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爱新觉罗.溥仪:皇帝、战犯和公民【1】

2023-01-21 16:11 作者:超好吃番茄酱Official  | 我要投稿

此文章用于之后会发布的视频文案,禁止转载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侵删

  

1906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二年,旧历正月十四,爱新觉罗溥仪出生在北京醇王府。溥仪的祖父奕譞为道光皇帝的第七子,也就是醇贤亲王,醇贤亲王的第二子载湉被姨母慈禧太后接进宫中,也就是光绪皇帝,溥仪的祖父死后,溥仪之父也就是二代醇亲王,溥仪即为二代醇亲王之子。爱新觉罗溥仪,就是二代醇亲王的长子

醇亲王府谱系图

爱新觉罗溥仪,这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历经满清、民国、伪满、新中国,三次登基三次退位,身份历经皇帝、战犯、公民的转变。想要说清他的故事我们要从醇亲王府一个混乱的晚上说起。

光绪三十四年就离十月二十日傍晚,,慈禧在病中突然决定立嗣,传旨令溥仪进宫。突然到来的懿旨令溥仪之父手忙脚乱,引起醇亲王府中一片混乱。

进宫后两天,光绪慈禧接连去世。半个月后,也就是1908年12月2日。溥仪的“登极大典”举行,在大典上,两岁的溥仪放声大哭起来,作为摄政王的溥仪之父载沣只好安慰他,连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这句不吉利的话在大臣之间引起一阵窃窃私语,大臣的不安并非空穴来风,《清鉴纲目》这样记载溥仪登基前的一年。

光绪三十三年,秋七月。广州钦州革命党起事,攻陷阳城,旋被击败。

冬十一月。孙文,黄兴合攻广西镇南关,克之,旋败退。

......

三月。孙文黄兴遣其党攻云南河口,克之,旋败退。

冬十月,安庆炮营队官熊成基起事,旋败死。

“败死”“败退”足以说明革命风暴的激烈,而那句“快完了”,似乎如同预言,稀里糊涂当了皇帝的小溥仪很快就因为清政府的土崩瓦解退位了。

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满族统帅根本指挥不动北洋各镇新军,摄政王只好启用了袁世凯。袁世凯推辞在三,一直到被授以内阁总理大臣和统制全部兵权的钦差大臣、将军政大权独揽后才令北洋军发起进攻。此时的袁世凯不仅有军政大权,革命党方面也有汪精卫是他的朋友,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告诉袁世凯:英国对袁“已经发生了极友好的感情”。此时袁世凯有了洋人支持,在民军中的朋友也足以左右民军行动,同时手中还掌握着清廷军政财大权。他便将谈判代表撤职,改由他直接与民军代表电报交涉。紧接着,袁世凯就要求清帝退位,突如其来的变化令皇室大为震撼。但对于年幼的溥仪,他只记得胖胖的袁世凯一边哭一边和隆裕太后说话,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

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颁布了溥仪的退位诏书,袁世凯一转由大清帝国内阁总理大臣变成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溥仪作为大总统的邻居,根据清室优待条例开始了小朝廷的生活。


帝王生活

1917年,坐在皇座上的溥仪


优待条件中规定,清帝暂居宫禁,尊号不废,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四百万两岁银。且私产受民国政府保护。优待条件中的“暂居宫禁”没有规定具体期限,紫禁城除了三大殿划归民国外,其他地方都属于“宫禁”的范畴,溥仪在这个块小天地中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国民军驱逐的时候。在这里,溥仪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岁月。中华号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的时代,溥仪却还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留下的遗尘。

 末代皇帝的生活什么样子呢,根据溥仪自传中所载录的内务府账目,宣统二年九月,溥仪一家六口加上宫中为其服务的大臣、侍卫、师傅、画师、太监、祭神的萨满等等,仅仅分例之外的添菜就有肉31844斤,猪油814斤,鸡鸭4786只,其中810斤肉和240只鸡鸭是溥仪这个五岁孩子用的,以上这些食品加上杂费总计用银14794两1钱9分。另外一份账单记载,年份不明的一个十月,共给溥仪做了皮袄11件,皮袍6件,棉衣裤30件。仅仅制作这些衣服的贴边兜布扣子等就花费了银元2137元,溥仪的衣物每年要照单更换28种。直到1922年,小朝廷还有太监1137名。维持这一切的是庞大的开支,《宣统七年放过款项及近三年比较》记载:民国四年开支高达279万余两白银,这些银子除了贪污之外,差不多全为了表示帝王之尊而糟蹋了。

溥仪的童年是极为扭曲的,这造成了他阴郁、自闭、多疑、暴力的性格。溥仪仅仅七岁时,就经常责打太监,“起居注”这样记载“上常笞(chi)太监,近以小过笞十七名”。溥仪非常乐于恶作剧,曾经挑出一个太监,让太监趴在地上吃地上的脏东西,还曾经用冷水把老太监冻得险些丧命,用气枪打太监的窗户。不仅如此,溥仪还极为迷信,太监给他讲的故事也大多为宫中的鬼故事和“圣天子百灵相助”的神话。这导致溥仪极为自大,但又极为怕鬼,加上宫内终年不断的祭神拜佛,跳大神。让溥仪终日疑神疑鬼,怕天黑怕打雷怕独处。溥仪三岁入宫到十九岁被赶出紫禁城,整整被明黄色的屋顶、朱红色的大墙禁锢了十六年,被封建社会剥夺了自由童年的溥仪显然是不幸的。特赦后重游故宫的溥仪这样说:“我只想插上翅膀飞出这监牢一般的宫廷。”

 而此时的人民群众生活是怎么样的呢,以溥仪的乳母为例,光绪十三年,她出生在直隶河间农村的一个贫农加,家中六口,五十多岁的父亲租种几亩洼地,不雨受旱,雨大受涝,加上地租赋税,好年头也难以果腹,在她三岁那年,直隶北部发生水灾,只好举家逃难。破 扁担一头挑着孩子,一头挑着几件破衣服,这就是她们全家的财产。好不容易逃难到北京投奔一位当太监的本家,这位本家却不肯见她们。只得流浪街头成为乞丐。几经波折,八国联军侵华时,溥仪的乳母再次逃难到北京,半卖半嫁给人做了媳妇,当了三年挨打受气的奴隶,丈夫去世又陷入绝境,为了养活公婆,通过选拔成为了溥仪的乳母,接受了最屈辱的条件:不许回家,不许看望自己的孩子,二两月银,将她变成了一头奶牛,而自己的亲生女儿却因为营养不良去世了,为了免于影响哺乳质量,女儿去世的从未让她得知。这个让溥仪到九岁还吃奶的、温顺的忍受一切的人,在微笑中度过沉默的九年后,才发现自己的亲生女儿早已不在人世。而另一面是在民国政府的纵容下,以溥仪为首的一伙,照旧摆着排场,按照原有的寄生方式生活着。

复辟之梦

复辟,用紫禁城里的话说,又叫“光复祖业”或者什么“还政于清”。从颁布退位诏书的那一天起,到溥仪成为伪满皇帝时。复辟的阴魂,时时笼罩在紫禁城上空,裹挟着溥仪,没有一天停顿过。起初是大人们指导着溥仪扮演着复辟的角色,后来则是溥仪的阶级本能驱使其去活动。但是清朝复辟的希望显然不在毫无力量的遗老身上,他们自己也深知这一点,紫禁城的希望是在取代清朝的新贵身上的,非常戏剧性的,第一个被寄托这种幻想的是推动清帝退位的袁世凯。

12岁时的溥仪


民国二年元旦,民国派人给溥仪拜年,不久又是溥仪的生日,袁世凯又派礼官祝贺,又是隆裕太后去世全国哀悼。经过袁世凯这样的捧场,民国元年销声匿迹的遗老遗少王公大臣又穿起蟒袍补褂走在大街上,神武门前、紫禁城中又是熙熙攘攘。民国三年,袁世凯又是祭孔又是采用旧式官职,任用前清旧臣,让人眼花撩乱。又有《共和解》《复礼制馆书》之流嚷嚷什么还政于清。

袁世凯对于这的态度极为有趣,他一方面把复辟传闻交给内务部“查明办理”,但另一方面还说“既往不咎”,把宣传复辟的宋育仁遣送回籍,但又送他三千大洋,让人不明白袁世凯到底是赏是罚。

袁著传统衮袍祭祀服祭天


结果到了民国四年,总统府的美国顾问古德诺发文章说共和不符合中国国情,主推袁世凯当中华帝国皇帝,这才让人明白袁世凯复的是什么辟。不过好在袁世凯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就在一片反袁声中气死了。

袁世凯死了的那天,消息传进紫禁城,人人都像是碰上了喜事,太监们奔走相告,太妃都跑到关帝庙前烧香。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这时报纸上有了“宗社党起事未成”的新闻,一些前清王公大臣勾结日本人闹起武装复辟活动,其中一支由蒙古贵族巴布扎布率领的队伍逼近了张家口。于是紫禁城活跃起来,在“勤王军”闹得凶的几天里,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勤王军”和民国军队在满蒙打的热闹,但另一方面北京城里民国政府和清室小朝廷应酬不断,祝贺往来。紫禁城的兴隆气象,既没有受”勤王军“的影响,也没被他们的失败连累。

 

1917年,协约国协约国拉拢段祺瑞内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段祺瑞为了换得协约国支持,获得日本贷款充实内战经费,一心想要参战,将参战的事情提交国会讨论。但国会多数反对参战,想要夺取实权的黎元洪就和国会一同反对段祺瑞。结果是段祺瑞被解职跑到天津闹独立,发兵威胁京师。张勋发现这是个好机会,骗得黎元洪认他做和事佬,请他进京担任调解,六月下旬,他率军北上,强迫黎解散国会,民国六年6月30日,张勋与陈宝琛等召开“御前会议”,密谋复辟。当天深夜,派兵占据火车站、邮局等要地,并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

于天坛祭天的场面


消息传出后,引发舆论反对复辟,黎元洪拒绝合作,逃入日本使馆避难,段祺瑞组成“讨逆军”,于天津马厂誓师讨伐,进攻北京。孙中山即发表《讨逆宣言》:“此次讨逆之战,匪特为民国争生存,且为全民族反抗武力之奋斗!”而此时溥仪正被突如其来的喜事搞得昏头,头一天就一口气下了九道“上谕”。据当时的老北京回忆:复辟那天一早警察忽然让悬挂龙旗,老北京们没办法只能拿纸糊的旗子应付,数年没见的清朝袍褂又出现了,一个个活像是棺材里跑出来的人物,卖报纸的叫卖复辟新闻:“六个子买古董,这玩意过不了几天就变成古董”

复辟没几天,紫禁城就挨了讨逆军的空袭,磕头的就没有了,上谕也不发了,这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空袭造成了一片大混乱,幸亏只是恐吓,并未对紫禁城造成什么损害,也没人在空袭中丧生。很快,紫禁城就能听到迫近的枪炮声,宫内外失去了联系。很快就传来消息:张勋跑到荷兰使馆去了!

 

1917年7月12日在北京东安门下的北洋政府“讨逆军”士兵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十月,直系将领冯玉祥突然倒戈回师北京,发出和平通电,直系首领吴佩孚的前线军队一败涂地,史称甲子兵变。溥仪对此深感不妙,记得张勋复辟时,冯玉祥参加了反复辟的“讨逆军”。果不其然,11月5日,冯玉祥命其部下,带着《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带领军队占领紫禁城,命令溥仪签署声明,“取消帝号并离开紫禁皇城”,如拒绝,就要炮击皇宫。溥仪只好接受条件。

溥仪乘车到其父的北府,下车时,他违心的对国民军士兵说“我本来早就不想要那个优待条件,这回把它废止了,正合我的意思,所以我完全赞成你们的话,当皇帝并不自由,现在我可得到自由了。”

这段话说完,国民军士兵都鼓起掌来。

这些话也并非完全是假话,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写:“我确实厌恶王公大臣们对我的限制和阻碍。我要‘自由’,我要自由的按我自己的想法去实现我的理想——重新坐在我失掉的“宝座”上。














爱新觉罗.溥仪:皇帝、战犯和公民【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