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有人喜欢伪装成“动漫高手”?

2019-05-16 11:02 作者:动漫简评  | 我要投稿

【动漫杂谈】动画鄙视链与观众的伪装

“鄙视链”源于优越感,经常表现为对他人爱好、观点的贬低。

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曹丕曾经说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其实就是鄙视链的一种体现。到了网络时代这种现象就更为普遍了,很多爱好者圈子都存在着鄙视链。玩《dota》的瞧不起玩《王者荣耀》的,玩“知乎”的瞧不起玩“贴吧”的。

这个现象在动画观众的圈子中也存在着,甚至演化出了非常独特的“等级观念”。

鄙视链下的“等级观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词“动漫婆罗门”。

这个词来自是S1论坛网友写的《动漫婆罗门的消亡史》一文。内容讲的是一位资深动画爱好者对于这几年最新的动画、以及“这一届”观众的不屑与无奈。最后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才是落后于时代的那个人。

文章的有趣之处在于,借鉴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达利特”这几个阶层,与不同类型的动画观众一一对应。

其中提到的大部分现象都是动画爱好者们亲眼目睹过,甚至亲身经历过的,所以“动漫婆罗门”这个说法被广泛传播,并演变成了划分动画观众等级的名词。


现在比较普遍的理解是,“动漫婆罗门”指的就是那些看得多、懂得多的资深爱好者;“动漫刹帝利”指的是有一定阅历,用从“婆罗门”那学来的知识,给观众做科普的内容输出者,比如某些b站up主;“动漫吠舍”指的是已经入门却没有足够积累的观众,形观点易受前者影响;“动漫首陀罗&达利特”指的是那些只看民工漫或是跟风看热门动画的刚入门者,对动画缺乏基本的了解。

阅片数量多,对动画史、动画人如数家珍,影视原理、文化理论都了然于心,的人就会被称为“婆罗门”。区分观众等级的依据,一言以蔽之就是知识储备。这种“等级观念”归根结底,就是诞生于优越感之中鄙视链。


《动漫婆罗门消亡史》节选

于是大家经常会看到资深观众自恃清高,瞧不起热门动画,并对大众的口味嗤之以鼻,也喜欢拿过去的经典作品与现在进行对比,享受着在鄙视新人的过程中得到的“扭曲的快感”

自尊心催生的抗争欲望

鄙视链是个没有任何价值,却又影响深远的东西。

bilibili动画网用户注册数量及平均年龄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越来越迅速,动漫爱好者的数量也如同爆炸式的快速增长,而新来者,大多数都是20岁以下的学生群体。

那正是一个对“等级”看的比较重的年龄段,多数人都想在自己所处的爱好者圈子中获得认同。在自尊心的驱使下,与鄙视链抗争,摆脱“达利特”的称号,证明自己是“动漫高手”就成了他们的迫切渴求。


作为国内二次元文化领头羊的视频网站bilibili,自然是深谙此道,用“动漫迷等级测试”这种话题来吸引用户点击。越是刚入门的观众,越喜欢考验自己的“等级”。

于是我们会发现,“X分钟看完一部动画”这样的视频总是很受欢迎,把每部动画剧情用文字再描述一遍的流水账文章,更是到处都是。这类作品满足了观众对于“速成”的需求,但多数都价值不大,即使有少数内容充实的好作品,往往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基本上直接帮观众省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咀嚼这种“反刍物”的收效甚微,但却是一个快速增长见识的手段。


仅靠听取别人的观点,对于阅历是很有限的,更没法与他人展开更为深入的讨论。到头来,X分钟看完一部动画之后,“达利特”依然是“达利特”

提升阅片量、了解动画发展的历程,都是需要大量时间去积累的。刚入门的观众想要迅速从鄙视链底层爬上来,往往会选择“走捷径”和“自我伪装”。

知识点的滥用与不堪一击的伪装

一部动画作品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讨论,如果能发表一些“不为人知”的观点,同样可以被别人当成“动漫高手”。恰好,导演、编剧、原画这类动画的幕后工作者,平时很少被普通观众所关注。而这也成为了一些人“自我伪装”的入手点。

然而,这方面的知识被滥用,却闹出了更多的笑话。


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例子。发言者似乎是想通过“自认为别人不知道”的原画师的名字单唬住对方,以便让自己的观点显得坚不可摧。然而很遗憾,在说完中村丰,松本宪生,今井有文之后,发言者立刻就词穷了,只好又加上了人尽皆知的宫崎骏。

其实单从“知名度”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的逻辑就已经崩溃了。而且很显然发言者也不知道自己说的这些人具体是干什么的,前三个是以动作戏作画著称的原画师;而宫崎骏作为导演,在绘画方面负责的是分镜和Layout,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nbht 秒了


而且就算是真的想要通过“报菜名”的方式,列举原画师来唬住别人。这里明明有这么多更好的选择,更没必要拿宫崎骏“凑数”。


再举一个例子,上图文章的作者在“日本动画导演”这个话题中,发表了“老虚是动画导演”的说法。然而虚渊玄只当过编剧、小说家、脚本家,根本没当过导演。这种为了表现自己的阅历,或是为了让观点显得更有说服力,而滥用与动画人、动画公司相关知识的行为很常见,发言者也多半是不懂装懂,很容易传递错误信息。

更可怕的是,这类信息很容易在“达利特”群体中广泛传播,进而演化成他们的“知识点”。


现在提起大河内一楼,多数观众马上联想到“烂片编剧”,甚至不管什么片子,只要编剧出了问题,大家都要提到他。没有人关注他早期在《星空清理者》中取得的成就,也没有人提到他在《鲁邦三世5》中的突破。“达利特”们只要说能出他的名字,就感到沾沾自喜了。

现在大河内一楼的热潮已经过去了,这个专业背黑锅的又变成了动画公司“J.C.Staff”,仿佛只要抓住“外包”或是“崩坏”这些陈词滥调黑上一波,自己就很有水平。

总结:

大多数动画都是商品,不管是资深或是入门观众,作为消费者的本质是一样的。然而鄙视链固然存在,并且会长期存在,我们不如换个方式去看待它。

资深观众瞧不起新入门的观众,可能也不是出于纯粹的恶意,毕竟大家都是从什么都不懂的时期走过来的,能够认识到自己过去的无知,也算是一种思想进步。


而新观众迫不及待的想提升自己,脱离鄙视链的底层,其实也是好现象。不管是什么领域,懂得多、研究的深的人,总是能得到尊重。要是以此为动力,愿意逐步积累,不依靠那些华而不实的伪装。 总有一天,等你真的变强了,就不在乎什么鄙视链了。

看动画是这个道理,做人、做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


为什么有人喜欢伪装成“动漫高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