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导师介绍 | 中传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2021-01-10 17:47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注:本文整理于学院官网,仅供参考,最终导师名单以官方通知为准。


导师介绍

范周

人物简介:

范周,文化规划专家,重点研究文化政策、区域经济、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中国文化产业年鉴》(中、英文)主编。联合国创意经济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推荐关注公众号:言之有范)

学术成果:

2009年12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2014年4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代拟及立法问题研究;

2015年3月,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承担《“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编制与研究;

2016年6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文化领域供给侧问题研究》;

2016年9月,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承担《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编制;

2018年5月,受雄安新区管委会委托,承担《雄安新区起步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规划》《河北雄安新区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编制;

2019年12月,承担北京市社科联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辞典》京外七省分卷编纂工作。

著作:

《中国文化产业40年回顾与展望(1978-2018)》等六卷本丛书,商务印书馆

《文化产业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文化产业新思考》光明日报出版社

《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1-5卷)知识产权出版社

《言之有范》(1-8卷)知识产权出版社

发表论文:

《数字经济变革中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 新华文摘 2020年07期

《文化产业拥抱数字化转型》《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4-01;

《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的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01期,2020年3月;

《数字经济变革中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01期,2020年1月;

《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经济日报》2019-08-29;

《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11期,2019年5月;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成就》《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4期,2018年7月(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数字经济开启文化旅游新预期》《经济日报》2018-04-23;

《回首与展望:新时代下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出版广角》2018年04期,2018年3月;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前线》2017-11-05;

《雄安新区研究的新理论增长点——基于文化、产业、民生的现实维度》《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2017年9月;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2016年11月;

《正确理解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岳论坛》2016年第10期,2016年10月


卜希霆

卜希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兼任中华文化促进会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青年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副秘书长、全国青少年足球文化与发展中心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党总支书记、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党委副书记、中国传媒大学社会服务与发展办公室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会秘书长、传媒博物馆项目副组长、中国传媒大学团委书记、文化产业学术网主编、《中国文化产业》杂志执行总编。

研究方向:公共文化、创意营造、品牌农业、文化创意产业。

曾策划创办刊物《电视人》、《文化创意产业参考》杂志(更名为《中国文化产业》杂志)、文化创意产业网(更名为“文化产业学术网”)、传媒合作网、《传媒人》杂志等。

著有《创意营造学》(合著)、《网罗城镇—未来城市的想象力》(合著);担任《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副主编、担任《创意起底——文化创意产业先锋思维解码》、《我的传媒梦》(三十位传媒精英的青春对话)、《对话创意领袖》等书籍主编,并参与编写《电视节目策划学》、《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等书籍。

担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奥运背景下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担任《国家标准<品牌价值评价 农产品>》编制课题负责人;担任国家艺术基金“动漫企业管理人才培训”课题负责人;担任“推动网络文艺发展移动端实施工程”课题负责人;担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改立项项目《基于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信息平台的第二校园建设》课题负责人、担任《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研究》课题负责人、担任《中国边境地区媒介生态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担任《普洱市品牌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课题负责人、担任《滨海新区“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课题负责人、担任文化部《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课题负责人、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冀东三枝花”)》课题负责人。


刘京晶

刘京晶,副院长,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文化政策、公共文化管理。

讲授课程:《公共文化管理》《城市文化研究》。

主持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行动计划》编制、《河北雄安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规划》等数十项文化类国家和地区性规划、政策起草、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具有较为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出版《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变革》等专著,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日报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近年论文:

《“危中觅机”: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博物馆数字文化服务应对和优化》《人文天下》2020年07期,2020年4月;

《广电媒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年06期,2017年6月

《台湾地区公共文化本土化发展的经验探析》《人文天下》2017年09期,2017年5月。


杨剑飞

杨剑飞,传媒经济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兼任两岸文创高校研究联盟副秘书长、河北保定学院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园区及公共文化服务。

主持或参与了30多项区域文化发展规划及课题研究工作,其中,受相关单位委托,为联合国南南合作局以及肯尼亚政府分别编制了文创园区发展规划。近年来撰写的文化舆情报告多次被国办、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采用或得到主要领导批示。
出版了《文化产业园区生命周期研究》《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案例选析》《新学习革命:互联网+教育》等著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化产业中英文论文五十多篇。

近年论文:

《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6-04;

《文旅产业孕育新的变量》《社会科学报》2020-03-05;

《技术引领下“互联网+教育”的再思考》《出版广角》2019年01期,2019年2月;

《制造业发展要融入“文化创意”》《中国国情国力》2017年12期,2017年12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实体书店的文化困境与创新路径》《人文天下》2017年21期,2017年11月。


熊海峰

男,苗族,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南滨路管委会副主任(挂职)。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区域文化产业方向)、文学硕士,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学士。先后在知名咨询策划公司担任项目经理、总监,文旅智库首席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策划理论、大运河文化、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园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主要著作:

《策划理论与实务:从原理、方法到能力》(专著,52万字),知识产权出版社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社会化运营研究》(专著,20万字),知识产权出版社

《互联网时代旅游的新玩法》(合著),知识产权出版社

主要论文:

《多维度深化大运河文化内涵认知》,2020年《经济日报(理论版)》

《期待更多“豫园”被创意唤醒》,202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

《疫情之下文旅产业政策供给研究》,2020年《人文天下》

《为文化产业培育新生力量》,202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

《开放文化 融合互促 品质服务——重庆南滨路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理念与实践》,2020年《中国文化报》

《基于共生理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例》,2020年《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在线型文化产业逆势上扬》,202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的“E-GSC-S”策略研究》,2019年《学习与探索》

《“让遗址活在当下”:重庆南滨路开埠老街的更新实践》,2019年《中国文化报》

《雄安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9》

《群众文艺的创新发展路径》,2019年《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蓝皮书2019)》

《大运河:流动的文化带》,2019年《前线》

《大运河的当代价值》,2019年《经济日报》

《促进全民阅读新探索——公共图书的社会化运营策略研究》,2019年《出版广角》

《技术引领下“互联网+教育”的再思考》(第二作者),2019年《出版广角》

《乡村振兴目标下文旅融合的路径选择》,2018年《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

《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解析与建设对策研究》,2017年《人文天下》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对策探析》,2017年《中国国情国力》

《新思维、新战略:出版企业推进知识服务的对策探析》,2017年《出版广角》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第二作者),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报》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文化智库发展》(第二作者),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化产业政策供给分析》(第二作者),2017年《中国国情国力》

《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重点(墙内看花)》 ,2017年《人民日报(海外版)》

《数字创意版权保护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2017年《出版广角》

《“明日集聚区”:互联网时代下文创集聚区发展新思考》,2016年《出版广角》

主要参与的科研课题:

2020年 北京社科联 《大运河文化辞典(江苏卷)》

2020年 国家发改委 《创新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的实施路径与典型案例研究》

2019年 国家发改委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创新模式研究》

2019年 文旅部 《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研究》

2017年 文旅部 《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调研报告》

2017年 文旅部 《雄安新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2016年 文旅部 《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研究》

2016年 中宣部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016年 中宣部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可行性报告》

2014年 文化部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制定及相关研究报告》

2014年 文化部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问题研究》

2014年 文化部 《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主持和参与的社会服务项目:

2020年,《中关村顺义园“十四五”发展规划》

2019年,《重庆南岸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课题研究》

2019年,《重庆南滨路文化产业园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助推计划》

2019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年)》

2019年,《海南三亚市文化中心可行性研究》

2018年,《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8年,《杭州市富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018年,《重庆南岸南滨路文化产业园三年行动计划》

2018年,《北京大运河非遗文化以及其他艺术资源统筹利用研究》

2018年,《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主题产业园区战略规划》

2018年,《雄安新区起步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规划》

2018年,《智库类型分析与文化智库模式研究》

2017年,《国家级新区发展研究报告》

2017年,《杭州市富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7年,《巴彦淖尔市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17年,《蟹岛整体升级战略策划与营销》

2017年,《哈尔滨文化产业三年行动计划》

2017年,《文化综合体发展战略策划》

2017年,《北部湾信息港虚拟影视体验馆策划与营销》

2017年,《大芬村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2017年,《天水-麦积世界游客服务中心策划方案》

2016年,《北京市后沙峪镇十三五年发展规划》

2016年,《北京市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十三五规划》


田卉

田卉,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文化消费、区域文化产业。

主讲《文化市场调查与预测》《文化消费理论与实务》等课程。

出版专著《社交网络时代:基于SNS网络用户行为的社会资本研究》《“互联网+”重构营销生态》、参著《外国精英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等。

主持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十三五’规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政策研究”、南京市“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城市规划”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光明日报》《现代传播》《当代传播》《当代电视》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近年论文:

《<国家宝藏>讲好中国文物故事的创新启示》《当代电视》2019年09期,2019年9月;

《新时代雄安新区建设“文化之城”的思考》《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年03期,2019年5月;

《移动社交媒体讲好中国文物故事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现代传播》2019年05期,2019年5月;

《我国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研究》《市场研究》2016年10期,2016年10月。


杨树雨

杨树雨,教授,硕士生导师,校级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曾任教务处副处长、系总支书记、图书馆馆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现主要兼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咨询组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咨询指导小组副秘书长;中国职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协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科研成果共121项。

代表性课题与专著: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习型企业在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创建的研究》;《学习大国学习文化》。

自2005年以来,主持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社会发展(含文化子课题)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参与文化部委托落实国10号文相关问题研究,天津市文广局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北京市亦庄开发区、房山区,宁夏石嘴山市、吴忠市,内蒙巴彦淖尔市,大连市和沙河口区等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王文勋

王文勋,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2017.9——2018.9)。

研究领域: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区域文化规划、公共文化管理、文化传播等方面。

讲授课程:文化传播学、日本文化产业研究、国际文化产业研究等。

有专著、合著、合译等出版,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北京工业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白皮书(2017)》等多项课题,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近年论文:

《基于受众心理视角的日本电视内容海外传播研究》《现代传播》2019年11期,2019年11月;

《北京地区剧院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传播力研究》2019年06期,2019年2月;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教学实践探索——平板电脑在日本文学翻译课中的运用》《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年06期,2018年12月;

《小众文化在城市形象构建中的功能——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马文化为例》《青年记者》2019年29期,2016年10月。


吴学夫

吴学夫,教授,硕士生导师。1971年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94年起至今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设计评论人、策展人、设计产业研究者,中国传媒大学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任、艺术跨界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多家艺术设计机构专家顾问。

主要科研情况:主持创意设计的教学模式研究、策划“纸上的舞台”、“中国东西”、“基本元素”等文化项目、主持中国原创设计推广研究项目、“北京设计竞争力”研究项目、“公共设计研究”等多项校级、省部级及横向课题。

教学情况:曾获中国传媒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校级精品课、北京市精品课。


靳斌

靳斌,影视美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文化月刊》副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影视传播。

出版有《重构与融合:电影产业新格局》《电视新闻专业英语》等5部著作。
在核心期刊等报刊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阐释学视阈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等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参与“国家艺术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长期从事影视行业实践创作,主创的电影、广播剧、电视新闻等作品曾获“中国广播影视创作大奖”等奖项。

近年论文:

《李子柒“古风美食”短视频IP开发与传播策略分析》《报林》2020年Z1期,2020年4月;

《机遇与挑战:中国电影产业新观察》《中国文化报》2018-02-03;

《“主题先行”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年05期,2017年5月;

《<加油!向未来>:科学传播的娱乐表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10期,2016年10月。


杨红

杨红,艺术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学理论非遗方向博士、设计学博士后。

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示及数字化保护。

主讲课程:校级公选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本科专业核心课《文化资源学》、研究生专业课《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

出版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出版编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文化经济研究非遗专辑——中国非遗保护的2.0时代》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丝绸之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流变分析”、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非遗数据库构建分类及信息资源元数据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课题“非遗传播专项研究及相关研讨活动承办”等国家、部委课题。还受相关部门委托,主持制定《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7年度文博新媒体发展报告》等。

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江西省博物馆新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湖南省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省级、地市级非遗专题博物馆的总体策划、展厅大纲编制等。

在核心期刊及国家行业报刊中发表非遗展览展示、非遗新媒体传播、非遗数字化保护等方面论文四十余篇。

近年论文:

《绍兴非遗客厅:非遗消费与旅游融合的新据点》《中国文化报》2020-10-23;

《“非遗传播”在“非遗扶贫”中的作用分析》《公共艺术》2020年05期,2020年10月;

《丝绸之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流变——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研究个案》《文化艺术研究》2020年01期,2020年3月;

《博物馆民俗文化展厅参观者行为观察与分析——以首都博物馆北京民俗展为调查对象》《中国博物馆》2020年01期,2020年2月;

《文旅融合中的非遗传承人》《中国民族报》2020-02-14;

《讨论式教学法在文化产业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艺术教育》2020年02期,2020年2月;

《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五大类型》《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年01期,2020年1月;

《目的·方式·方向——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文化遗产》2019年06期,2019年11月;

《全民参与非遗记录工程的加拿大经验》《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2019年3月;

《精准定位 提升效能——省级非遗专题微信公众号调查报告》《艺术百家》2018年06期,2018年11月;

《让非遗流行起来》《中国文化报》2018-10-22;

《“我们的节日”的观赏性和文化性》《中国文化报》2018-4-11;

《雄安新区建设须兼顾民俗文化传承》《中国文化报》2018-0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体展示空间中的数字化应用》《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年05期,2016年9月。


(本文整理于中传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官网、知网等)

导师介绍 | 中传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