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城乡迁移与年轻男性农民工的爱情||《男性妥协》读书笔记2

2021-06-17 14:28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城乡迁移与未婚青年男农民工的恋爱实践

许多男性青年农民工一边体验着城市里的浪漫爱情,一遍屈服于农村父母对他们结婚对象的期望。虽然在西方社会浪漫爱情是亲密关系或婚姻的重要组成,但是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浪漫爱情需要让位于家庭需求。传统中国社会中,婚姻是“联结两个家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资源”的方式,而非“双方爱情和情感的结果”。

除开外在期望,个体层面上,两性的浪漫幻想和择偶偏好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男性的浪漫幻想集中于对女性外在美的理想化,而中国女性的浪漫幻想偏好于“关系中潜在的互动质量”择偶偏好上,中国男性倾向于将女性伴侣视为性客体,中国女性倾向于将男性伴侣看作社会地位客体。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农村,评价男性是否是合适的丈夫的标准变成了非农业领域的赚钱能力、口才、外表,而对女性理想妻子的主流观点却仍旧是性格好、孝顺和勤劳。在年轻的男农民工眼里,女性分为两种——一类是理想的女朋友或恋人,另一类是能成为贤妻的人。虽然他们同长辈一样将道德标准作为衡量妻子贤惠的标准,但是他们也开始强调恋人之间的激情和精神交流。

改革开放后,不论是农村女性还是城市女性,都以向上婚配作为婚姻规范,男性被期望在教育、职业和收入方面优于妻子或与妻子处于同一水准。那些经济水平稍低的农民工将会从现实中得到成长:失败的恋爱关系将一些农村男性从浪漫的幻想中拽出,强迫他们认识到经济能力不足和经济地位低下的残酷现实。他们意识到,当恋爱关系往婚姻的方向发展时,恋爱关系就不仅仅是两个人进入到一段强烈的私人关系里所获得的浪漫和亲密感受了,还有其他因素,如男性事业前景、男性经济地位、双方父母观念等都会影响这段关系。除了经济地位,流动性和生活的不稳定也会成为年轻男性农民工约会的困难。

即便是那些受欢迎的青年男农民工,也会因为经济能力不足而难以承担约会的开销:在中国城市中,受女性欢迎的代价是昂贵的,因为约会是一个性别化的过程,男性被期待支付女性的绝大部分花费,从而彰显男性气质——有超过女性的经济能力,愿意成为女性的保护者和支持者。约会过程中,男性的经济角色不只是为了赢得女性的芳心,更是为了展示男性气质挣取面子。休闲和娱乐的商业化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平台表达情欲。如大众媒体和商业都在极力推销“浪漫便是买昂贵的礼物、去吃美食、去剧院、酒吧,安排各式各样的活动庆祝节日……城市的浪漫文化中,男性的浪漫与认真大部分取决于愿意为女伴侣花多少钱,混合了浪漫理想主义和实用物质主义的都市约会文化。约会中,高消费展现慷慨成了衡量男子气概的标准。

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大多会找一个本地配偶,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对女性而言,在娘家附近可以在出现冲突时有触手可及的保护;对男性而言,本地女孩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女孩的信息,较小的文化差异也可以减少婆媳矛盾。另外,对于男性而言,娶一个本地的女孩还可以减少交通成本,少一些女性农民工迁移过程中拥有多段性关系的怀疑(虽然男性农民工在城市可能有丰富的恋爱实践,但他们未必比那些在留在农村的男性性观念更开放)。

城乡迁移与已婚男农民工的情感实践

对已婚男性农民工而言,迁移有时候增加了他们进入婚外情关系的机会。一些已婚的男性农民工可能会因为期待城市的冒险经历而积极地卷入约会和婚外情,而另一些则会因为感到孤独或渴望亲密而进入婚外情。在受访者里,许多人对婚外情的态度是含糊的甚至是理解的,如“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如果女朋友或老婆不在身边,男人需要想办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对男的来说是很正常的”。这与传统的双重性标准是一样的:女性的性欲被严格控制和局限在婚姻内,而男性的性欲望和性需求则被认为是“自然”的,所以男性主动满足自己的性欲望,甚至在婚姻之外满足自己的性欲望具有文化上的合法性。

来源:

《男性妥协:中国的城乡迁移、家庭和性别》

蔡玉萍,彭铟旎


城乡迁移与年轻男性农民工的爱情||《男性妥协》读书笔记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