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0
1· 距离《流浪地球3》上映还有1280 天, 2023 年 8 月 4 日。 2. 王红卫:呈现在眼前的就是大量的素材,超长的时长。等到这时候面临的确确确实实就是这个问题: 三条人物线索,这么庞大的一个世界观架构,以及里面很多具体的科幻点、设定及其解释,都需要花时间。想剪出来,基本等于自己挖一个坑钻进去,用土把自己埋半截儿,再往外刨自己。这一切就是为了创作时的那一点点野心,试图在第一部走向第二部的路上,不至于早衰,不至于太早地走到固化的路径上。 (今年的金鸡节最佳编剧也必须是流浪地球二,实在太好看了。它所呈现出来的视觉奇观,带给我的震撼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主体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导剪版的80分钟出来之后,我相信整个叙事表达会更加流畅,人物会更加饱满生动。) 3. 叶濡畅: 等电影拍完看到素材,实事求是的说,有一种想跑但是来不及了的感觉。球2拍完后的素材量差不多也是流浪地球第一部的两倍,但素材量的增加对于剪辑来说不是单纯的一个加法运算,而是增加了无数可能性的乘法运算,多一倍的镜头可能会多出三四倍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都会衍生出无数种剪辑方案,又不可能每一种方案都去试,没有这个时间,所以就得先在大脑里推演每一种方案是否可行,哪一条路可能更好,这个工作量没有办法去量化,当时看完真的担心自己能不能达到郭帆导演的那种要求。郭帆导演对宏观概念和细节把控都是魔鬼的标准,而且他要求你什么都得懂,尤其是剪辑部门的人不是专精某一项就行,是什么都得懂,甚至不止说和他一样懂,最好比他还懂,能够把他按在地上暴打的那种懂。跟他合作确实是会面对巨大的压力,我觉得现在我还能活着,还挺好的。 (不单单是剪辑部门,从美术组,摄影组,还有剧本创作组,就是所有的他的团队的人,他就想一定要比他更专业更厉害才可以,才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奉献给观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那么爱他的原因。我也好想成为那样的魔鬼👹哈哈哈哈哈😁)直到现在,魏明还在和小帆改球 2 的特效。 4. 孔大山:郭帆导演在拍摄期间每天收工,不管多晚还要去剪辑,实在是太恐怖了。 叶濡畅: 每天拍摄素材回来之后,我要分条,合板,每天的素材都有两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的量,我拿到素材后,可能第一遍都没过完,导演收工就来了,你们能想象吗? 他就立刻给你带来一种令人非常焦虑的状态。魔鬼魔鬼👹👹👹👹👹👹👹👹👹👹 事实上,他这会儿出现对剪辑来说并不是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好处的事儿,那个时候很可能素材都没拉齐。 张嘉辉: 其实第一次去现场看完预拍摄,我就提过把电影拆成两部比较安全一点。预拍摄的素材出来之后,我捋过一次,先剪成一部电影,再试着把它拆成上下部,又合在一起,总之分分合合试过很多版本,我们肯定是有足够剪成两部的素材。但上下两部的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好看的内容都留在下部的话,前一部的结尾怎么结呢?如果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结尾的话,观众会觉得这个结构有很大的问题。各部门辛辛苦苦拍了这么久,大家都想要剪成两部,其实谁也舍不得剪掉那些拼命拍出来的很好的戏,导演更舍不得,可必须考虑到电影发行的实际情况。 王红卫: 剪成上下部的唯一方式就是上一部结束在周喆直和美国代表在联合国的谈话,整个上部就是讲我们最终还是决定移山的故事,下部再出移山之后的事儿。但这样的问题就是上部都在铺垫,戏剧性的起伏也是有的,但是没有逆转,没有主题展示。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剧本儿不是这么写的,缺乏情感和情绪上的适当的落点。 叶濡畅: 从五月份开始,所有后期部门都在急迫等待着剪辑定版,而真正的第一版剪辑出来应该是在六月底,时长大约 3 小时25分钟,一共分了六本,每本30多分钟。 后期制片赵庆林: 三个半小时这一版里有大概两个小时的素材已经基本通过,开始进入了后期流程,但因为是按上下部剪的,里面还有八十分钟左右的内容不确定性比较大,如果做的话,成本和周期都会增加,所以就没有进入后期。 (从球 2 上映到现在,1 月 22 日到 8月5日)我们依然都“寨”。都在心心念念的等待着导演的那80分钟,还在等待机核网的纪录片(小盆友说纪录片在给胖虎的花臂打码,需要时间,我可谢谢你啊,真会给他们找借口) 然而还是没有消息,还是没有消息。郭帆,你的大饼画到 2031 年了!!球 3 以后就是怪兽片) 5. 张嘉辉: 最难受的大概就是郭帆导演,因为我们怎么说都行,表达什么态度都行,他是那个承担着最大压力要去做决定的人,所以我就当那个狠心的人,狠狠的剪。有些段落我就跟他说,你再舍不得今天不剪,明天不剪,早晚都得剪。就这么说,他都不愿意挺到最后一刻。每个人对这些情节都有感情了,那么辛苦拍的,谁都舍不得剪。我当然理解他,但关键是最后观众能不能消化,能不能接受!(能能能能能能能👌👌) 王红卫: 郭帆导演有两个优点,第一是从善如流,大家的意见都会听,第二是最后能做出一个决定,所有的人在往这个方向去执行,现在这个决定也做出来了,就是剪成一部。这来来回回的反复和权衡并不是坏事,只有经过了这样的思考,才能更清楚的想明白这些戏哪部分情节应当有什么作用,哪部分长了,哪部分短了。比如说现在对开篇部分的压缩,其实就是这种权衡的结果。(啊啊啊啊啊啊,战场往事,黑鹰坠落,培强父母的戏份,我们要看要看!!!!!!!😫😫闹闹闹闹闹😏😏😏) 孔大山: 导演自己说了不止一次,下一部戏的剧本儿绝对不超过三万字。所以他自己也意识到了其实做导演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忍不住尽可能的多拍,尽可能的让表达更完整更完善,然后寄希望于后期剪辑阶段再去处理,如果真的拍了太多的东西,到剪辑的时候就很难取舍。我觉得这是导演成长成熟过程中必须面对且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阵痛期吧。 (少拍点儿吧,少拍点儿吧,让刘胖虎休息休息吧,头发都掉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