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汽车文化?
聊到汽车文化,首先得先谈谈文化的定义 百科上这么说:“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按照这个定义,汽车满足人们出行需求,同时又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算得上是正统定义上的文化 那么该回答标题上的疑问了,回答是:
当然有!
我们在上个世纪就有了汽车工业,到桑塔纳等海外品牌进入国内,到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到自主品牌形成发展,到现在我们可以带领电动汽车发展……怎么能说我们没有汽车文化呢?
很多人觉得我们我们国内玩车氛围不浓,选择比不上欧美日,限制条例束手束脚……对此我认为得参考国情 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现在因为新能源市场的变化,国内自然不会选择在传统的燃油机上去和国外成熟的内燃机较量,所以应该说我国的燃油车是相对落后的,而玩车的人又主要以燃油车为主,自然就会因此而感慨:国产不行! 而事实上,不是所有人都需要speed and power,在全世界,车企的目标都是统一的:盈利,销售的主力军大多数是家用车,这是传统车企走出的路(当然还有纯销售运动车的路特斯等算少数),那么再来看待国企转行去研发新能源车这条盈利路线,应该说是成功了,因为它打出了中国新名片:电动汽车
是的,电动汽车,大屏化,现代化算是中国汽车文化的一部分,不管认同不认同(我还是挺伤感燃油车走向落幕的) 中国另一个“文化”来自“汽配城风格”,这也许不能让所有人接受但也是中国独有的(不是很喜欢但要尊重,不配图了) 这样看来其实我们和海外差不多的,因为他们也有“Ricer”风格和电气化趋势 那么我们还差些什么,看看下图
美国官网上福特Mustang 2.3T版本换算过来只有国内本田雅阁的价钱,而国内买V8版本的Mustang换成美元几乎可以在美国买同款的两台,况且中美两国人收入水平还不在一个线上,这反应了一个问题
国内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汽车文化发展
这很好理解,试想一下,假如你的月收入只有5000元的话,家里有家人的用车需求,每个月还有房贷,还要交税交险,肯定买不了有趣的“玩具车”玩的,即使拥有也满足不了保养油耗等需求,而电动汽车以更低的门槛把较高性能带给了普通人,即使还有人没有接受 文化总不能只有精神上的臆想吧,物质上的支持得有,而现实是大部分人不能支持他们所热爱的这类车文化,没有物质就更别提这类文化的发展了,很抱歉,但这就是国内的现状 另外,前些日子苏州GT Show外场发生的那些事情实在叫人感慨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有能力拥有车的某些人,没有爱车的基本素养,没有贡献出正面的、积极的力量,同时也折射出一个信息——某些人,有钱的时候他玩四轮车公共场合烧胎漂移,跟二愣子一样,没钱的时候,他玩两轮鬼火炸街,他还是个二货,这不是文化 同样,那些在油车电车下引战,踩一捧一,极端地,不带脑子地支持国产车和捧吹国外品牌的,这能叫文化?
中国汽车文化想要健康发展,需要每一位汽车爱好者相互尊重,共同努力
虽然我们有地方做的不足,但至少我们有爱,有希望,有梦想,我们肯拼,肯改变,肯上进
“如果一辆车没有在每次上车前给你第一次开它的激情,那么它只是个代步工具”——克拉克森
我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那一天,中国的汽车文化能够发展到:人人都友好交流,油电协同发展,车企们良性竞争,塑造中国品牌,国人自信力更强却不盲目,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汽车市场选择更多,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