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把一座东京的寿司吧平移到香港M+博物馆

2022-05-27 15:46 作者:MPlus博物馆  | 我要投稿

1988年某个安静的夜晚,在东京新桥酒吧区附近一条后巷上,路人或许会偶然经过清友寿司吧孤伶伶的灯笼和朴实的钢板外墙。穿过其入口的蓝色曲面墙,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温馨的内部空间,当中有温暖的杉木墙壁、冷硬的花岗石寿司吧台,以及从拱形天花板垂下的精致吊灯。这些元素甚至吸引了东京设计界、建筑界及商界精英的目光。

拆卸前的东京清友寿司吧

当你走进清友寿司吧,就会立刻知道只有仓俣才能做出这样的设计。这是他的巅峰之作,处处都是他的风格。”

——清友寿司吧前店主Richard Schlagman

清友寿司吧建于1980年代经济扩张之时,于2004年结业,是少数出自日本设计师仓俣史朗之手而完整保留下来的室内设计作品之一。仓俣是1960年代后的日本设计先锋,一生中设计了数以百计的家具和室内空间;这个寿司吧因着其趣味盎然的装饰、细腻的工艺和一丝不苟的细节而显得别具一格。

于香港M+博物馆重新装置的清友寿司吧

现在,清友寿司吧不再伫立在昏暗的街道,而是精心重建在香港M+博物馆的展厅内。清友寿司吧是M+开幕展览“物件 · 空间 · 互动”的一部分,一同展出的还有仓俣和同期创作者设计的后现代家具,以从设计史流变的角度来观照其重要地位。这不只令人思考仓俣作品的广度,亦促使人们更深入地研究当代设计作品相互交织的关系,以及影响设计各种元素。

仓俣史朗,《清友寿司吧》,1988年,钢、布料、花岗岩、日本柳杉木片、玻璃、亚加力,M+,香港。部分由Richard Schlagman捐赠,2014年,© 仓俣设计工作室

它是如何来到展览之中?自M+于2014年购藏后,博物馆策展人和修复员与仓俣的长期合作伙伴Ishimaru株式会社的工匠紧密合作,将寿司吧一件件小心拆卸和重新装置。在此影片中,他们回顾将整座建筑从东京运到香港的难处和惊喜,并思考设计对于塑造日常体验的作用。M+


仓俣史朗,《灯(Oba-Q)》,1972年,有色亚加力、涂装金属,M+,香港,© 仓俣设计工作室




如何把一座东京的寿司吧平移到香港M+博物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