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大结局丨做一个不完美的妈妈,并不妨碍你展现最好的样子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最让人心疼的无疑是童谣所饰演的顾佳。
顾佳不但是一名全职妈妈,更是一位「全能妈妈」。
她上得了红毯,下得了菜场;挣得了学费,也付得起消费;
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有意而为,顾佳谐音「顾家」。在剧里,她的确将家里照顾地十分妥帖。
不仅教子有方,还帮着老公打理公司;一边为闺蜜们排忧解难,一边还在“太太圈”里巧妙地周旋。
双商在线的顾佳在剧里被所有人需要,在戏外也赢得了观众的心。
过程中,弹幕里不时有观众这样的留言:
“我以后就要成为顾佳这样的,”“顾佳就是我的偶像”“娶妻当娶顾佳”
虽然无论在戏里戏外,顾佳都深得人心。
可从心底来说,我并不能完全认同将顾佳当成偶像的做法。原因既简单又复杂:她是一个妈妈。
一、妈妈不应该被社会期待定型
一个「完美妈妈」,不应该被歌颂成偶像。
发现了吗?社会对于妈妈的期待可太高了。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印象中的妈妈是不是都很全能?
她们几乎对所有事情都得心应手,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总是能保持笑容,保持乐观。
但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才发现,其实妈妈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不顺而难过,有时也会对一些事情束手无策。
那时,我们往往才慢慢意识到,当面对生活的压力时,妈妈只是习惯性将全能的一面展现了给我们,将得心应手展现给了家人。
而这种习惯,其实普遍地发生在几乎所有妈妈身上。
这种习惯性的背后,实则是一种「妈妈就应该是全能的」刻板印象下,妈妈们不得已作出的自我调适。
记得有次在一所书店讲座,一位妈妈的一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她说:
“虽然当母亲很辛苦,但是也尽量不想在小孩面前表露自己的不开心,自己其实并没有因为母亲而产生变化,但是当了母亲以后会比较在意别人对她妈妈角色的评价,因此想要尽善尽美地兼顾工作和家庭。”
大多数妈妈都选择了将「全能」作为母亲角色的外壳,但却鲜少有人过问她们作出这种选择背后的付出。
仿佛「为母则刚」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变化过程。
二、为什么妈妈就一定要全能?
最近,被一个关于母亲的街访视频《不完美的妈》触动到。
视频中,主持人姜思达分别问了不同人对于母亲的看法,包括作为母亲的女性自己。
当问及孩子们妈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时,一个小女孩认为妈妈非常的温暖,是高高的太阳;另外一个小男孩则认为,妈妈并没有不开心的时候。
问到爸爸是否认同「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观点时,视频里的两位爸爸都做出了肯定的回应,认为女性在成为妈妈之后为了孩子们更加坚韧和隐忍。
可是,一个母亲仿佛天生就应该是伟大的吗?
生过宝宝必然是坚韧的吗?
就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应对生活当中的种种挑战吗?
当采访到妈妈们的时候,其实很多妈妈都像我在书店遇到的那位妈妈一样:
自己并没有因为母亲而产生变化,更多是因为在意了别人的评价才改变。
受到长期以来的文化、社会环境影响,我们不自知地为妈妈们加上了一个“完美滤镜”,妈妈们也不敢表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
妈妈这个角色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面墙,对于墙的两面是否光滑、有无斑驳,墙内和墙外的人看到的或许有很大的差别。
当我们用「顾佳们」的完美姿态加深我们心中妈妈的形象同时,是否也在进一步隔绝外界对妈妈的理解?
现在,成为母亲的女性承担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
更多时候不是妈妈主动选择了全能,而是不得不「被全能」。
三、两难的中国妈妈,困难远比想的多
既要对外保持坚强,内心也渴望着自己的脆弱能被看见。
北京大学的教授戴锦华对中国女性的两难境地作出了一个比喻:「花木兰困境」。
甚至认为当今的中国女性比花木兰面临的情境更加多变。
花木兰也仅仅是在两种角色进行转换,但现在,生活中更多要求女性同时担当两种甚至多种角色。
社会要求女性要和男性一样,能够在社会生产中贡献同等价值,但与此同时,家庭对女性的要求却没有降低。
现在越来越多家庭选择自己带娃,对于有工作的妈妈们来说,她们在完成好外面的工作还要回家继续操持。
很多在职妈妈都在努力平衡家庭和工作,可是天平有两头,单靠妈妈一个人并不足够。
无论是抚养孩子、做家务事、照顾父母等等都是应该夫妻共同承担的,我们常将这些事情只归结到妈妈身上,但忘了家里还有个爸爸。
爸爸偶尔做一些妈妈们日常生活做的事情,会被认为是“帮忙”而不是“分担”。
当在职妈妈们感觉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却经常被认为是能力不足,而没有考虑实际上是负担过载。
那么全职妈妈面对的困扰会少一些吗?并没有!
对于全职妈妈,虽然不用在外工作,但面临的生活难题并没有随之减少。由于缺少经济收入,对于生活的不确定、不安全感也会与之而来。
似乎她们的自我价值体现,就只聚焦于孩子身上的变化和家务的完成了。
为了努力突破这种困境,她们选择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和兼职,想要提升自我、证明自己。
在日剧《坡道上的家》中,全职妈妈里沙子因为当选了一场刑事案件的候补陪审员后,比以往少了一些时间和精力陪伴自己的女儿,情绪和行为上也渐渐产生了变化。
对于里沙子来说,候补陪审员一职其实就是她想证明自己除了照顾家庭以外的价值的体现。
但是丈夫和婆家在发现她当陪审员后的变化,非但没有理解和支持,反而一盆冷水泼到她身上:你连家庭都没有照顾好,却还在坚持当陪审员勉强自己。
丈夫甚至还因为一些误会,质疑里沙子对于女儿的付出。
幸好在里沙子快要崩溃时,一位社区心理咨询师帮助她认识到:不能成为一个完美妈妈不是她的过错。

但现实中,并非每一个母亲都有里沙子的幸运。
当发现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照顾家庭仍然难以两全的情况时,舆论环境使妈妈们更倾向于向内归因:别人都能做到的,为什么就我做不到?
我们若只从妈妈身上看到她们强大的能量,这种认知偏差会导致社会群体对于母亲的形象要求走向完美的单一化。
最后让我们忘记:其实妈妈也是普通人,也有脆弱和需要帮助的时刻。
四、成为60分的妈妈就足够了
在看《三十而已》时,不少人把顾佳当成自己的偶像。但是妈妈要这么完美吗?
事实上,一个完美妈妈可能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美。
心理学者曾奇峰说过:完美的父母,会制造有问题的孩子。
他的观点认为:孩子创造力的来源,是弥补母亲的不完美。如果母亲完美了,就不需要创造。面对完美的母亲,创造力就是攻击。
咨询室里很多求助孩子的问题成因,都和妈妈太过完美有关。
所以,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女性本身而言,或许一个60分的妈妈就已足够。
当然,每个妈妈都想尽自己所能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但是难过和疲惫的时候,不应该再感到不安和自责。
妈妈虽然有着更多的担当和责任,但不代表妈妈就只能坚强。有四句话,我想对自己,也想对那些疲惫受挫的妈妈们说:
第一句:虽然万事两难,但请你接受这样的自己。
生了孩子,就要暂时放下工作;养育孩子,就要承受压力和焦虑;陪伴孩子,就要牺牲自我空间……
这是妈妈们的常态,但里面不该只有付出和牺牲。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爱的本质是给予,不是牺牲,也不是交换。爱在给予的同时,也会带来欣喜和愉快。
原谅自己在一些事情上的力所不及。只有不纠结于成为一个完美妈妈或者全能妈妈,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更好地爱孩子。
第二句:孩子的成长虽然重要,但请你更多关照自己。
我们有照顾孩子的义务,也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权利。
你有多久没有停下来?你能友好地对待你的情绪吗?你能正视自己内在的感受吗?
有时候,适当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绪,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家庭理解,让孩子认识到妈妈其实付出了很多。
温和对待自己,而不是对抗,或者试图改变自己。
更多关照自己呈现出的情绪,我们的内心才会更轻松。
第三句:虽然现实杂乱,但请你多一些定力。
我们天生的优缺点,都是过于感性。这就让我们很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攀比和跟风:别家妈妈报了什么补习班,我们也要报;别家自己做营养餐,也逼着自己学会做…… 但是,每个家庭都有着不一样的磁场,每个孩子也有着不一样的能量,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定力。
妈妈自己有定力,孩子才可能找到TA自己。
最后一句:找到外部支持,并不是件丢脸的事。
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在这种失衡状态下备受煎熬、折磨的时候,找到外部支持并不是件丢脸的事。
这种外部支持可以是向里沙子一样,找到一位能定期见面的心理咨询师,或者是一些能给到自己支持的团体。
写在最后:
《三十而已》的高开低走,确实让人有些失望。但里面带来的很多问题,却也值得我们思考,比如顾佳“完美妈妈”的形象。
相比起正片,其实我更喜欢看片尾早餐摊家庭的小故事,那个干累活,不漂亮,给不了孩子最好条件的妈妈,却是全剧里最温暖,最真实的妈妈。
希望妈妈们都能摘掉“完美滤镜”,而不是再通过呈现全能妈妈的形象来增加母亲群体的“生存焦虑”。
一切都是最好的相遇和安排,并不存在所谓的唯一标准的“完美”。
愿所有妈妈都能善待自己,愿所有家庭都能善待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