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明知道很多大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明明知道有很多问题,却解决不了

2023-08-21 10:38 作者:10b126  | 我要投稿

摘自1985年5月为《天津日报》撰写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说了什么,目的是什么

首先,提出主题,要主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这个一方面说明主要同志对成事的重要性,也说明在主要负责同志中存在一些问题。

然后,陈述了天津几年来因为多办实事而取得的成果。在经济、城市、民生、精神文明、领导作风、工作方法,党政威信,人民精神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一方面说明,多办实事对人民、国家的发展是有利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多办实事是绝对可以做得到的。

之后,指出了当下仍然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有很多同志总是在做无效活动。说空话,不办事,只开会,不行动,只争利,不理解,只讲人情,不讲原则,只应付门面,只出国,无成果。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问题。

最后,再次强调“少讲空话,多做实事”对于完成四化建设的重要性。

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领导干部多做实事

怎么说的,结构是什么,逻辑是什么

先告诉你要干什么(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然后说了这么干的结果(多干实事),之后又说了存在的问题(总说空话),最后再次强调要干什么(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总分总的结构。

在讲问题的那段,分类做的不太好。先说了问题,然后是问题的具体形式。具体形式这块:开会,部门关系,人情和原则,机构编制,应付门面,争出国。他们之间是个什么逻辑关系,不太清楚。这个也可能就是各类不同的问题,但好像还是可以在分一下。比如人情和应付门面,更像是个人行为;开会和机构设置,更像是单位行为。

总分总的结构,更容易把事情说清楚。

我的观点

明明知道问题在哪里,明明知道问题有很多,但就是解决不掉,无力感很强。为什么明明知道问题在哪里,就是解决不了呢?我觉得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是一个方面,怎么看工作的好坏,开会的次数,到场的人数,出国的次数,参加活动的次数等等这些特别简单的,是个人就知道哪个好哪个坏的标准。

有时候,把自己带入进去,可能会指名道姓的对有问题的人教育一番,可这样真的就有用吗?把有问题的人换掉,这样就可以吗?比如,换谁,来了就能干嘛,就能没问题吗?

这篇文章,读出了一种苦口婆心的感觉。只是不知道结果如何。

看如今的官场,甚至不用是官场,最近比较热的医疗系统,他们不是不干事,只是在为自己干事。

我的启发,今天就可以做的行动,有明确标准

把文献分组,根据自己的情况,主要关注结构。标准就是给出文献分组列表,写出大致的思路。

原文


《学哲学 用哲学》第59页
《学哲学 用哲学》第60页
《学哲学 用哲学》第61页


“明明知道很多大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明明知道有很多问题,却解决不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