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宽著《西周史》第四编 第六章(穆天子传)的真实性探讨~读书笔记

《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记》,记载周穆王西游昆仑遇见西王母的历史故事。原为出土于汲县的简书之一。
《穆天子传》简介:周穆王拿着《河图》《洛书》经历了一万四千里行程,在途中见到了各种名不见经传的部族,最后去往了昆仑,西行瑶池见到西王母。内容与《山海经》《楚辞天问》里的神话很像。清朝修订《四库全书》把穆天子传归类是小说类。
(不过有一些纪录片说“《四库全书》”在修书的过程中,有3000多种书籍被毁,很多的人被文字狱所害,许多书籍在修书的过程中被恶意篡改。可以说幸存下来被编入《四库全书》的书籍,都已经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早已脱离了原有的根本。)
近代学者对其进行考证,但有些学说说周穆王去往波兰华沙令今人觉得荒诞不经。
为了证实一些史料的真实性,开始研究青铜器
笔者的见解是:这部书所以会有真实的史料价值,由于作者采自一个从西周留存到战国的游牧部族河宗氏的祖先神话传说。他们从西周以来,世代口头流传着祖先河宗栢夭参与周穆王长途西游的神话传说,从一个引导者变成了周穆王的随从官员,结果得封为“河宗正”的官职,从而使这个部族得以兴旺起来。他们认为这是他们整个部族的光荣历史,世代口头相传而不替,直到战国初期才被魏国史官采访所得,成为《穆天子传》的主要内容。
一.河宗氏族祖先神话传说的真实性
河宗氏是以河伯之神作为始祖而崇拜的宗族,是游牧于黄河上游的一个大部落。他们所重视的神灵之地,主要是阳纡和龙门,《山海经·海内北经》说:“阳汙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
这里表示,经过隆重的祭典,河宗栢夭已上通于河伯之神,同时河伯之神已上通于天帝,于是河宗栢夭就代表河伯大声呼号,传达天帝的命令。第一道命令是叫穆王永久主理当世之事。第二道命令是叫穆王到昆仑去参观舂山之宝,并给予赏赐。接着河伯就给天子“披图视典”,就是阅看《河图》和《河典》,以便沿河西行前往昆仑。《水经·河水注》引述《穆天子传》,概括说“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璇珠、烛银、金膏等物,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视图,方乃导以西迈矣。”从此河宗栢夭就奉上帝和河伯之命,成为周穆王沿河西征的引导者。
二:周穆王西征史记的真实性

笔者认为《穆天子传》是这样的:周穆王在几个游牧部族的引导下,带着所谓“六师之人”,沿着黄河上游西行,穿越戎、狄地区,经历许多戎狄部族,相互赠送礼品,做安抚的工作,都是真实的故事。其中掺入神话传说,或有夸张增饰,当然是无可避免的。
当时的真实历史是,作为国君的周穆王,没有闲工夫旅游的,他兼并戎狄部族,扩大统治地区。一是安抚策略,二是武力征伐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黄河和古代政权是息息相关的,和秦惠文王一样,周穆王需要通过戎狄地区去视察黄河上游。


三:周穆王西征史的秦赵先族
周穆王要通过戎狄地区,养着黄河长途西行,需要依靠当地的部落民族,其中有秦赵两国的祖先--造父之族
首先先看几段文字
《穆天子传》天子命驾八骏之乘,右服骝(疑华骝字)而左绿耳,右骖赤(古骥字)而左白亻莪(古义字)。天子主车,造父为御,为右。次车之乘(次车,副车),右服渠黄而左踰轮,右骖盗骊而左山子。柏夭主车,参百为御,奔戎为右,天子乃遂东南翔行,驰驱千里(一举辔千里,行如飞翔),至于巨蒐氏,巨蒐之人奴,乃献白鹄之血,以饮天子(饮血所以益人炁力),因具牛羊之湩(湩,也。今江南人亦呼为湩。音寒冻反),以洗天子之足(令肌肤滑),及二乘之人(谓主天子车及副车者也)。
《史记·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19],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20],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穆王以赵城封造父[21],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而为赵氏。”——《史记·赵世家》
“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史记·秦本纪》
简单来看:《穆天子传》天子命驾八骏中 八骏 的名字 和《史记·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四骏的名字差不多,间接说明了,周穆天子和秦赵先祖的造父 有过巡狩。。。。。
四:用《穆天子传》去考察的周初历史的正确性
《穆天子传》主要叙述穆王西征历程,述及周初其他的事不多。但是所述及的事很正确,可以纠正《史记》的错误。
举例:关于“古公檀父”;古公","大王”太王“”等称谓的讨论
1.《周本纪》中,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按理来说,不能够这样子称呼。
2.在《诗经.大雅·緜》 緜緜瓜瓞2。民之初生,自土沮漆3。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笔者认为 “古”是 “昔”的意思。()
3.《诗经·鲁颂·閟宫》中“”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依旧是称作大王)
4.《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邠 同“豳”,古代诸侯国名)
5. 《春秋左传研究》童书业,古公亶父未必即太王(古乃时代之称,亦非“谥法”)
总结,1,2,3,4,5 条,笔者认为是《史记》误作 大王为 “古公”。
五:《穆天子传》所计录的“神话故事”真实性,(县圃神话的来历)
为什么明明是周穆王西征历程,反而被后世演化为神话故事?

答:因为因为周穆王传说的故事传说者,记录者是河宗氏游牧民族,他们认为自己是河伯之神的后代,河出昆仑是他们的信仰,因为河宗氏游牧民族代代口头相传,知道战国的史官记录,传说者口中的神话,也就掺杂进去了,并且和当时战国的神话传说混在了一起。


什么是“县圃”(发展:----县圃--县圃故事---县圃神话)
名词解释:传说中神仙居处,在 昆仑山 顶。亦泛指仙境。
屈原就曾经写道 :《楚辞.屈原.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有的说法是 到达 县圃 需要 天梯, 有的认为 县圃 是 九重天的结构

县圃故事大概:《穆天子传》,县圃在舂山之上 ,舂山是昆仑的北面最高峰,有舂山之宝物,周穆王 升上了 舂山,到达了县圃 ,遵照天帝命令, 观看县圃的舂山之宝物。
笔者分析:《穆天子传》最早描述的 县圃是 美妙的繁盛的动植物茂密的大型花园,在此地有大量动植物,大量的宝玉。(感觉像是是西域地带)
故事发展为神话:《淮南子.墬形》:「崑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县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这里就直接说成了是可以羽化登仙的地方。)

《穆天子传》所说的西王母和“天梯”画像石



以上三幅画像石都是表现西王母,西王母下面的应该就是所说的“天梯”吧

赤乌氏=乌孙氏?“有种说法是”"胡人大多是 青眼赤发。因而推测是赤乌氏。有种说法是,昆仑就是祁连山,,在汉代,敦煌就有昆仑塞。也叫做昆仑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