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指答案】2021河南县级卷

2021-06-04 15:06 作者:中指的申论教室  | 我要投稿

 

第一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1”,分析理解三位年轻人“返乡”的不同之处。(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深入,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指点】没有严格的分类标准和依据,只能凭借对材料的理解去构建结构,收集关键词。最关键的问题是答题框架的选择:要么是把每个人的情况独立且完整地说出来;要么是提出特定方面,对三人在这方面的情况进行类比。这两种情况在考试中都出现过,对这题而言,三人可拿来类比的横切面很多,且每个横切面都有较为强烈冲击的对比,因此建议选择多个特定方面进行比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拿这题与陕西卷第一题(请概括小王、小孙、小李三人各自的“返乡”打算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对比,能够更加理解题意及分类方法)


【中指答案】

     1、自身条件不同:小孙小王只有初中、高中文化,难在城市找到满意工作,多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岗位;小李是知名大学研究生,可以从事高端知识型岗位。2、现实处境不同:小孙小王做外卖骑手,竞争激烈,待遇不高,没有基本社会保障;小李在生产自动取款机的公司任职,收入不错,但行业前景不佳。3、返乡择业不同:小孙想要回乡开汽车美容店;小王没有明确的打算;小李想要回乡创业。4、价值追求不同:小孙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返乡;小王为生存无奈回乡;小李为了赶上时代、抓住机遇、实现价值。




第二题

根据“给定资料4”,形式主义的本质是官僚主义,请针对材料中形式主义问题提出具体对策。(20分)

要求:紧扣资料,条理清晰,300字左右。


【指点】

     这题材料给出的信息量还是挺多的,仙路的问题和其他两个企业的举措关联度高,易总结。但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这就需要大家有产业发展相关的敏感度(目前的时事政治和近几年做题的底子,基础好的同学甚至只看材料3都能把这题给答的差不多)对答案词语专业度、凝练度、完整度的把握。

     这题还要注意有两次转化,一是需要把材料2、4两个具体企业的做法上升到共性的企业发展经验,二是需要再把共性经验精准针对地下降到仙路公司的具体情况中。这比一般的经验借鉴题目要多出第二次转化,很多同学会缺少第二次转化,因而让对策缺少针对性。


【中指答案】

     1、把握消费习惯:进行全面科学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让产品类型、口感、包装等精准满足更加细分的消费人群和地域。2、注重产品研发:加大研发投入,升级更新生产技术,以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3、拓宽销售渠道:利用各大网购平台及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手段,提升产品活力和销售量。4、延伸产业链条:创建或整合上游原料、下游食品、配套包装瓶等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品牌效应。5、革新管理理念:吸纳现代管理人才,以开放包容的视野,科学创新的举措提升管理水平。




第三题

根据“给定资料5”,请谈谈Q市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举措,及其主要成效。(25分)

要求:(1)紧扣资料,分析透彻;(2)条理清晰,逻辑性强;(3)400字左右。


【指点】

     题目问法告诉了我们答题的基本思路,通过改革举措促进企业发展,即要先写举措的具体做法然后点出其给企业发展带来的益处。举措:材料5明显能划分两个完整举措,材料6如何划分举措有点难。材料6从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来看,是总分总结构,全篇都在写如何营造对企业、人才的营商环境,建议将材料6整体归纳为一个点,这样就能跟材料5的项目建设、企业孵化形成三个独立且强大的方面,可以分别形象的理解为政府作为“甲方”、“媒人”、“保姆”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帮助。如果细分为审批、公寓、交流会会显得格外琐碎,与材料5的不相匹配。


【中指答案】

      1、创新项目遴选方式:Q市用揭榜制方式,对外张榜所需科技项目以及相关信息,通过专家对参考企业评选,为项目匹配到最优企业。保证企业与政府的资源要素有效对接,消除信息不对称,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完成成果转化。2、搭建产业和科研之间桥梁:Q市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机构运行、人才引进、资金使用、提炼企业需求等方面深化改革,培育各类专业研究所,合作建立创新中心,孵化科技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畅通科研与市场的连接。3、打造良好营商环境:G市围绕金融、人才、技术、管理等需求,为企业入驻提供全过程、全流程、全周期“保姆式”跟进服务。在项目行政审批上,实行“一窗受理、全程代办”;在人才生活,上提供便捷舒适、配套完善的人才公寓;在科研发展上,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各科研主体协同合作创造平台。


第四题

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7”中划线句子“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的理解,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指点】

      这题真正的难度,我认为是“失于傲”不好写。但很多同学还没真正思考这一点,就倒在了其他难度点上:1、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虑、务、傲分别代表啥,这句话怎么解释?2、这题高度写到什么层次?是写到党和国家,还是可以写到个人与企业等。是讲主题定位到全局工作,还是在材料里按“重点”找创新、转型发展等领域作为主题也可以。

      其实这类划线句子理解的大作文,最佳立意的方法已经在上篇陕西卷讲解中说过(具体见链接【中指答案】2021陕西A卷申论)。这篇材料7,划线句子后面的话已经明确点出,“失于傲”是提醒我们要戒骄戒躁。“成于务”是让我们用正确的方法一往无前、永不止步,才能成功。而“生于虑”是什么意思:“生”指的是生存、发展、生命力等,这个很好理解,只有通过“虑”才能达到这个目的,那“虑”可能就是忧虑、远虑、深思熟虑等,那这些解释都可以,还是特指某个方面呢。

      我们再从头看整个材料7,也就是前文如何铺垫、论述而得来这句话。可以看出党的领导人对国家未来的远虑(愿景目标),可以看到领导人对人民重托、国家命运的思虑(赶考),所以虑可以作为一个复合意思去思考,但建议按照材料重点,写到愿景谋划之远虑,以此来提升高度,回应材料。

这篇的高度,建议直接定位到国家民族的全局发展,而不是过于具体写个人、企业这类具象主体,或创新、转型等重点工作。因为材料最后点到“伟大事业”。啥是伟大事业,材料7的大部分情绪堆积到什么高度,想想便会明白。

      “失与傲”写啥,戒骄戒躁是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清醒认识和对自身的不断更新。这主要指的是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优良传统。联考陕西卷中专门有一部分材料讲形式主义的表现和解决措施,就是对应了“戒骄戒躁”的自我革新。但河南卷删去了这部分材料,导致写作时候很多同学难以深入这一层面。就算如此,也要尽量写到面对发展成绩,要有“成绩不过是新的更高的起点”的自我要求,要写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清醒理性。


【中指提纲】


伟大事业的成功密码

(提纲,非完整答案)

      从毛主席站在新旧中国的交汇处提出的“进行赶考”,到习总书记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精辟论述。一代代领导人、建设者带领人民书写民族答卷,创造出伟大胜利。这背后的密码正是“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的文化秉性和红色特质。

      生于虑——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从建国前夕西柏坡的赶考之情,到十八大后总书记对赶考远未结束的判断,都浸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家国人民的敬畏之情。从1953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20年“十三五”规划完成,也都展示了我们在高瞻远瞩、深思熟虑下的发展成就。所谓生于虑,虑是忧虑家国的崇高情怀,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科学谋划,是殚精竭虑的周密部署。我们党正是从虑中诞生成长,又在虑中带领国家和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虑则生,惘则殆。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和复杂外部环境,我们更要坚定不移按照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谋生存、谋发展,永葆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 

       成于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伟大复兴蓝图已经绘就,唯有实干才能实现。一代代建设者秉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无私品格,才能实干出穿越百年的梦想(可举例)。一代代建设者扛起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民族担当,才能实干出属于人民的幸福(可举例)。一代代建设者坚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创新精神,才能创造出紧跟时代、引领时代的成绩(可举例)

       失于傲——谦受益,满招损。毛主席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革命时期骄傲自满,会让党的命运几经夭折;在建设时期骄傲自满,会让发展走入歧途、开倒车;在新时期骄傲自满,会丧失斗志,让敌人有机可乘。戒骄戒躁,一方面就是要更加理性的看待目前的发展成果,有成绩也有问题。另一方面要更加清醒的判断局势,骄傲会让自身退化,骄傲也会让风必摧之。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一座山翻越后还会有一座山,一场赶考后还会有一场赶考,但只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去奋斗,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就会一个接着一个被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每一个追梦人都一往无前、永不止步,戒骄戒躁,伟大梦想定实现。




【中指答案】2021河南县级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