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下九州,唯雍其昌:记“寻找秦人的足迹”主题活动

2022-10-27 00:26 作者:申威隆l关中拍客  | 我要投稿

    刚过完年,汉阳陵博物馆的程主任就联系我,帮助她策划一项“寻找《芈月传》”的活动。后来由于“芈月热”已经过去,又将活动的主题改为“寻找秦人的足迹”,目的地定在凤翔雍城遗址。

    国际古迹遗址日:198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决定,将每年的4月18日定为“国际古迹遗址日”。2016年4月16日正值国际古迹遗址日来临之际,在汉阳陵博物馆的组织下,来自西安各大高校的学生,前往宝鸡的凤翔县,寻访秦人早期的都城—雍城遗址。





    早上8点从西安北郊出发,沿途上我给大家介绍了高速两侧的历史古迹,如沣河渭河、茂陵、后稷像、泰陵、五丈原、秦都平阳等。大约上午11点左右,抵达凤翔县城内的博物馆。






1、参观凤翔县博物馆

    博物馆规模不大,仅有一座介绍凤翔历史的通史陈列《天下九州,唯雍其昌》,但是展出的文物不乏精品。





    展线上有很多雍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如铜质建筑构件、陶质建筑材料水道、板瓦、筒瓦、瓦当和砖块等。







    特别是高王寺出土的窑藏铜器,其中有一镶嵌宴享狩猎纹铜壶,壶身的图案包含88个人和鸟兽鱼龟等143个动物,形像生动,制作精美,对研究先秦冶炼、铸造、镶嵌工艺有重要价值。





    离开展厅,我们又在讲解员地带领下,参观院内的一条碑廊。进入之前,她向我们介绍了一座竖立在外侧的《凤翔府重修文庙学宫记》,其中记述了明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日子时(1556年1月23日零时)关中大地震的情形。




 

2、途经秦穆公墓遗址

    凤翔县博物馆碑廊的尽头,就是秦穆公墓的遗址碑,后方不高的土堆,据说就埋葬着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





    走出博物馆,向西侧绕过一座名为“药王洞”的小庙,巷子的右侧就是秦穆公墓的正门,两侧还立着四块石碑,乃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题的“秦穆公墓”和其他时期名人贤士的题刻。







    经过考古人员的实地调查与勘探,发现所谓“秦穆公坟”,只是秦国都城内靠近北城墙的一座高台建筑。这座夯土高台呈正方体,向上有内收的台阶,与秦国众多的高台建筑结构一致,可能是礼仪性建筑或登高休闲类建筑。


传说中秦穆公墓的封土





 

3、闲游周家大院和东湖公园

    中午我们的队伍稍作休息,参观县城内的其他名胜古迹。作为关中西部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凤翔不仅有300年秦都辉煌的历史,而且在唐宋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丰富的印记。

    沿着秦穆公墓西侧的小巷子向西北,有一处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宅院—周家大院,如今被改造为凤翔民俗博物馆,展示西府地区的民俗风情。





    展厅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凤翔泥塑和木板年画,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凤翔木版年画根植于民间,及少受其它地区年画风格影响,继承的是中国最早的木刻技法。


凤翔泥塑





凤翔木板年画





    午饭之后,我们漫步至不远处的东湖公园。全国叫“东湖公园”的地方很多,但这一座可不是普通的公园。





    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饮凤池”。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改名东湖。





    园中有众多的古迹,我们在纷飞的柳絮中,一一寻访。湖光山色之间,大有杭州西湖的韵味!





北魏城墙遗址




左有财烈士之墓




喜雨亭




凌虚台




 

4、重访秦公一号大墓

    《诗经·黄鸟》中曾描述过秦穆公大墓的恐怖场面:“临其穴,惴惴其栗。”是什么样的大墓,能让人站在它的旁边,感到浑身发抖呢?当来到已经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旁,我们立马就可以明白!








    秦公一号大墓在1976年春天被发现后,经过10年的发掘才最终结束。墓葬虽然发现247个盗洞,但是还出土小件文物3500余件,包括铜、金、铁、陶、玉及大件石磬等。根据石磬上的铭文“天子偃喜,龚桓是嗣”等八个字判断:墓主是秦共公和桓公的继承人—秦景公。


从东墓道俯瞰秦公一号大墓





    2009年和家人前往宝鸡时,曾经来这里参观过,当时还走进大墓的底部,近距离感受此墓的震撼。此次是我时隔7年,再一次来到这里,变化还是很大的!


2009年在秦公一号大墓前留影





在西墓道俯瞰秦公一号大墓,拍摄于2009年




在西墓道俯瞰秦公一号大墓,拍摄于2016年





    大墓四周被铁丝网和栏杆包围,只能在南面一侧向下观看,无法进入底部参观。当年正在施工的南侧墓圹,如今也被水泥钢筋保护起来,防止这一侧坍塌。墓内的三级台阶清晰可见,底部按照原样复原出秦公的椁室和184件殉葬棺椁,东侧未被挖掘的墓道,也在地表用植物表示出大体的轮廓。

    站在秦公一号大墓旁边,确实让人“惴惴其栗”!


和师弟师妹在秦公一号大墓西墓道上方合影






    在大墓的西侧的树林中,隐藏着一处正在清理的祭祀坑。这里位于秦公一号大墓西墓道南侧,2006年发现后开始清理,共发现5组车马遗迹,每组车前有挽马遗骨两具,车下的殉葬人骨布局整齐。


    如今,这里已经停止向下清理,文物被全部提取后,仅留下五组车马的遗迹。祭祀坑内被横放的木条支撑,目前基本无恙,但是探方的南北两壁坍塌严重,几处柱基都已经“悬空”。







    在大墓旁还有一座陈列馆,通过图片介绍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情况和秦景公的生平事迹。结尾处展示有少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大墓中出土的夯土工具、下葬时使用的木桩、保护棺椁的木炭,以及墓椁使用的部分柏木等。


夯土工具





最早的木碑形式




具有“黄肠题凑”功能的柏木




木炭




    其中有一件高大的陶质瓮棺,它是用来存放食物,还是安放尸骨的葬具,目前还有争议。






    离开秦公一号大墓前,我们进入一处跨度很大的展棚内,里面是一处巨大的陪葬坑。目前已经向下清理约7、8米,中字形的格局已经显现,但目前还没有到底,因此未见任何发现。

    看着宏大的规模,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未来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天下九州,唯雍其昌:记“寻找秦人的足迹”主题活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