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山」|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云个展


【艺术简介】
王云山,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主任,内蒙古北疆印社社长,天津印社副社长。作品曾获“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二等奖,西泠印社“全国第六届篆刻评展”一等奖,中央电视台“第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大赛”银奖,中国书法家协会“2009年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奖”,内蒙古自治区“萨日纳”艺术创作政府奖,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奖等。曾先后担任西泠印社华北赛区评委,首届“吴昌硕国际书法艺术展”评委及内蒙古各类书法篆刻专业展事评委。著有《王云山篆刻作品集》《印坛点将*王云山传》《逸斋朱迹*唐宋遗风》《西泠公益行-西泠名家*王云山》《三闲集》等问世。
【作品鉴赏】
一石在手 千变万化
作者:王云山篆刻一道,以字法、章法、刀法为要,三法互为补充,彼此呼应,才得成功。观古至今,无一能逾此囿外,即使上溯先秦时期,皆循此矩中无二。一件成功的作品,能使观者赏心悦目,必是字法得体,章法布局合理,刀法娴熟之产物。

字法,表述的是印章内容所采用的文字形态和法则,或甲骨,或金文,或小篆,或楷隶,故在字法选取安排上,要精喑其结字之律,汲取其形态之奥为我所用。吾丘衍《三十五举》云:印之精命在于文。《篆刻十三略》亦云:结构不精,则笔画散温,或密实,或疏朗,字体各别,务使血脉贯通,气象园转。随着时代的更迭,字法亦遵循着文字的演变而不同。发展到今天,我们占有着古人历经千年积淀而留下的丰富文字宝库,供我们在进行不同艺术风格的创作时尽情攫取。

章法,阐述的是篆刻的平面构成形式,不同的章法布局,所产生的结果大相径庭,无论是先秦古玺,秦汉两晋,古人均或有意或无意地在制造着合理与美观。自宋元文人介入之后,更是将小小的印章内涵进一步放大,成为了籍以表达心声的情趣与手段。并总结出诸如“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等众多论印学说。《说篆》许容云:挪让之法,有意无意,自然而然,自然血脉相通,舒展自如。袁三俊(号抱瓮):章法须次第相寻,脉络相贯,如营室庐者,堂户庭除,自有位置,大约于俯仰向背间,望之一气贯注,便觉顾盼生姿,宛转流通也。

刀法,完成的是内容和思想的手段,它是将一件作品最终完成的具体实施过程,反映着工匠或作者在进行创作过程中的理性与快意。程远(字彦明)在《印旨》文中谈到:刀有锋,善用锋者,裁顿合法,驰骋合度。朱简(字修能):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徐上达(字伯达):论刀法有三,其上,游神之庭,次之,借形传神,最下徒象形而已。

综上所述,一件好的作品,字法、章法、刀法三要,缺一不可,而在遵循古法的基础之上,依理性思维,将其延展发挥,更大限度地表现不同的风格面貌,使其更加千姿百态的呈现,才是其发展之路。

余事篆刻有年,谨承师训,不囿一门,广涉印田,无论先秦古玺,秦汉魏晋,隋唐宋元,皆尝汲众家法则,奈何学识不逮,聪悟不足,仅得皮毛耳。庚子之春,因疫情之故,蜗居寓中,时光充盈,得以细捋思绪,遂思各类赛事之命题篆刻,众人一词,各具百态,并有当年孙师家潭先生“君子以自强不息”一题多刻之作,亦尝试为之,故以“一石在手,千变万化”为题,将一文多变,欲取不同字法、章法、刀法共创一辞,呈不同之果。既总结己之所学所悟,又得以遣发困居心境,亦不为快事一件,示于当面,博同好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