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的初始

2020-03-24 22:01 作者:虹彩舞夜  | 我要投稿

  

哲学研究的必要性,从人的“无理行为”引出。凡喜爱者必可爱,哪怕喜爱的人在别人眼中不值一提。

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喜爱注定无法抹杀。为什么会产生喜爱之情?怎样使这喜爱对自身有利?怎样避免这喜爱带给自身伤害?逐渐成了人们思考与辩论的话题。

由此,哲学产生了它的研究内容。“为什么会喜爱”,引出主观意识究竟从何而来的探究。“喜爱的事物对自身有利还是有害”,促使人们发现客观事物与主观意识之间的必然联系。“怎样避免喜爱带给自身伤害”,形成了人们“趋利避害”的主导观念。

相对应的,哲学所研究的内容也分为三个部分。

1,灵魂学。

2,物理学。

3,伦理学。

“趋利避害”,成为哲学研究的最终意义。由此,伦理学也就最受人们关注。伦理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我爱你,但这对我不好,所以我要远离你。”

或者,“我不爱你,但这对我不好,所以我要努力爱上你。”

一个客观事物,它是不是“值得”喜爱,现在成为人们喜爱的理由。喜爱,原本只是个人感觉的自然触发,现在却被要求必须接受客观事物的主导。

不知不觉地,我们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客观事物是不是值得喜爱,由谁来判定呢?只能是主观意识。可是,主观意识的喜爱,又必须由一个客观事物引出。这个难题只产生于人的意识。

判定一个事物的价值,这是一种能力,归属于人的主观意识的理性,或者说归属于理智的部分。

另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喜爱,是由人的主观意识中直觉产生的情绪,它归属于主观意识的感性部分。

感性是情绪,不仅人具有情绪反应,在许多动物身上也同样可以发现。而理性却是唯有人的主观意识所独有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人拥有理性,这个人也就具有人的本性。

正如前面已知的,人的理性的存在,具有它特殊的使命。理性必须压制感性中有害的部分,同时,理性也必须鼓励和激发感性中有利的部分。在主观意识中,理性既要与感性争斗,又要与感性相亲相爱。

理性与感性同出自人的主观意识。它们在主观意识自身内部发动战争,又将由自身内部寻求和平。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平息主观意识中时常会发生的战争,就将自我毁灭。

由此,哲学也是“人学”,它必须告诉人们,人如何成为一个“人”。

理性是人的本性,看起来,理性应该领导感性。但是,感性反驳说,既然理性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正确地喜爱,那么理性就只是一种工具。而喜爱的本质只能是感性。

不过,我们暂时不管理性与感性的争斗,先来看看主观意识中,哪些部分应该归属理性,哪些部分应该归属感性。

既然感性是自发的,那么,人们难懂的就只是理性。

理性是为了抑制感性才产生的。既然理性是人所独有的本性,我们也可以问,为什么只有人产生了理性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一个简单的答案是,神灵或者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赋予了理性。由此,理性就是天生的,我们不必探究它从何而来。

另一个复杂的答案是,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在这个进化过程中,最初的人类始祖在无意中学会了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不断地强化,从而借助这一种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繁衍。最终,控制能力形成了人所独有的理性。可是,要验证这个答案,需要非常多的环节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撑,这一点我们目前还做不到。

我们只能暂时跳过理性的起源问题。不管怎么说,理性在人的主观意识中已经产生了。理性,是主观意识通过对一个事物的“思索”过程,最终得到的一个结果。

我们现在就要还原这个思索过程,它因何而起,如何进行。

理性的思索,只能以感性为开端。

感性的思索是直接的,也是简单的。

人对于感性的直觉,表现为“感知”。如果我举起一块石头,我的感知会告诉我,这个石头是轻或者重。

可是,另一个人也举起一块石头时,我却是无法知道,那块石头是轻是重。我必须也举一次。

在这两块石头之间的比较中,我的感知还有可能获得了另外的收获。

如果我举第一块石头时感觉很轻,举第二块石头时却感觉很重,同时我又发现,第二块石头比第一块石头大得多,于是我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更大的石头,也就会更重”。

感性告诉我们自身,什么是轻,什么是重。理性呢?它会说什么呢?

 理性说,“当感觉到重时,不能同时感觉到轻。”

看起来,这好像是句废话?

理性接着说,“正是从这里,我发现了感性的局限性。”

当“重”存在时,“轻”不存在。

感性绝不可能发现“轻不存在”,因为感性只能对存在的事物做出判断。

 理性,从它的出现开始,就将人的主观意识从单一的现实世界,扩展为具有双重存在的虚构世界。

 理性继续与感性对话。

理性问,“你是谁?”

感性回答,“我是我”。

理性说,“所以,你是你的全部。你的全部共同组成了你。不存在于你之中的,不是你。从你之中消失的,也将不再属于你。现在,告诉我,你是现在的你吗?你是过去的你吗?你是将来的你吗?如果这一切都是你,什么时候才不是你呢?”

 感性回答,“我知道存在,不知道不存在。我知道过去和现在的我,不知道将来的我。我知道属于我的一切,不知道我之外的一切。”

理性笑了,“那么,从现在开始,跟随我吧,我将给你这世界的一切,以及你的未来。”

  

哲学的初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