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亿斯光年影业杨鑫玉浅聊中国第六代导演
1905年,随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借鉴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传统戏剧,打开了电影拓荒与实验的道路。三十年代开始,以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为代表的“第二代导演”在真正意义上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拓宽了电影除娱乐、教化外,认识世界的作用。

到了“第三代导演”,时代复杂,电影事业受到影响,导演的创作也受到局限,处于停滞与艰难复苏时期,但同样诞生了以谢晋、凌子风、崔嵬等优秀的导演,《鸦片战争》、《骆驼祥子》、《小兵张嘎》等优秀作品更是至今被观众津津乐道。七十年代,几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导演”,一出手,便显示出稳健的创作实力和持久的艺术后劲,表现出对历史和现实、对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呈现出一种真实化的纪实美学。而被人们经常提及的,号称“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从80年代中期开始,独占鳌头,引领中国电影在探索民族大历史与民族心理的结构上,成就独特风格。

90年代后,“第六代导演”与前五代导演风格迥异,打破了前人拍摄电影的规律,走出一条特立独行的路子。他们将视野聚焦于小人物,关注普通人的平淡生活,表达了对小人物的内心情感,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主题。“叛逆与反思”成为“第六代导演”的镜头语言特色,这一点比前几代更为显著,他们将人物的命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市井气息,人情世故。另一方面,写实的镜头语言也展现出新的纪实美感。

“第六代导演”代表导演包括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宁浩等。接下来就简单聊一下个人较为熟悉的三位导演:
贾樟柯在“第六代导演”中虽然出现的较晚,但凭借“故乡”三部曲后来居上,成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并获得国际认可。“故乡”三部曲中《小武》与《站台》是对80年代生活的追怀,最大程度的还原了当时的文化氛围,与有过共同经历的观众产生深刻共鸣。《任逍遥》的侧重点则是年轻一代人的成长故事,因为是讲述他人的经历,不及自我经历深刻,故事也不及前两部丰富自然,稍显单薄。

王小帅首部作品《冬春的日子》是中国最早的“独立电影”之一,它完全脱离中国电影的发行与放映体系,导演自己筹钱拍摄。王小帅的作品中,《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叙述“残酷青春”的电影,其中体现了青春期的暴力、爱情与虚荣,都显得可感可触。2019年《地久天长》对准的是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男女,将丧子之痛后的无奈与悲伤展现,将普罗大众内心深处的情感悲苦可视化。

王超可以说是第六代导演中间社会阅历最为丰富的一位了。80年代王超在大小几个工厂做工,业余写诗,后来因为对电影的执迷,选择了去北京电影学院成人学院。1997年,发表短篇小说《南方》。1998年,发表短篇小说《去了西藏》。1999年,担任剧情片《荆轲刺秦王》的副导演;同年,发表中篇小说《天堂有爱》。毕业之后,拍摄第一部作品《安阳婴儿》用极具个人风格的长镜头、意味深长的现场收声来诠释了2000年左右中国二三线城市深刻的社会现实。与其他导演不同,王超将自己的演员角色推到台前,出演多部影视作品,同时吸收了大量商业电影的视听效果。

厦门亿斯光年影业有限公司调研负责人杨鑫玉认为:从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宁浩的《绿草地》、娄烨的《周末情人》到张元的《过年回家》、章明的《巫山云雨》等电影作品中,都能深刻体会到一种对生命和人性的礼赞与思考,能立体而鲜活的感受到片中小人物的悲喜,导演们以贴近生活、关爱观众的电影创作理念,继续推进电影艺术创作,制作反映人性,呼唤纯真的电影。而且,国际观众已经将欣赏第六代电影作品视为了解中国新文化和新面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