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记列传】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下)

2023-02-17 18:36 作者:图图2333凯凯  | 我要投稿

张耳是大梁人(在今河南开封,是战国后期魏国的国都)。他年轻时,赶上了给信陵君魏无忌做宾客。张耳曾经因避罪在外黄县这个地方隐姓埋名地潜逃(外黄在河南省)。外黄有个富人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看不起她的丈夫,因此她偷偷逃到父亲的一位宾客家中。父亲的宾客一向了解张耳,就对这个女子说:“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贤良的丈夫,那就跟从张耳吧。”这个女子听从了他的话。他就为女子向她的丈夫提请了离婚,然后女子嫁给张耳。张耳那时候单身一人漂流在外,女家奉送了很多钱财给张耳,张耳因此能够像信陵君那样广致千里宾客,靠其妻家之财当起了富翁。并当了外黄县令,名声从此更加好了。陈馀也是大梁人,喜好儒家的学说,曾多次到过赵国苦陉县xing。有个姓公乘的富人把女儿嫁给他,也是知道他不是平庸之辈。陈馀年纪小,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张耳,两个人是生死之交。

秦国灭掉大梁的时候,张耳住在外黄。高祖皇帝还是平民的时候,曾经多次shuo跟张耳有过交往,在张耳家客居了几个月(?)。秦国灭掉魏国几年后,已经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名士,就悬赏一千金抓张耳,五百金抓陈馀。张耳和陈馀于是改名换姓,都到陈郡去,靠给一个里巷看大门来维持生活。两人相对而立(?),有一次主管该里事务的小吏认为陈馀犯了过错用鞭子打他,陈馀想起来反抗,张耳暗中用脚踩他,让他忍受责打。小吏走了以后,张耳才带着陈馀到一棵桑树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当初我怎么对你说的?现在受一点小辱就值得和一个小吏拼命?”陈馀承认了错误。秦朝下诏书悬赏捉拿两人,两人也反过来以监门人的身份把上头来的命令传达给全里巷。


陈涉从今安徽宿州市的蕲县qi起义(大泽乡隶属蕲县),打到陈郡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万兵马了。张耳陈馀请求拜见陈涉,陈涉及左右的人平时多次听说张耳陈馀贤能,不曾见过面,见了面就非常高兴。


陈郡的豪杰英雄、乡亲父老都劝告陈涉说:“将军您身披坚硬的铠甲,手里拿着尖锐的武器,带领士兵去讨伐残暴的秦朝,重新创建楚国的江山,使被消灭的国家得以生存,断绝的后嗣得以延续,按功德来说,理当称王。何况要统帅天下的将领,不称王是不行的,希望将军自立为楚王。”陈涉问张耳陈馀两个人,两人回答说:“秦朝暴虐无道,消灭他人的国家,破坏他人的江山社稷,断绝他人的后代子嗣,让百姓筋疲力尽,将百姓的财产消耗殆尽。将军您怒目圆睁,放开胆量,万死一生,为天下苍生去除残暴。现在只到陈郡就称王,是向天下人显示您的私心呀。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紧带领军队向西进军(去攻取秦朝首都咸阳),派人寻找拥立六国诸侯的后代子嗣,为自己广建盟友,给秦朝大量树敌。秦朝的敌对势力增多,它的军事力量就会分散;我们的同盟军增多,兵力就会增强。这样一来,田野上无人抵抗,各县城皆无为秦朝坚守者。就可以讨伐残暴的秦朝,占领咸阳来对诸侯发号施令。诸侯在国家灭亡之后又能重新创建,他们一定会对您感恩戴德,诚心归服,这样您的帝王大业就成功了。现在如果您只在陈郡称王,恐怕天下要解体了。”陈涉不听两人的建议,就自立为王了。


于是陈馀又劝陈王(陈涉)说:“大王从梁、楚两地(都在河南)发兵向西进军,当务之急是攻入函谷关(在河南省,是东方入秦的必经之地),没有时间收复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代赵国及燕国所在地)。我曾经到赵国游历,清楚那里的人才和地势,愿带领奇兵向北攻下赵地。”于是陈王任命过去的老朋友陈国人武臣为将军,邵骚担任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给予他们三千兵力,向北攻打赵地。


武臣等从白马津渡过黄河,来到黄河以北的各县,向当地的英雄豪杰游说道:“秦朝施行暴政酷刑,残害天下已经有数十年了。北方有修筑万里长城的浩大工程,南方有戍守五岭的繁重兵役,内外不安,百姓疲惫不堪,按人头计算,以簸箕敛谷(赋敛的苛重),朝廷横征暴敛,来供给军队费用,国家财穷力尽,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秦朝律法严酷,刑罚严峻,使天下父子不能相安。陈王振臂高呼,首先倡导天下,在楚地称王,方圆两千里的地方,没有谁不积极响应,家家满怀斗志,人人发奋准备战斗,各自报仇雪恨,各县的杀死县令,各郡的百姓杀死郡守。现在已经创建了大楚政权,在陈郡称王,陈王任命吴广、周文为将军,率领百万大军向西进军,攻打秦朝。如果不在这时抓住建功封侯的机会,就不是人中豪杰。请诸位英雄互相商议一下。全天下的人心里都有同一个感受,都为秦朝的暴政所苦已经很久了。依靠全天下人的力量来攻打残暴无道的君王,为死去的父兄报仇雪恨,成就割地封侯的功业,这是有识之士千载难逢的时机。”豪杰们都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武臣等就随即招收兵马,得到好几万人,将武臣称为武信君。攻下赵地的十座城池,其余的城池都坚守对抗,不肯投降。


于是带领军队向东北进军攻打范阳(在今山东,原属齐国)。范阳人蒯通劝范阳的县令说:“我私下听说您将要死了,所以前来哀悼。虽然如此,祝贺您因为遇到我而有了活下去的机会。”范阳县令说:“为什么慰问?”蒯通回答说:“秦朝法律苛重,您做范阳县令十年了,杀别人的父亲,让别人的孩子成为孤儿,砍断别人的脚,在别人的额头上刺字,数都数不清了。然而慈爱的父亲孝顺的儿子不敢用刀刺您的肚子,是畏惧秦朝的法律啊。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律法没办法施行,那么慈父孝子们必然会将刀子刺进您的胸膛,以此来成全他们的名声,这就是我来慰问您的原因。现在诸侯都已经背叛残暴的秦朝了,武信君的兵马马上就到了,而您坚守范阳县,所有年轻人都争先想杀死您,去投降武信君。假如您立刻派遣我去与武信君见面,可以将灾难转化为福气。就在现在了。”


于是范阳县令就派遣蒯通去见武信君,蒯通说:“您一定要先打胜仗,然后再占领土地,先攻破守城的敌军,然后再攻占城邑,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如果听我的计策,可以不用进攻就获得城池,不用交战就能占有土地,您只需要一道公文传下,就能立即平定千里,可以吗?”武信君说:“您的计谋指的是什么呢?”蒯通说:“现在范阳县令本该整顿士兵来坚守城池,但他却胆怯而贪生怕死,心存贪念而把富贵看得很重,所以想要率先来降服,害怕您认为他是秦朝任命的官吏,会被像前十座被攻下的城池的官员一样被诛杀。而现在。范阳城里的很多年轻人也想要将他们的县令杀死,亲自守城来抵抗您的军队。您何不把侯爵印信交付与我,让我带着侯爵的印信,去封拜范阳县令为侯。范阳县令就会将整座县城献给您,年轻人也不敢杀他们的县令了。让范阳县令乘坐装饰豪华的车子,到燕国赵国的边境去(?)。燕赵两地的人看到他这样气派,都会说'这就是范阳县令,他率先投降',就很高兴(?),燕赵的城池就可以不用交战而拿下了。这就是我所说的传下一道公文就平定千里了。”武信君听从他的计策,就让蒯通赐范阳县令侯印。赵地的人听说了,不经过交战就投降的有三十多座城邑。


武信君等人行至邯郸(山东),张耳陈馀听说周章的军队打入函谷关,攻打到戏水(陕西省临潼县)的时候败退回来;又听说替陈王攻城略地的各路将领,多数都遭到谗言毁谤而获罪被杀;怨恨陈王没有采纳他们的计谋,不让他们当将军而只让他们当校尉,就劝说武臣:“陈王从蕲县起兵,在陈郡称王,并不是非得六国诸侯的后嗣才可称王。将军您现在以三千人让赵地数十座城池投降,独自带兵镇守黄河以北。假如不称王,就没有办法镇守住这个地方。而且陈王听信谗言,如果小人回去禀报的话,恐怕难逃祸事。(陈王言)不如立陈王的兄弟为王,否则就拥立赵王的后代为王(?)。将军不要失去这样的大好时机,时间刻不容缓。”武臣于是听从他的话,就自立为赵王。让陈馀当大将军,张耳当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武臣派人前去通报陈王,陈王听了大怒,想把武臣等的家人都诛杀,同时出兵攻打赵国。陈王的相国房君劝谏说:“秦朝没有灭亡却诛杀武臣等的家人,这是又生出一个和秦朝差不多的敌对势力。不如顺势祝贺他,让他赶紧带兵向西攻打秦朝。”陈王认同,听从他的计策,将武臣等家人强制搬迁,加以软禁在宫中。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加封是假,拘系之以为人质是真)。


陈王让使者来祝贺赵国,同时催促他赶紧带兵攻入函谷关。张耳陈馀劝武臣说:“大王现在在赵地自立为王,这并不是楚国的意愿,只是使用权宜之计向大王祝贺。楚国灭了秦朝以后,一定会对赵国出兵。希望大王不要向西发兵,而是想北进攻,占领燕、代两地,向南进军,收缴河内(秦郡名,在今河南)等地,以此来扩充赵国的土地。赵国如果南面占据黄河的天险,北地有燕和代,即使楚国战胜秦朝,也一定不敢为难赵国。”赵国同意他的看法,就不向西进军,却派韩广攻占了燕地,李良攻占常山(河北石家庄),张yan攻占上党(山西省)。


韩广来到燕地后,燕地的百姓就拥立韩广为燕王。赵王就和张耳陈馀向北进军,攻击燕国的边境。赵王化装外出,被燕军俘虏。燕国的将军将赵王囚禁起来,想分得赵国一半的土地,才把赵王归还。赵国使者前去交涉,燕国就将他们全部杀死,仍然要求割地。张耳陈馀很忧虑这件事。有一个干杂活的炊事兵对他同宿舍的人辞别说:“我去替赵国游说燕国,与赵王一同乘车归来。”同宿舍的伙伴都笑他说:“一共去了十多位使者,去了就被杀,你有什么本事能救得赵王?”他就跑到燕国的军营,燕国的将军接见了他,他问燕国将军:“您知道我来做什么吗?”燕国将军说:“你想救出赵王罢了。”说:“您知道张耳陈馀是什么样的人吗?”燕国将军说:“是贤能的人。”又说:“您知道他们内心是怎样的想法吗?”说:“想要救他们的赵王。”赵国的炊事兵就笑着说:“您不知道这两个人内心的想法呀。那武臣张耳陈馀扬鞭策马东征西战,接连攻下赵地的几十座城池,这让他们也都想要称王,怎肯一辈子只做个臣子呢?那臣子和君王的地位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只是考虑到天下大势刚刚安定,没敢三分天下,各自为王,暂且按照年龄长幼,先立武臣为王,用这种方法来安抚赵地的民心。现在赵地的百姓已经归服了,这两个人也想要瓜分赵地,各自称王,只是时机还不允许罢了。而您现在还囚禁着赵王。这两个人名义上想要救出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国杀掉他,这样一来,两个人就可以瓜分赵地,各自为王。一个赵国尚且藐视燕国,何况用两位贤王相互配合,以杀死赵王的罪行声讨燕国,灭亡燕国就很容易了。”燕国的将军认为他的话是对的,于是释放了赵王,那个杂务兵为赵王驾车返回。


李良平定常山以后,回来向赵王禀报,赵王又命令李良夺取太原。李良到了石邑(在今河北石家庄),秦朝军队封锁了井陉关(在今河北石家庄,是河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没办法前进。秦军将领谎称秦二世派人送给李良一封信,书信没有封口,信里说道:“李良曾经侍奉过我,并且得到了显贵和宠信。如果李良能叛变赵国重新归顺秦国,就赦免李良的罪过,让李良享有尊贵的地位。”李良收到这封书信,心里怀疑,没有相信。于是回到邯郸,请求增派军队。还没到邯郸,途中遇到赵王的姐姐外出饮宴,共有一百多人马跟从。李良远远望见了,以为是赵王,就在路边跪拜求见。赵王的姐姐喝醉了,不知道李良是将军,只是让骑兵侍从对李良打了个招呼。李良素来尊贵,起身站立后,在下属面前感到很羞愧。有一个随从官员说:“天下人都背叛秦朝,有能力的人率先自立为王。而且那赵王的地位素来在将军之下,如今她一个娘们(蔑称)竟然不为将军下车。请允许我前去追杀她。”李良已经收到秦国的书信,本来就想反赵,只是犹豫不决,所以发怒,派人追赶上去,将赵王的姐姐在路上杀死,然后率领军队袭击邯郸。邯郸人不知情,李良最终(?)杀死了武臣(赵王)、邵骚。赵国有很多张耳陈馀的眼线,张耳陈馀因此得以逃脱。他们将赵国的军队召集起来,得到几万人。门客中有人劝谏张耳说:“您二位客居异地,都是异乡人,却想让赵国人归附,这很难;唯独拥立赵国的后裔,以仁义之道辅佐他,可以成功。”于是张耳陈馀找到赵歇,立他为赵王(秦二世二年一月),让他住在信都(秦县名,后来项羽将其改名为襄国,在今河北省邢台市)。李良带领军队攻打陈馀,陈馀大败李良,李良逃走投奔秦朝,投奔秦将章邯(陈涉部将周章率军攻入关内,秦调动骊山秦始皇陵墓工地的罪犯从军,以章邯为将。章邯先是破杀周章,接着又破杀陈涉,后来又破杀项梁(项伯的哥哥,项羽的叔父),事见《项羽本纪》)。


章邯带领军队来到邯郸,将邯郸的百姓全部迁徙到河内(黄河以北的地区),夷平了邯郸这座城市(城是内城的墙,郭是外城的墙)。张耳和赵王歇逃亡到了钜鹿城(秦郡名,河北省平乡县),秦将王离带兵将钜鹿城围住(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王翦的儿子,此时为秦朝讨伐东方起义军的主要将领,爵位在章邯之上)。陈馀转而北上,收编了常山的兵力,得到几万士兵,驻军在钜鹿的北边。章邯驻军在钜鹿南面的棘原,在那里修了一条甬道(两侧筑防御工事的通道,以便安全地从中向前方运送兵员粮草),通连到黄河边,为王离的军队供应粮草。王离的军队兵多粮足,对钜鹿城展开猛烈的进攻。钜鹿城中兵少粮尽,张耳前后几次派人去召陈馀带领军队前来救援,陈馀估计自己势单力薄,打不过秦军,不敢前去救援。几个月过去了,张耳十分生气,怨恨陈馀,派张yan陈泽去责怪陈馀说:“想当初,我和您是生死之交,现在赵王和我危在旦夕,而您拥有几万兵力,不肯出兵相救,怎么能说是生死之交呢?假如您真是守信义,为什么不与秦军决一死战,何况还有十分之一二胜利的希望。”陈馀说:“我考虑到,如果向前进攻,终归不能解救赵国,只是白白地让军队丧失殆尽。而且我之所以不同归于尽的原因,是想为赵王张君向秦朝讨还血债。现在一定要让我与他们同归于尽,就像将肉送去给饿虎一样,有什么好处呢?”张yan陈泽说:“事情已经到了生死关头,重要的是以与敌人拼命表明信义,哪里还顾得上考虑以后的事情呢!”陈馀说:“我明明知道这样死去毫无益处(?),一定照着您说的去做(?)。”于是派遣五千人,由张yan陈泽带领,去试攻秦军,到了之后就全军覆没了(由此可见不救是对的,但是送张yan陈泽去死,也不近人情)。


这时,燕、齐、楚三个诸侯国听说赵国危急,纷纷派兵前来援救。张敖(张耳之子)也向北在代地收编士兵,得到一万多人,率军赶来,各路人马都驻扎在陈馀的附近,不敢进击秦军。项羽的军队屡次切断章邯运送粮草的甬道,王离的军队缺乏粮食,项羽带领所有士兵渡过黄河,最终打败章邯。章邯带领军队撤退,各路诸侯的军队才敢攻击包围钜鹿的秦朝军队,最后活捉了王离。秦将涉间自杀而死。最终钜鹿得以保全,是楚军(项羽)的力量。


于是赵王歇、张耳才得以走出钜鹿城,拜谢诸侯。张耳和陈馀见面以后,责怪陈馀不肯救赵,又询问张yan陈泽的下落。陈馀大怒说:“张yan陈泽责怪我没有和秦军同归于尽,我派五千兵马去试探秦军虚实,全军覆没,没有一个逃脱。”张耳不相信,以为是陈馀杀了他们,一再追问陈馀。陈馀生气地说道:“没想到您对我的怨恨这么深!你以为我就这么看重将军这个职位吗?”便解下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把它推给张耳。张耳也很惊讶,不肯接受。陈馀起身去厕所。宾客中有人劝说张耳道:“我听说'不接受上天的恩赐,反而会有灾难临头'。现在陈将军把印信交给您,您不接受,违背天意不吉祥,赶紧接受它吧。”张耳才佩戴上陈馀的印信,接受了陈馀的部下。而陈馀从厕所回来后,也怨恨张耳不推辞,于是就小步快走离开了。张耳收编了陈馀的军队,陈馀只带领几百个交情好的部下,一起到黄河沿岸的湖泽中,以捕鱼打猎为生。从此陈馀张耳之间就有了隔阂。


赵王歇仍然居住在信都。张耳跟着项羽及其他诸侯一起进入函谷关。汉元年(前206年)二月,项羽封立诸侯王。张耳向来好交游,人缘好,项羽平时也常听人说张耳贤良,就从赵地中分出一部分土地给张耳,封他为常山王,建都信都。将信都改名为襄国(逐其故主)。


陈馀的很多宾客都劝说项羽道:“张耳陈馀同样对赵国都有功。”项羽因为陈馀没有跟随自己进入函谷关,听说陈馀人在南皮,就将南皮附近三个县封赏给他,而将赵王歇迁都代县(河北省蔚县,由平原沃野迁往僻远穷困之地)。


张耳来到封国就位,陈馀愈发愤怒,说:“张耳和我的功劳是一样的,现在张耳被封为王,而我只是被封为侯,项羽这样做不公平。”到了齐王田荣背叛楚国的时候,陈馀就派遣夏说去游说田荣说:“让项羽来主宰天下实在是不公平,他将自己的将领都分封在好的地方,将原来的王改封在不好的地方,现在赵王竟然改封到代县去了。希望大王能够借给我军队,将南皮作为您的屏障。”田荣想在赵国树立自己的同党来背叛楚国,就派兵跟随陈馀。陈馀于是调集三县的全部兵马,攻击常山的张耳,张耳兵败逃跑,想到诸侯王中没有谁是值得归服的,说:“汉王与我是旧相识,而项羽的势力十分强大,他封我为王,我想要前往楚国(?)。”当时的占星术士甘公说:“汉王进入函谷关的时候,天上的金木水火土的五星聚集在东井天区。东井天区是秦国的分野。先到秦地的一定会成就霸业。楚国虽然势力强大,但最终江山一定会归属汉王。”所以张耳投奔汉王。这时汉王也在带领军队平定三秦,在废丘上围攻章邯(章邯在钜鹿被项羽打败投降项羽后,随项羽入关,被项羽封为雍王,国都废丘(在陕西)。刘邦于元年八月由南郑杀回关中后,不久将章邯围困于废丘。章邯坚守围城长达十个月,直到汉二年六月才城破被杀)。张耳前去拜见汉王,汉王给他的待遇十分优厚。


陈馀打败张耳后,将赵地全部收复,把赵王歇从代县迎接回来,仍然让他做赵国的国君。赵王感激陈馀的恩德,封陈馀为代王。陈馀认为赵王势单力薄,赵国刚刚平定,所以没有去往封国,留在赵国辅佐赵王,而派夏说以相国的身份在代国镇守。 


汉二年,汉王向东进军攻打楚国,派遣使者通告赵国,希望赵国能一起发兵攻打楚国。陈馀说:“汉王如果能杀死张耳,我们就听从汉王差遣。”于是汉王找到一个与张耳相貌很相似的人,杀死了他,将他的头颅交给陈馀,陈馀于是派兵帮助汉王。 汉军在彭城以西吃了败仗,陈馀也感觉到张耳没有死,就背叛了汉王。


汉三年,韩信平定魏地后,汉王派遣张耳和韩信攻击并占领赵国井陉,在泜水zhi(在河北)边上把陈馀斩杀,并一路追到了襄国杀死了赵王歇。汉王立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张耳薨逝,谥号为景王。张耳的儿子张敖继承父位,当上了赵王。汉高祖的长女鲁元公主就是张敖的王后。


汉七年(前200年),高祖从平城(汉县名,今山西大同市)回当时的首都的时候经过赵国(汉七年,韩王信联合匈奴人在今山西北部一带反汉,刘邦前往征讨,被匈奴人包围在平城七日,后听陈平之议,与匈奴人签订和约而还),赵王每天早晚脱下外衣,戴上皮套袖,亲自为汉高祖端饭上菜,以表现孝敬之情,很有为人女婿的礼貌。刘邦却长伸双腿而坐,其状如畚箕benji,责骂赵王,十分傲慢无礼。赵国的丞相贯高、赵午等人都已经六十多岁了,以前是张耳的门客。历来重气节、讲义气,就怒气冲冲地说:“我们赵王真是一个懦弱的君王!”劝说赵王道:“天下豪杰竞相崛起,有才能者率先自立为王。现在您侍奉皇帝十分恭敬,而皇帝傲慢无礼,请允许我们替您杀死他吧!”(高祖非其生前称呼)。张敖将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说:“你们怎么能说出这种错误的话呀。我先父亡国之后,全靠皇帝的帮助才得以复国,将恩德延续给后世子孙,一点一滴的好处都是皇帝给的。希望你们不要再说那样的话了。”贯高赵午等十多个人一起商议说:“是我们的错。我们赵王是一个忠厚之人,不背叛恩德(不忘恩负义)。况且我们这些人的原则是不让赵王受到侮辱,现在怨恨皇帝侮辱我们的大王,所以想杀死他,怎么能玷污了大王的清白呢?假如事情成功了,功德就归于赵王;事情失败了,我们独自承担罪责。”


汉八年,韩王信的同党在东垣(汉县名,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发动叛乱,刘邦率军往讨,形势稳定后,回师时又路经赵国。贯高等人于是就将武士藏在柏人县旅馆的夹壁中,想要中途拦截伏击刘邦。刘邦经过柏人想要留宿,突然心跳加速,于是问道:“县名叫什么?”回答说:“柏人。”“柏人,就是受迫于人!”于是没有在此地留宿就离开了。


汉九年,贯高的仇人知道他的阴谋,就向朝廷告发他叛乱谋反的事情。于是皇帝就将赵王贯高等人一起逮捕。十多人争相想要刎颈自杀,只有贯高怒骂道:“谁叫你们这么做的?现在赵王确实没有参与策划,而他们将赵王也一起逮捕;你们如果都死掉了,谁来证明赵王的清白,证明他没有谋反呢?”于是贯高被关在密闭的囚车里,与赵王一同押往长安。朝廷审判张敖的罪行,皇帝下诏说有胆敢跟随赵王的都全部族灭。贯高与他的门客孟舒等十多人,都把自己的头发剃光,用铁圈锁住自己的脖子,假装成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一同来京(贯高为犯)。贯高来到京城以后,在回答法官审问的时候,说:“这件事情只是我们这些人干的,赵王确实不知情。”法官依法判处他几千大板,又用锥子扎,贯高全身是伤,再也没有地方可以刺了,却始终不再多说一句话。吕后多次劝说高祖,张敖因为鲁元公主的缘故,应该不会密谋这种事。高祖大怒道:“假如张敖占据天下而称帝,难道还会缺少像你女儿一样的女子吗?”不听吕后的劝说。廷尉(九卿之一,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将贯高案件的供辞上报给皇帝。皇帝说:“贯高真是一个壮士。谁和他是朋友,以个人的身份找他谈谈。”有个姓泄的中大夫(皇帝的侍从官,上属郎中令,掌纳谏)说:“贯高是我们县里的人,和我是同乡,我素来了解他。他向来是赵国重名节、讲义气,不改初衷说话一定要兑现的人。”高祖便命令泄公拿着符节前来询问。在担架前,贯高抬起头来看着他,问道:“是泄公吗?”泄公慰问他,像老朋友一样同他说话,问他张敖是否真的参与谋反。贯高说:“人谁没有珍爱自己父母妻子儿女的感情?现在我一家三族即将被判处死刑,难道我会牺牲自己父母妻子儿女来换取赵王的性命吗?实在是因为赵王确实没有参与反叛之事,这件事情只是我们这些人做的。”将他们想要行刺高祖的本意以及赵王毫不知情的情况仔细说给泄公听。于是泄公上朝后,将这件事的实情详细禀报,皇上于是赦免了赵王。


皇上欣赏贯高能够信守承诺,就派泄公将赦免赵王的事情告诉他,泄公说:“赵王张敖已经被释放了。”贯高大喜:“我们赵王真的被无罪释放了吗?”泄公说:“是的。”泄公说:“皇上赞赏您,所以赦免了您。”贯高说:“我之所以能够体无完肤而免于一死,只是为了表明赵王的清白。现在大王已经被释放了,我的责任尽到了,死而无憾。况且身为臣子有谋杀君王的罪名,还有什么面目侍奉在君主左右呢?即使皇上不杀我,我难道心里不愧疚吗?”于是仰头割断脖颈geng而死。在那时候,贯高名扬天下。


张敖已经被释放了,因为上配(娶的虔敬之称)鲁元公主的缘故(虽然不再治罪,但因其部下出现这种严重的事情,故仍褫夺其王位,降为列侯),封为宣平侯。皇上赏识赵王的各个宾客,所有假扮成家奴,跟随张敖进入函谷关的,都成为了诸侯国的相国或郡守。一直到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时代,赵王张敖宾客的子孙都担任二千石的官职(郡守与诸侯相一级的高级官员)。


高后六年,张敖薨逝,他的儿子张偃继位,被封为鲁元王。因为他的母亲是吕后的女儿,吕后封他为鲁元王。元王势单力孤,兄弟少,吕后于是加封张敖姬妾所生的其他两个儿子:张寿为乐昌侯,张侈为信都侯。高后崩逝以后,吕后族人企图谋反作乱,大臣们将他们全部诛杀,并且废黜了鲁元王以及乐昌侯、信都侯。孝文帝登基后,又封以前的鲁元王张偃为南宫侯,以继承张氏的爵位。


太史公说:张耳陈馀是世人所称颂的贤者;他们的宾客仆人,全部都是天下有才能的人,无论身在哪个国家,都能获取卿相的官位。然而张耳陈馀早年处于困穷境地的时候,相互信任、重视义气而对个人的生死哪里会有犹豫顾虑?等到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地盘,为了权力而你争我夺的时候,终因互相攻击而灭亡。为什么从前能够相互敬慕,相互为用,后来彼此对立那么严重呢?难道不是因为权势利益引起的矛盾吗?名誉虽然很高,宾客虽然很多,所走的道路大概与吴太伯(周文王的大伯父,曾自动离开周国,将国君继承权让与其三弟,即周文王的父亲季历,被后代称赞为礼让的典型)、延陵季子(春秋末年的吴国公子季札,吴王寿梦之子,诸樊、馀祭、夷眜之弟,其父、其兄曾多次欲立季札为吴王,季札皆拒绝不受)不同吧(所作所为和他们大相径庭)。(见《吴太伯世家》)


张耳陈馀是谁呢?秦朝末年,陈涉起义后的三年诸侯反秦期间,反秦势力主要有三个地区。其一是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的四省交界一带,代表人物是项梁、项羽、刘邦。其二是山东地区,代表人物是田儋、田荣、田横等(《田儋列传第三十四》)。其三是河北南部地区,代表人物就是张耳陈馀。

张耳陈馀的军事力量虽然不是很大,但消灭秦军主力、造成秦王朝瓦解以至灭亡的关键一战却是发生在张耳陈馀的地区,这就是项羽为解救赵国而进行的钜鹿之战。(《项羽本纪》)

在长达三年多的楚汉战争中,赵国地处刘、项主战场的北侧。在楚汉战争的开始阶段,赵国与齐国牵制项羽,为刘邦充当别动队,帮了大忙;接着刘邦为对项羽构成战略包围,派韩信率军清扫北方,韩信一路上灭魏、灭代、降燕、灭齐,从而为项羽敲响了丧钟。在这中间,韩信所打的最神奇,也是司马迁描写韩信最精彩的一仗,就是打赵国的陈馀(《淮阴侯列传》)。

司马迁说他之所以要写《张耳陈馀列传》,是因为赵国在漫长的五六年间曾经“填赵、塞常山”,曾经“弱楚权”,就是指张耳陈馀的历史作用。


交友不终、反目成仇。


蒯通、厮养卒、贯高。









【史记列传】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