾问过妈妈,你理想是什么,答案也是一片寂静。我不认为也不相信他们没有理想,任何人都有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他,即使想做家庭主妇,那也是理想。也许我问的突然,有点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作答,也许不想与我分享属于自己的秘密,也许……我不得而知。
正因如此,所以他们没有意识到也并不认为牺牲自我是件多么委屈的事,也不会想到无私是这么高尚的事。因为大家还有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为了孩子,新衣服可以不买,为了孩子,剩饭留着自己吃,为了孩子……没有任何抱怨和不满。没有孩子,可能暂时理解不了,也许就像一高中同学说的那样:“有了孩子后才知道爱父母。”
我们不能以现代角度评价好还是不好,因为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思想境界也不同,追求更加多元。
我们生长在新兴时代,外界冲击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应接不暇。手里的连环画不知不觉换成了卡通漫画,游戏机前不知不觉的排起了长龙。我们开始讨论自我了,羡慕西方的独立自主,排挤父母的守旧古板,时不时与他们就此争论不休,总希望父母也像电影台词中一样生活“她不仅仅是我的妈妈,她还是她自己。”为什么爸妈把自己弄丢了呢。
我们理解不了父母无言的付出,我们也体会不了他们沉重的爱,他们一生为了孩子,没有觉得委屈,没有觉得辛苦,也不曾后悔。电影《您好,李焕英》把父母对孩子的爱从无形到有形呈现出来,把双方对彼此的爱摆在桌面上直观对比,我们的自私和自我在那一刻瞬间崩塌了,眼泪涌泉而出,我们对父母的爱真的很渺小,时有时无,凭心情而定,而父母对我们的爱则是一生——无尽付出,绵延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