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港计划 【1】
前言
如果你不知道雨岭是什么,可以先看看附注。1
雨岭镇的石家河边上,有一片荒地。这片荒地上,遍布着长满杂草的铁轨和倒塌的起重机,有那么几分工业废墟的意味。事实上,这片荒地就是工业废墟——它原来属于雨岭矿业集团,是雨岭矿业集团的铁路货场和港口。六十年代雨岭煤矿枯竭之后,矿业集团试图转型,用这个货场和港口来提供铁路和水路的运输服务。但是由于货源被公路抢夺,雨岭矿业集团于2000年初破产,这块地也在破产清算中落入了石家河区政府的手上。今天的故事,将要讲述这片土地在十七年之后的转变。

1 前奏
陈文瑶看了看老板发来的邮件,摇了摇头。“这帮官老爷又在想啥啊,天天脑洞开得没边,只会折腾我们设计院。”她想,“快下班了还要折腾我们这群规划民工。”她点开这个名为“雨港计划——雨岭滨河地块再开发”的文档,看完第一段,她就关掉了Word。“智茹市里的人在想啥啊,现在沃江平原城市圈发展的那么快,如果不多修一点房子,智茹的房价迟早赶上京城。这个地块离雨岭石桥站就半公里,搞点高密度TOD有那么难吗?”
“还有,雨岭的野心怎么那么大,安安心心做一个普通的小镇好了,不像米洛镇那样沦为睡城就是你最大的荣幸。”陈文瑶是土生土长的石家河人,虽然没有经历过六七十年代雨岭和石家河分歧最大的时期,但是内心对雨岭镇还是有些瞧不起。下班时间到了,她没有重新打开电脑把文章看下去,抱起笔记本电脑,径直走出了办公室。
第二天,陈文瑶准时来到了石家河区中心的智茹城市规划设计院石家河设计所。设计所在河边上,从石家河一桥往下游走一百多米就是设计所的正门了。设计所的建筑是一栋八十年代的六层小楼,外墙近几年修葺一新,掩盖了它三十多年的历史。陈文瑶的办公桌在四楼的窗边,可以看到石家河粼粼的波光。今天的石家河和往常一模一样,没有一艘船。十一月是石家河的枯水期, 已经接近一周没有下雨了,河床露出了一半。
陈文瑶刚坐下,还没打开电脑,楼下就喧闹了起来。石家河一桥上正在修建有轨电车,从石家河火车站开往正在修建的沃江中部枢纽高铁站。这条电车线是前几年石家河区规划局的成果,是整个沃江省第一条现代有轨电车。她想到三年之后这条代表石家河的发展的电车就要开通,嘴角不禁露出了微笑。
座椅刚刚坐热,老板就叫她到办公室。是关于昨天那份文件里的“雨港计划”。
“小陈啊,雨港这个项目挺重要的,比电车还重要。”老板顿了一下继续说,“这个项目,主要是展现雨岭镇的工业历史。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人去了解一下雨岭的现状,去拍一些照片回来。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
拍照,还是去雨岭拍照。这么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交给一个研究生,陈文瑶还是很不情愿。但是,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城市规划师,她也只能接受。
“那么,小陈,就是你了。”老板一边说,一边往陈文瑶的手里塞了一份文件。“这是你去雨岭要拍照的地方,这周五之前务必完成。加上今天,还有两天。快去吧!”
临走之前,老板还补充了一句:“RainyFlyer随便坐,车票我报销。”
(未完待续,明天继续更)
附注
1 1950年洛格尼西亚独立的时候,智茹市要分区,在理查德统治时,石家河和雨岭是同一等级的行政单位,但是雨岭由于有煤矿和关隘的优势,比石家河更富有。合并成一个区的时候,石家河被选为行政中心,整个区也被命名为“石家河区”。因为石家河抢走了雨岭的区域地位,所以五六十年代雨岭人和石家河人很合不来。七十年代,石家河城关的经济发展超过了雨岭,雨岭人也失去了发言权,听命于石家河的领导。八十年代之后出生的人(不管是雨岭人还是石家河人)都不怎么了解这一段故事。2000年之后,沃江平原城市群开始重新注重县域和镇域经济,雨岭镇也得到了省政府的一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