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商务部发言:让“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

综合分析(民生)
题目:商务部发言人提到, “为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将推动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对此,你怎么看?
思考:读题,态度积极,思路明了,开头肯定,分析消失的原因,现在提出的意义,落地对策。思路似乎固定,但是内容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根据唯一实战,最好的是平时就多思考,多联系,话可以不漂亮,可以朴素,实在就行。)90后小县城出身的人应该还是有点印象的,这就可以用自己的回忆和大部分考官产生共鸣,走感情,走心,说起来就会特别实在。
“小修小补”,出现在六七十年代,主打一个便民快捷成本低。为啥消失?为啥现在又提?
(消失,个人觉得是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有东西都觉得没必要去修,可以直接买新的。又提,环保?可持续发展?其实是一处需要人的便民设施,侧面提供就业或下岗人群再就业,需要的技术不难,也能够丰富一部分退休人员的生活?)最后政策落地,成本低、地点便民合理,联想到之前的核酸检测点。(核酸检测点还能干嘛?便民零售?公益设施?社区服务?报亭书店?回归纸质读书?物品存放点?快递站?)
回答:
各位考官,在我看来“小修小补”看似小事,但能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发挥大作用。推动小修小补回归生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是城市治理的应有之义。记得小时候,手艺人们就在街头巷尾摆摊设点,大家有东西坏了,出门没几步就能解决问题。
但是近年来,这些行业基本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在规划城市布局中没有考虑到小修小补的位置,在创文创卫过程中,过度追求表面秩序,让这些小修小补的小摊位失去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是国家经济实力实现跃升,个人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习惯用坏了就扔,市场需求降低,再加上小修小补的手艺人收入低,租赁门面费用又过高,纷纷另谋出路。
小修小补虽不起眼,但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第一,它满足了民生需求,精准对接老百姓的小日子,切实解决生活中鞋跟掉了、皮带打孔、拉链坏了、菜刀锈了等不大不小的麻烦事儿,补足了民生服务中的短板。
第二,它拓展了就业空间,繁荣了市场,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中的低收入群体提供了新的工作岗位,尤其可以解决部分残疾人士的就业问题。
第三,它能彰显城市治理水平。小修小补摊点就像城市的“润滑剂”,是城市治理中聚焦民生的实招、好招,治理理念更加务实,治理方向更接地气,展现了城市治理中的人文情怀。
要让小修小补真正地回归百姓生活,
第一,要做好规划管理。各地应当在“精”、“细”上下功夫,比如,把核酸检测亭改为便民服务亭,为小修小补提供便宜、便捷的经营网点。要推动小修小补等民生服务主动触网,指导摊点通过制作小程序实现网上预约,主动入驻区域商家地图、点亮店铺,便捷高效的同时增加客流量。
第二,给予政策支持。针对残疾人士和待业人员开展免费的专业手艺培训,加大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宣传,引导更多人养成修修补补的习惯,让小修小补的手艺店铺能开得起来,干得下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各位考官。
补充资料:
- 《欢迎“小修小补”回归生活》http://paper.people.com.cn/mszk/html/2023-03/06/content_25969955.htm
- 太原落实https://new.qq.com/rain/a/20230407A05TUN00
- 温州落实 便民地图http://news.66wz.com/system/2023/04/07/105559644.shtml
- 小修小补代替大拆大建,国内外举例https://zhuanlan.zhihu.com/p/407923937
差不多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