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唐伯虎送子观音图说起

2021-07-05 19:38 作者:鹤翼锋翎  | 我要投稿

原文地址: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95221705539771


前言

    本人虽不信教,但一直认为,宗教有教化世人,导人向善的积极作用,所以一直认为,只要有所束约,宗教是社会需要且不可或缺的事物。本人也有很多宗教人士朋友,他们很多都非常友善和善良。

    在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宗教。古代说的“三教”——儒、释、道,实际也不是宗教,而是指教化世人的三家学说。三家都是教人做人,如佛家教人成“大彻大悟的人”(佛),道家教人成仙人。三家都敬神鬼,而不以神为至尊无上的存在。这就是刻入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文化因子。

    西方宗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在此,不作论述。但,我们能很清晰发现,一些不良人士为了传教或者政治利益而造假。这些造假,如果局限在宗教内部,让信徒坚定信念,在不涉及大是大非下,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些造假如果跳出宗教内部,侵袭世俗,影响学术,甚至扭曲人类对文物、文献的真正认识。这就是要面对并进行辟谣的。

    本文就是拿出证据、逻辑以及常识来讲一讲文物造假对世人认识的破坏。



正文


    2020年4月7日,我国某博物馆官方微博发以微博。说1910年德裔美籍学者托尔德·劳费尔称唐伯虎的《送子观音图》(下称《唐图》)是摹制《罗马人民的保护者圣玛利亚》(下称《罗图》)的作品,因为两图的构图和人物姿势都是十分相似。

    这说法其实是很荒谬的。本人早在2020年1月14日就指出此两图的关系,事实恰恰相反,是《罗图》摹制了《唐图》。

    现藏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唐图》,落款唐寅(唐寅,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伯虎)。这是唐伯虎真迹,还是古代托名高仿,本人没这鉴别能力,当由专业人士鉴定。芋头至今未找到此画是伪作的鉴定文献,我们暂且作是真品/后世高仿吧。

    唐寅(1470年-1524年)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才情世所罕见,书画诗,皆是大家风范,至今未见其有摹制西洋的作品和文献记载。(芋头按:请大家记住唐伯虎的生卒年,后面就可以比较了)

    其实,只要了解唐伯虎的历史就知道,其一生际遇坎坷,早年持才傲物,晚年脱略傲睨,有狂士才子之称。这样的人骨子是看不起抄袭和摹制的,作品莫不是创新未见就是妙绝惊艳。说唐伯虎摹制《罗图》,首先就不符合唐伯虎的为人品性格和创作风格。

    我们这里看看《唐图》:

唐寅《送子观音图》

  • 观音左手持绢索法器喻令得安稳

  • 童子右手持诀喻供奉敬礼,左手抱书喻文昌文曲

  • 面容是标准的华人脸。

    完全符合当时妇女求子的美好愿望:安稳怀子产子、儿子安稳、儿子恭敬有礼、儿子日后中举为官,光宗耀祖),完全契合明朝时的传统文化(本土与佛教)。

    这里我们要留意的事,童子并非观音之子,而是有“文曲文昌”的上天眷顾之子。童子下凡(不一定要婴儿形象,大量画作及文物可证),面对观音是恭敬守礼的,表情淡喜有礼,右手持訣向观音敬礼。还要留意观音的绢索法器,大量见于其他文献和法像上(特别是千手观音),是成索对折,左拇指圈握的。

    这里我们还需要留意的,是中国传统艺术对人的手势是有艺术追求的。今天无论京剧、昆剧、越剧、粤剧、潮剧,无不是对手指和手部姿势有严苛的要求,存世经典画作的人物手势也能明显看出作家对之的艺术要求,《唐图》也能看出这点。


    我们再来看看《罗图》:

    宣称绘于16世纪或17世纪,现藏意大利罗马圣安德烈教堂。

《罗马人民的保护者圣玛利亚》

  • 玛丽亚左手持抹布

  • 耶稣的耶手势

  • 耶稣反着抱书

  • 东方脸

   哪一处都透着怪异。要知道,宗教画不是作家想怎么就怎么样的,而是有所寓意的,特别画的是宗教圣人。

    玛利亚为何要左拇指圈抹布?抹布在基督教寓意为何?

    耶稣为何要面对玛利亚做的耶手势?

    或有人言说这是基督教的祝福手势。众所周知,基督教教士作为“father”,对信众确有祝福惯用手势,这是由上而下的祝福手势,可没有信众或低级教士对教士作如此手势的,那是非常不恭敬的。但是《罗图》里,作为幼儿的耶稣一边要母亲抱着,然后另一边采取不恭敬的手势。是想说耶稣不恭敬吗?

    耶稣为何要反着抱书?寓意为何?

    中国古代书因为是从右写到左,所以是左开页,向右翻书。西洋以及今天我们的书因为从左写向右,所以是右开页,向左翻书。我们看看《罗图》,耶稣竟然反着抱书,如果这不是写实或者摹制,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作者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创作人物画时(非写实),如果画抱书,都会不自觉让书正面朝观众,这是人类心理自然的“纠正”作用。如果《罗画》是原创,有宗教信仰的作者就不会让耶稣反着抱书。

    玛利亚为何有那么明显的东方脸?很不符合当时欧洲人的面目特点,耶稣脸还多少带有点中东特色。如果是宗教信仰作者创作,自然应该是以欧洲人作为特色的。

    而且大家可以留意,该图是西洋画中难得一见对手指姿势处理得非常艺术的作品。是摹制还是西方自己的艺术创新,一目了然。



    看到这里,相信只要不是预设立场,不是抱着杠精心态的,都知道究竟是谁在摹制谁了。

    但是很多人看到其他西洋画后,就很迷惑,既然是《罗图》摹制《唐图》,为何《罗图》里面很多不合理的元素在更早的西洋画里出现呢?

    这里,就是本文要说的,西洋造假问题。

    西洋因为中华文化西传而文明兴起,史称 文艺“复兴”,当时的欧洲无不对中华文明极度推崇和学习,严重冲击欧洲人的欧洲中心论。理性崛起,宗教内部逐渐分裂,精英人士逐渐漠视教廷,民众对东方的执迷,让欧洲人甚至是宗教不得不作出策略性应对。传扬西方文明自古就璀璨无比,什么都要压过东方一头,以此彰显欧洲中心、鼓吹文明源头(比如今天网络的中华文明西来说,中华文明源自基督教等)。为此,西洋在近代有意无意大量歪曲历史,把东方文明改头换面嫁接给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伪造大量文物,摹制大量画作,托名给西洋古代比比皆是。从此欧洲的中国风迅速被熄灭,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风,所以其称为“文艺复兴”。

    比如没过多少年的、轰动现代学界,所谓的古埃及海底考古,假得连刚进驻潘家园的老板都会笑开花。

中西泡水文物对比,谁是假货,一目了然。

    现藏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颜真卿题于湖州苕溪边西亭的这个石碑,陷落淡水千年就模糊如此。而宣称刻成二千多年,泡在海水1200年的伊拉克利翁石碑,别说海洋生物都躲着而那么干干净净,竟然连雕刻的细纹都清清楚楚。大家没有看错,是海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海水!海水!海水!

    假得让我无力吐槽,简直就是侮辱智商~

    什么?亚历山大港海域?

    今天距离海岸线55.2公里的广州沿江路在汉朝绝对是临海海滩,为何?河流砂石千百年冲击沉积形成陆地,海岸线前移所致。一千多年的冲积,海岸线前移55.2公里!!!

    而位处非洲最大河流尼罗河出海口的亚历山大港据称至今2352年,竟然两千多年一直是海港,谁信谁傻,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白教的?没有一点基础地理常识。

    今天洋人还说在这海港海域下,发现沉没海底的古埃及遗迹。大家看看,那么干净清晰,毫无腐蚀迹象,谁信谁傻。上千年的海水腐蚀,什么石质能如此逆天?!

    我们来看看距今一千多年,大概成于公元7-8世纪,印尼海域的婆罗浮屠海底遗迹。两相对比,真伪立现。

海底文物对比,谁是假货,一目了然。

海底文物对比,谁是假货,一目了然。

点击图片看大图,更能感受里面的差距

   


    明明在讲《唐图》和《罗图》的,为什么芋头要花那么大篇幅讲这些?

    讲这些就是给后文大铺垫的,让大众知道,西方考古造假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并延续至今。

    崇西者会拿出大量所谓的证据来证明《罗图》里面说不过去的地方在早于13世纪的画中就有了,并且声称《罗图》的绘制蓝本是源自号称画于公元590年的画作《Salus Populi Romani》(下称《SPR》)。


《罗马人民救援之母 Salus Populi Romani》

    

    该画可以明显看出和《罗图》是同出一脉的,布局、构图元素、人物动作服饰,连关键点都几乎一模一样。还是公元590年的画作啊~《罗图》是依这画为蓝本而画的,那么自然就不是摹制《唐图》了,那么自然是《唐图》摹制《罗图》的。

    嗯~看起来,逻辑自洽,好有道理的样子。

    嘿,不对啊!《SPR》一样是耶稣对玛利亚做手势、玛利亚左手拿抹布、耶稣反着抱书,不合理啊!差点就被忽悠去买拐了。

    那么,我们来查证一下此画的信息。

  • 《SPR》是公元一世纪的路加亲手所画——查:圣经中有不得膜拜偶像的规定,原先是一直不允许画耶稣玛利亚像的。西方宗教宣称:公元692年教会才授与基督人像化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颁布禁令又禁止了。直到9世纪中叶,教会才重新给予耶稣玛利亚像合法性。那么请问,被称为“圣使”的路加,为何在公元一世纪画出大逆不道的“圣像”?自相矛盾,如何圆?其实,此画在西方学界称为:迄今“尚未能确定年代”的拜占廷画家所作。给个准可以吗?

  • 该画在公元590年就已經到達了羅馬,一直被教会供奉——查:此画在1613年才进入“历史”,由保禄小堂声称从几个世纪一直保存在大理石壁龛里“移至”一座专门打造的祭台上,1838年教宗额我略十六世才正式给这圣像加冕,进入世人目光。好生奇怪,上千年被藏着掖着不加冕还可以理解,为何1613年后这两百多年时间里都不加冕?此画真实年代的猫腻可见一斑,呵呵。

  • 上千年的画还如此色彩绚丽,不得不佩服是“神迹”——建议洋人都去潘家园见习一个月,认识一下什么叫做旧业。伪造一副千年名画,不用茶水熏蒸两三个月,把纸张弄松脆,把颜料做陈旧了,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的。哈哈哈。

  • 1582年到达中国传教的利玛窦,带着几幅圣母像作为礼物进程万历皇帝。其中《时画圣母像》被明代《程氏墨苑》一书收录,而另一幅《古画圣母像》就是这幅路加圣母像的仿品——查:公元1600年,利玛窦进献万历皇帝,宗表文:“谨以《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二幅,即圣母像。《天主经》一本,真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雅琴一张,奉献于御前”。其所谓的《天主像》实际就是玛利亚抱耶稣图,《天主母像》就只是玛利亚个人像图,即进献的玛利亚抱耶稣图只有一幅[1]。利玛窦赠送给程君房,并为之作注,1610年再版《程氏墨苑》才收录的《天主图》,我们可以看到也是玛利亚抱耶稣图:西方脸、耶稣没有对着玛利亚做手势、玛利亚没有左手拿抹布、耶稣没有反着抱书。根本就和《SPR》没一毛钱关系。 

1610年再版《程氏墨苑》收录的《天主图》,连外文都保留了。

    考证很费时间,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造假者玩弄了什么样的伎俩,这样以后遇到相似问题就能迅速看出破绽。

    《SPR》最大的破绽就是该画的承载和耶稣抱着的书了。欧洲出现纸质书,不会早于12世纪,13、14世纪才有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要么《SPR》画家穿越,要么就是后世创作的。

    最后,我们再看脸,《SPR》的脸部描画就没有《罗图》那么明显的东方化,痕迹犹在,但开始偏向西方脸了。当然,比起《天主图》的典型西方脸,还是有一段差距的。所以该画是伪作,而且是摹制《罗图》,故意当作古画来伪造的。

    指出《SPR》的明显漏洞,崇西者就说那些不合理的地方没有错啊,因为早就有其他画像为先例了。有先例=合理?就不考虑“先例”合不合理吗?

    这逻辑无比强大。那么我们就看看这些所谓“先例”。


1.耶稣对着玛利亚作手势:

    如果单論耶稣这个手势,确实没有问题的,基督教弥撒时,教父也常以“father”之名,以此手势对信众祝福。但这是由上而下的祝福手势,如果由下而上就是不恭敬的行为。宗教画师画幼儿耶稣祝福世人,这合理。但是《罗图》里,作为幼儿的耶稣一边要母亲抱着,然后望着自己母亲采取不恭敬的手势,这就不合理了。

    《唐图》的童子手决向观音是合理的,因为这个手决在中国佛道两家都有应用,是由下而上的恭敬之意。比如民俗里的“请神”、“乩童上身”等就可见这类手决。我们指出的是《罗图》不合理的手势应用,而不是质疑手势在基督教中的有无。

    一般来说,长辈抚摸晚辈的头,以示亲近,或是祝福,但是晚辈抚摸长辈的头,就是大不敬。同理,耶稣可以作为神之子以手势祝福世人,但可不能这样用这手势面对自己的母亲。


《天使围绕着庄严的圣母》,现藏卢浮宫,是1568年在比萨发现。宣称13世纪奇马布埃所作

    此名《天使围绕着庄严的圣母》(法语直译)的画现藏卢浮宫,是1568年在比萨被世人发现,宣称13世纪奇马布埃所作。但实际上,该画没有落款,此前也没有任何文献证明此画乃13世纪奇马布埃所作,更没证据证实是在15世纪前创作。

    此图当是16世纪创造出来,从而才让世人在1568年发现。人物姿势非常类似《罗图》,但却全部处理了《罗图》所有不合理的地方(也是至今我看到唯一一幅处理了全部不合理要素的类《罗图》的玛利亚抱耶稣图):耶稣没有对着玛利亚做手势、玛利亚没有左手拿抹布、耶稣没有反着抱书、人物没有东方脸。

    由此可以推测,这画应该是由一个16世纪的,熟悉宗教历史且有一定讲究的基督教画师摹制《罗图》创造。



2.玛利亚左手拿抹布

    或有崇西者拿出成于圣索菲亚大教堂墙上,宣称创于15世纪前的玛利亚抱耶稣镶嵌画来证明玛利亚左手拿抹布是一直如此,没有问题的。

    真的是没有问题?我们来看看:

2.1.镶嵌艺术的问题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镶嵌画

    镶嵌画,也称之为马赛克拼画,是用有色石子、陶来片、贝壳、珐琅或有色玻璃小方块等,嵌成的图画源,主要用以装饰建筑物天花板、墙壁和地面。本身带有光泽,流光溢彩的小色块拼出来的宗教画,是要严格按照基督教的规定来调配拼接的。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镶嵌画:人物的光线明暗也考虑到了

    镶嵌艺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这历史可以非常明显看出该种艺术的发展脉络:

  • 从殷商铜器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物件,到后世的甬道、长廊、建筑卵石镶、嵌地面和镶嵌装饰墙。

  • 从帝王家到民间的工艺品、建筑、道路的广泛应用。

  • 从最简单的直接镶嵌法、到后来复杂的预制法、反贴反上法、正贴正上法。

  • 从平面镶嵌,到浮雕上镶嵌。

    无论考古、现存古迹,还是文献,我们都能看到镶嵌艺术从发生到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脉络。反观西洋的镶嵌艺术,考证一下,绝大多数都是14世纪左右突然出现,然后就是各种“宣称”、“发现”了。这样的突然出现很难让人不想到“造假”、“引进”这些字眼。

    所以此画上限不会超过14世纪,而且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此壁画应该是20世纪时土耳其人的伪作,这个我们后文会进行论述。我们还是说说玛利亚手拿抹布的事吧。


2.2.左手拿抹布的问题

    《唐图》中观音左手持的法器“绢索”,在佛教中寓意安稳,这并不仅仅只有文献支持,就算是今天可见的观音塑像,很多也能看到这个法器(主要集中在千手观音)。有寓意、有证据、有传统、有传承(芋头按:留意,这里明确说的是左手)。


左右二面如不空罥索观世音左右面目。一手持开莲华,一手执罥索

——唐·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若人欲得安隐者。当修罥索法。其持索观自在菩萨像。相好威光如上所说。唯右手作拳安右腰。左手屈臂握罥索……左理罥索形

——唐·三昧苏嚩罗译《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


不空罥索观音……正面白肉色 微笑慈悲相……身被妙璎珞……百福庄严身……左理持罥索

——唐·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

圣索菲亚大教堂西南大门上鼓室《君士坦丁大帝、圣母玛利亚和查士丁尼一世》


    但是,西洋那边呢?除非抹布在基督教有特殊含义,否则玛利亚手拿抹布出现在宗教画中是很不合理的,特别是宣称出现在欧洲中世纪甚至更早的宗教严密控制世俗的时期。

    于是就有人说:“聖母左手握著的是mappa繡花手帕,是古羅馬領事的符號,表明聖母的地位”。说实话啊,这个在港台宗教人士的现代书籍论述里确是有的,但不仅一句话带过,还连一个出处也不给,我找了一大圈,愣是没有找到一个相关靠谱的文献记载。但是,我们一样可以从这话中看出问题:

  • 玛利亚什么时候成了古罗马领事了?

  • 古罗马领事身份怎么就表明玛利亚的身份?

  • 绣花手帕怎么就成了古罗马领事的符号了?

  • 为何所有玛利亚拿抹布的宗教画中,都是左手拿的?

    以上问题为何查不到依据?除了摹制,为何今天的玛利亚画像都没有左手拿抹布?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知道问题所在了。    

小结:

    因为唐伯虎为1470-1524年人,《唐图》无论真伪,都只能是1470年后创作的。也就是说,凡是看到玛利亚左手拿抹布的画像,都是16世纪之后画的。

圣索菲亚大教堂主祭坛上圆顶的《圣母怀抱圣婴图》



3.耶稣反着抱书

    崇西者对耶稣反着抱书这个是最为敏感的,因为这个破绽太低级,已经到了弱智的地步。创作耶稣像,就应该符合欧洲文书载具的历史,让耶稣抱的是羊皮卷/木板/莎草纸卷,而不是书。如果真要画耶稣抱书,书也应该画出符合欧洲书的样式:右开页。

    中国书写载具出现竹简后,就因为书写从便而开始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数千年习惯。除了个特殊的左手反写文字的达芬奇(神秘失踪两年很可能是去学习中国知识哦),欧洲书写习惯基本都是横写并从左到右。书写和阅读的习惯,决定了中国书是左开页的,欧洲书是右开页的。

    欧洲书出现左开页不是不可能,但绝对是非主流且罕见的(如今天中文横写书出右开页一般罕见)。作为严肃的欧洲宗教画,按常理是不可能出现,甚至是大量出现让耶稣反着抱书的画像的,但这偏偏就出现了。为什么呢?只有一个解释,造假,并且是画师以为古欧洲书就是这样式的依样照葫芦造假。

    崇西者为了掩饰其不能解释《罗图》中这一明显的低级漏洞,就拿出很多宣称12世纪前的画作证明古代欧洲书就是右开页的。

号称成于6世纪的耶稣像,现藏圣卡特琳娜修道院

    比如这幅现藏圣卡特琳娜修道院,号称画于6世纪的《基督-全能者》。

    很可惜,欧洲6世纪没有纸质书,6世纪画耶稣抱着纸质书是不可能的,这幅画明显是后世伪作。

    或有人言:“这是羊皮书”。

    答:留意图片,那是扣页书,是有扣带的。羊皮书不会有这种形制。就算有,用硬皮纸作书皮?也是说不过去的,造假太明显了。不要说这是木板夹羊皮,说出来笑掉大牙。洋人应当去潘家园多实习几个月,最起码学学文物历史也是好的。

宣称始于公元5世纪的柯拉教堂(CHORA CHURCH)壁画

    这幅图,更是明显看出耶稣反着抱书了,书是扣页书。要知道中世纪以及更久以前,宗教画乱来可不开玩笑,那绝对是让人身败名裂,甚至被烧死的。让耶稣反着抱书?那只能是基督教16世纪的宗教革命后,才能被“允许”出现的错误。

    简单一句,凡是看到这样耶稣反着抱书的宗教画,基本可以判断是摹制东方画而来,或者就是造假,艺术独创性几率无限接近零。


结论

    《罗图》的玛丽亚左手持抹布、耶稣的耶手势、耶稣反着抱书、东方脸都是不合理的,反观《唐图》的观音左手持绢索、童子供奉手决、正抱书、东方脸无不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画图寓意,合情合理。

    《罗图》的多处不合理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摹制《唐图》,西洋人以为送子观音是东方玛利亚抱耶稣[2],因而摹制成西洋画。

《唐图》与《罗图》比较


    而那些和《罗图》相似、画有不合理元素的所谓古画,当是托名伪品,是摹制《罗图》,或者是依据《罗图》元素的伪作。    



答疑


或有人言:那么多宣称画于15世纪以前的耶稣抱书画像,特别是集中在今天土耳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的,这又是什么回事呢?

答: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教堂和这些壁画的历史吧。

    圣索菲亚大教堂,宣称在公元537年建造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最大的基督教教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曾洗劫君士坦丁堡,此教堂亦被洗劫一空。

    1261年,拜占庭人才重夺君士坦丁堡。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东罗马灭亡。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并成为该国首都。

    作为基督教世仇的伊斯兰国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后,第一清理的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今天大家听到的看到的,都是说当时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将这基督教教堂里的圣像、钟铃、祭坛、圣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盖基督教镶嵌画,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造为清真寺。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这里的漏洞是如此地浅显易见。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是坚决、彻底反对偶像崇拜的宗教。奥斯曼土耳其大军面对有着亲友同胞血海深仇、几百年战争世仇的基督教标志物件,他们只是移走、覆盖这些偶像画作物件?想想,这可能吗?那都是除之而后快的东西啊,精美的大型建筑摧毁了可惜,那就拿来主义啊,改造就完了。既然圣索菲亚大教堂连外形都要被大改为清真寺,那些基督教的壁画圣像只可能是被彻底销毁,不可能给予留存

    1923年,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推翻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凯末尔不仅是一力促进土耳其世俗化的人,更是极力亲欧化、期望土耳其并入欧洲的人。如何在不激化本国伊斯兰教反弹下,让土耳其被基督教意识化的欧洲从敌视猜忌转为接受,就是他要考虑并为之执行的事了:首先不能在土耳其大兴基督教,其次要让欧洲认为土耳其是宗教开明的,土耳其是有基督教(教堂)的,而这个教堂最好是古老到在奥斯曼土耳其之前的,里面最好是保留有大量基督教文物的……

    1931年,一个美国的探险队声称圣索菲亚大教堂发现了被涂料覆盖的基督教壁画。    1935年,凯末尔将原为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阿亚索菲亚清真寺(Ayasofya Mosque)变为阿亚索菲拉博物馆,“派遣专家把覆盖在古镶嵌画上的石膏擦去”。

    20世纪40年代中,美国拜占庭研究会以及敦巴顿橡树园现场委员会(Dumbarton Oaks Field Committee)牵头的考古学家们开始了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修复工作。

……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明白是什么回事了。既然染料、画纸、木板等不易保存,那么就搞镶嵌画,不仅可以完美解释至今保留的原因,还可以尽可能避免高科技测年法的辨伪。

    崇西者或者会谴责这是个人毫无根据的揣测。

    很遗憾,这不是没有根据的揣测:

a.壁画内容有很多违背常理的地方:玛利亚拿抹布、耶稣反着抱书、那个年代欧洲不应该出现的纸质书。

b.壁画不销毁,而予以覆盖,不合常理。

伊斯兰教对异教的偶像,摧毁是从不留手的,而且镶嵌画要销毁并不难,十分简便,一劳永逸。为何要大费周章用石膏覆盖?

而《基督与康斯坦丁九世莫诺马库斯皇帝、佐伊皇后》Christ with Emperor Constantine IX Monomachus and Empress Zoe 宣称是黄金镶嵌画,那么试想,苏丹们怎么可能只是用石膏覆盖,不拿来熔成金块?

c.壁画用石膏覆盖不合理。

石膏会因为年月而脱落,需要长年维护(比如近代联合国要求博物馆解决墙壁石膏脱落问题 ),不是覆盖壁画的好材料。当时常用的建筑用料石灰-火山灰混凝土硬度大、还抗盐腐蚀,就算不销毁壁画,要予以覆盖,不用此物用需要长期维护的石膏是不可思议的。

d.壁画的损坏位置不可思议。

黄金镶嵌画《基督与康斯坦丁九世莫诺马库斯皇帝、佐伊皇后》

马赛克镶嵌壁画《约翰二世康内努斯皇帝、伊莲娜皇后与圣母圣婴》

圣索菲亚大教堂南楼座东侧墙壁

    文物的历史损毁是依据损毁因素的决定的。石膏覆盖如果说对镶嵌画有损害,那么造成的损毁应该是无差别的,而非只损毁边角,主角光环在这里是没有用的,躲开文字的损毁也是没有道理的。

圣索菲亚大教堂二楼回廊壁画《祈祷图》

    这是那么多镶嵌壁画中损毁最严重的《祈祷图》,最为神奇的地方是,损毁依旧躲着主角和文字。而且竟然有所谓的《复原图》,也不知道后世是怎么复原出耶稣一定是坐着的,怎么知道鞋子的样式,怎么知道约翰和玛利亚就一定作出那么傻的动作。


《祈祷图》复原图

e.人物形态单调重复,摹制痕迹明显,缺乏艺术创造。

    《圣母怀抱圣婴图》和《君士坦丁大帝、圣母玛利亚和查士丁尼一世》的玛利亚耶稣造型是一模一样的,《基督与康斯坦丁九世莫诺马库斯皇帝、佐伊皇后》和《祈祷图》的耶稣造型也是一模一样的。宗教画之间摹制和造型一样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是镶嵌画制作不易,费工费力,在教堂制作多幅壁画,还到处摹制就说不过去了。就好像我们在家放多幅全家福一般,专挑服饰和动作造型一样的,那不太符合常理了。

    由上可知,所谓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镶嵌古壁画,实为亲欧需求的现代伪作(这就是为何这些壁画的损毁特意躲开主角面目和文字的缘故)。


    还能坚持看到这里的读者们,相信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下面是我对唐寅《送子观音图》在欧洲的流传演变,或者说是对欧洲宗教圣像画画影响(包括造假古画)的推测。

送子观音图对西方画的影响

观音送子图→利玛窦或其后来者以此摹制《天主图》[3]→回流欧洲,成为《罗图》→伪造宗教文物《SPR》→圣卡特琳娜修道院《基督-全能者》→圣索菲亚大教堂镶嵌壁画。


    为何要把这事捏碎讲那么多呢?

    无它,如标题,我们需要提防文化造假,特别是西方造假、宗教造假,因为它们对文明的破坏是影响巨大的,它们不仅会侵袭世俗,影响学术,甚至会扭曲人类对文物、文献的真正认识。而且西方造假是有“传统”的,很多很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大家想想,如果芋头不说出这些证据和质疑,有多少人会想过西方在这方面也会造假?又有多少人想过西方文化造假到了什么样的地步?看看我们身边的基础教育,又有多少内容是让孩子接受这些造假的西方文化知识的?

    求真,你就会发现西方在古文明、文物、考古上的造假十分严重,本文说的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关于《唐图》答疑

    或有人言:“《唐图》观音披風包裹頭部不露髮,不符合以往观音高發髻戴綸巾,又或者戴冠/佛冠的形象,你们找不到明朝如此形象的观音像,所以是《唐图》摹制《罗图》”

答:很遗憾,明朝还真就有披風包裹頭部不露髮的观音像。

明代阙名彩画《白衣观音图》

明·吴彬绘图,老莲陈洪绶题字《白衣观音图》现藏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院


    或有人言:“送子观音图的童子都是婴儿形象,不会是《唐图》那般儿童形象,所以《唐图》是摹制《罗图》”

答:很遗憾,明朝还真有观音有抱儿童的,而且,更早的送子观音像也是有儿童非婴儿形象的。

送子信仰本来就是本土信仰,童子有婴儿、幼儿、儿童形象的,自古就有。从开始的麒麟送子、送子娘娘到后面的观音送子,甚至明朝的玛利亚抱耶稣作送子信仰图的,无不是文化交流、杂糅、相融的正常现象,并没有童子必须要婴儿形象特殊的严格定制。

明代白釉瓷《送子观音像》

唐宋皇家寺院送子观音



因为芋头出品,都是经过细致查证和周密思考的成品,所以经常滞后热点。

码字不易,本文我用了大量业余时间查证和思考。

如觉得好,请扩散周知。

打赏与否,悉君之便,反正近十年数十篇文章也就百来圆打赏,哈哈

允悲~捂脸~

欢迎转载!但做人不要方舟子,无论科普与否,转载标明出处是基本学术道德。



参考引用与解释

[1]因为耶稣受难图像,在当时的中国是不被接受的,甚至会被误解为巫蛊之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中非常清楚认识到这点的(为此还被明朝官员误解为诅咒皇帝而大加审查)。在1585年10月,利玛窦写信给阿夸维亚,要求寄宗教画来中国,并明确不要耶稣受难相关的画。真因为如此,利玛窦舍弃用耶稣受难图来传教,并故意把玛利亚抱耶稣的图称之为《天主图》来传播。因此也造成明末宗教信徒的圣母、耶稣、上帝混淆,甚至是观音、耶稣混淆的局面。

晚明《观音菩萨慈荣五十三观·西洋观音像》

除了赠送给程氏的图称为《天主图》的证据外,还有其他文献证据作证:

明末·姜绍书·《无声诗史》明确记载:“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利玛窦,西洋欧罗巴国人也……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日天母”。

由此可知,利玛窦当时进献的三图,实际就是玛利亚个人像两幅,玛利亚抱耶稣图一幅(天主图)。也就是说,另一幅玛利亚抱耶稣图,所谓的仿路加画圣母图,实际是玛利亚个人像。

[2]梅娜芳. 墨的艺术:《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 Diss. 中国美术学院, 2011.

http://www.doc88.com/p-7724330703948.html

[3]Jonathan D.Spence ,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Penguin Books Ltd. ,1986,P250.




从唐伯虎送子观音图说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