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雨果《九三年》随想

2023-02-21 18:15 作者:诡道兵家-项空月  | 我要投稿

1、以前看《乌合之众》的时候对那本书批判颇多,看完《九三年》后确实能理解为什么勒庞会那么写了。 革命的理想和热情,在压抑了十五个世纪后,升腾、激荡,如烈火烧尽一切。马拉、丹东、罗伯斯庇尔……革命者燃起的火焰焚毁了旧世界,却也不受控制地烧毁了新世界,烈火过后在废墟里建立新家园的人们,会去反思——当初做的,是正确的吗? 2、知乎有一个问题是“斯大林是共产主义的罗伯斯庇尔吗?”有些人拿“罗伯斯庇尔在被国民公会推翻下台时没有抵抗地站上了断头台”论证罗比斯大林“更加高尚”。 但是在我看来罗伯斯庇尔不抵抗地走上了断头台,只是为了赎罪。对国家统治者最高的赞扬就是国家的富强,而最大的悲哀就是无能。 在某种信念的指导下,这个曾经是温和派的男人清洗了保皇派,清洗了吉伦特派,联合温和山岳派清洗了激进山岳派,然后又清洗了温和山岳派……在砍掉了几千个政敌和朋友的人头后,看到国家仍然一团混乱,他最终选择了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斯大林……无论过程如何,历史最终证明了斯大林的正确。 但也没必要对罗氏求全责备,在革命后快速恢复秩序,整合各个阶层需要的是一个钢铁般的意志,一个先进的理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结的政党……而这些,罗氏都没有。 这些早期的革命者们是天才的演说家、坚决的理想主义者,但唯独不是合格的政治家。启蒙思想告诉了人们他们有资格去创造一个新世界,但是还没有人能系统描述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新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该怎样建立它。一千个革命者有一千个思想、一千种利益倾向,唯一相同的只有裹挟在群体无意识中的狂热。 3、有人说雨果的小说人物通常形象比较单薄。确实是这样,他的小说的人物与其说是角色,不如说是某种信念的载体。他写的故事也并不仅仅是人物的故事,而是时代的故事。就如同我这随随想,虽说是93年随想,但我也没有说93年的人物,而是一直在说93年的世界。现代我看过有同样写法的可能还有刘慈欣吧,大刘也同样被评价过人物形象单薄。 4、雨果仍无愧为文学大师。《国民公社》一章,只是对每个议员以一句话的描写,或是交代来历,或是交代结局,或是交代某些利益关系,或是寥寥几句对话,便展现出了那个时代巴黎纷乱的政治漩涡。 5、在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殊死搏斗中,唯有坚守理想才能防止人们堕入深渊,新的世界必须是在“人性”上比旧的更美好的世界。 6、作者把旺代和布列塔尼的保守派叛军描写成了“地道战”一般具有强大土工作业能力的精锐游击队,仿佛旺代的每一颗树洞里都有人……这应该只是个夸张的描写……吧。 7 “你饿了多久了?” “一辈子” 向左走会遇到屠杀,向右走会一路顺利。 他走到分岔路口。 “向右走!”指路人高声喊。 他向左走。

雨果《九三年》随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