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23卫懿公好鹤亡国 齐桓公兴兵伐楚『东周列国志』
00、山言
今天是2022年2月6日,紫金历正月初六。从今天开始,我的演义复述系列中,采用的纪年会增加元始纪年。因为有粉丝反应,现行史料整理时多用西元纪年,而我只用共和纪年与现行史料对比时需要换算,很不方便。于是我想了一下,决定再添加一个元始纪年。元始是由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孝平帝设定的年号,虽然只实行了五年,但其有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元始元年与基督元年时间相当。这就很方便了,因为目前用西元表示夏历时,有一个不兼容的罢搁——就是夏历每年的岁尾究竟属于哪一年。例如,2022年的春节,大家都很清楚指的就是壬寅年春节;但2022年的腊月,指的究竟是辛丑年腊月还是壬寅年腊月,就缺乏共识了。但用元始纪年夏历就没有这个罢搁了,元始2022年无论是春节还是腊月,都是指的壬寅年。因此我准备在复述纪年中再添加一个元始纪年。
内心独白:其实这个反应问题的粉丝并不真实存在——我哪有这么多粉丝啊,尤其是这个系列的文章,阅读量基本上全是我平常赏玩文章时自我贡献的,我这样说只是要营造出一种粉丝很多的假象——就是我感觉查资料时有点不方便,正好前天因故想起以前看的一则关于王莽穿越“铁证”的文章,这才想起了此事,权衡之后就决定增添元始纪年。其实这个元始纪年并无官方背书,甚至历年来连代表提案都没有,这个元始纪年的概念是我自己附会上去的。
今天继续更新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书接上回CV15086699,本篇是第23章回,主要讲的是齐桓公霸业将成的故事。本篇概要如下:
①卫惠公当年两弑二兄,等其死后报应来了,其子卫懿公昏庸无道,因好鹤而亡国,被狄人所灭后,齐桓公带领诸侯重立卫国,而卫惠公的族裔则被彻底逐出卫国权利中心。而当年齐宣姜为赎罪,再醮嫁给卫国边缘人物公子硕,两人所生之子此时却反被接连拥立为君,真可谓是世事无常。
②狄人灭掉卫国后,又灭掉了邢国,又是齐桓公带领诸侯重建邢国。齐桓公的这两次兴灭举废,极大增强了其在诸侯中的威望,春秋霸业再进一步。
③蔡穆公将自己的妹妹嫁给齐桓公后,又在妹妹回娘家后转嫁给楚成王,齐桓公大怒,会盟诸侯,攻伐蔡国。
④随着楚国伐郑、蔡侯兄夺妹志等一系列事端后,齐楚这南北两大诸侯终于要碰一碰了,至此齐楚争锋开始,春秋即将决出第一位霸主。
01、卫侯好鹤
卫懿公,卫惠公之子,于周惠王九年(鲁庄公二十六年,卫懿公元年,齐桓公十八年,共和174年,元始前668年)继位,但可惜卫懿公昏庸无道。且其极喜白鹤,每每出行都要带上白鹤,还专门斥巨资给白鹤配备只有大夫才能坐的大轩车。其不仅赐封白鹤为“鹤将军”,还赐白鹤食士俸,而对于鹤中形鸣上品者更是赐食大夫俸,就连养鹤之人亦有俸禄。结果上行下效,很快卫国就有不少投机之人开始重金养鹤,他们等鹤成后进献卫侯,一旦被卫侯相中,立刻就能获得重赏。至此不仅卫侯自己,就是整个卫国也掀起了养鹤之风。卫国如此养鹤,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致使底层百姓生活艰难,常有饥冻之厄。
02、卫烝奔齐
卫国有公子烝,地位特殊,是曾经的卫后齐宣姜之子,但却非卫国正统血脉。原来昔年齐宣姜本应嫁给卫宣公之子——卫国储君急子——但不成想,卫宣公好色成性竟然看上了美貌的未来儿媳,用计半路换掉迎亲队伍,强娶霸占了齐宣姜,并斥巨资建高台金屋藏娇。而卫宣公虽抱得美人归,但却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担心未来储君急子继位会强烝齐宣姜。于是共和141年(元始前701年)卫宣公在病逝前与卫惠公合谋杀害急子。
共和142年(元始前700年)卫宣公薨逝,卫惠公成功继位。卫惠公为卫后齐宣姜的亲子,但奈何卫惠公得位不正。共和146年(元始前696年)卫人驱逐卫惠公,改立已故储君急子的亲弟公子黔牟为君。而齐国虽有心保护齐宣姜,但知道齐宣姜已犯卫国众怒,难以善了。于是就灵机一动,直接做主让齐宣姜再醮,嫁给黔牟的亲弟公子硕,这样卫君黔牟自不会再为难曾经的母后此时的弟妹齐宣姜了。后齐宣姜与公子硕生连生子女五人,而公子烝正是其中之一。
共和154年(元始前688年)卫惠公在齐国的帮助下复位,但复国后其与齐宣姜的关系就尴尬了——齐宣姜既是他亲妈又是其弟妹。而公子烝等人则既是卫惠公的侄儿女又是卫惠公同母异父的弟娣。而公子烝感觉自己在卫国的身份很尴尬,于是就找了个借口去齐国的母族家生活。而齐桓公也没有亏待这位远方老表,知道他的难处,就直接在齐国给他安排了一桩婚事,让他在齐国定居了。
03、北狄之患
大周北方有不少游牧部落,经常南下劫掠中原诸国,他们被中原人统称为北狄。而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名为獯鬻,在历史上可谓是颇有凶名,这一支在周时被称为猃狁,而它在汉时被称为匈奴。想当初周太王初立周国时,没少被獯鬻攻伐,直到文王兴周、武王一统后,周公北膺戎狄,北狄这才消停。可惜等到西周灭亡,平王东迁之后,北狄又开始活跃起来。而此时的獯鬻一族正为北狄大族。
北狄主听闻齐桓公援燕伐戎,兵锋极盛,于是决定和齐桓公掰掰手腕。周惠王十五年(鲁庄公三十二年,卫懿公七年,齐桓公二十四年,共和180年,元始前662年)北狄主亲率胡骑两万劫掠邢国。
邢国向齐国求援,齐桓公闻讯于周惠王十六年(鲁闵公元年,卫懿公八年,齐桓公二十五年,共和181年,元始前661年)带兵援助邢国。北狄不敌,但其利用自己的机动性,见好就收,暂避锋芒。撤兵后却改道攻伐卫国。
04、卫侯亲征
周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卫懿公九年,齐桓公二十六年,共和182年,元始前660年)冬十二月,北狄移兵伐卫,卫懿公听闻警讯大惊,立刻动员卫国百姓。可是百姓对卫侯早已离心,以致于响应者寥寥,而卫侯带起的养鹤风潮,也早已掏空了卫国的国库民财。更糟糕的是,军事疲敝已久,卫国此时已经无法再征召出一支能战之军。
卫侯大悔,于是命人撵走所用白鹤,向群臣百姓悔过,然后亲率勉强凑出的军队,前去抵抗北狄。卫军与北狄战于荥泽,果然大败。见大势已去,卫侯的左右力劝卫侯赶紧放下大旆(pei4),微服突围,以待东山再起。而卫懿公视左右言道:“孤宁一死,以谢百姓耳!”于是带领近卫向狄兵冲锋,最终壮烈殉国!
05、血腥逃亡
周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卫懿公九年,齐桓公二十六年,共和182年,元始前660年)冬十二月,卫国太史华龙滑与礼孔被狄人俘虏,本应被杀祭旗,但二人急中生智,说自己是太史,掌握着国家祭祀,要先让自己回去替北狄向神灵说项,否则北狄贸然灭卫,必会触怒众神,遭到报应。北狄主认为有理,就放了二人。
二人星夜疾驰,赶到卫国国都,此时卫国好不容易凑出的军队已经大多覆灭在外,如今国都中所剩大多只是一些老弱妇孺,实难守城。于是众人商议后决定举城逃亡,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血腥逃亡开始了。
当夜卫国权贵就开始出发,向东南逃亡,全城百姓看到后也开始跟着南下,但奈何马匹车辆等代步之物大多已被征召出战,国都中剩余的并不多,以致于大部分人只能徒步前行。而狄兵却是骑兵,速度极快,初时虽被虚言稳住,但后来反应过来,立刻派兵追杀,最终还是追上了队伍。就这样在北狄兵的衔尾追杀下,大量卫国百姓蒙难。
06、绝地逢生
周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卫懿公九年,齐桓公二十六年,共和182年,元始前660年)冬十二月,逃亡的队伍到达黄河之畔,众人看着滔滔河水,陷入了绝望。前有天堑后有追兵,似已无生还之机。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时宋桓公的援军终于赶到了对岸。为救难民,宋桓公命人星夜渡河。宋军驱散了追杀的北狄兵,并护卫幸存者前往曹邑。而齐桓公得到消息后立刻命公子无亏率甲士三千、车乘三百戍卫曹邑。至此卫都的逃亡队伍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但清点人数时却发现已只剩七百三十人,整整一都城之民,如今只余七百三十人,北狄之酷烈,由此可见一斑。
07、剖腹葬肝
周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卫懿公九年,齐桓公二十六年,共和182年,元始前660年)冬十二月,卫国大夫弘演,之前正出使他国,因此幸运的躲过了兵祸。但当其得知卫国罹难,而卫侯殉国,且死无葬身之地时,立刻星夜兼程返回卫国,并冒死直奔荥泽战场,以寻找卫侯尸首的下落。到达战场后忽见卫侯大旆,立刻开始就近细找,终于找到卫侯所穿侯服,但内中肉身已成一堆血肉。
弘演检视之后,见只有肝脏还是完好,恐卫君以不全之身入葬,难以化神永寿,于是等其向左右交代完身后事,就以刀剖己腹,凭最后一口气,坚持着亲手将卫侯之肝纳于腹中,之后才带着一丝欣慰安心的去了。左右强忍悲痛,将弘演掩埋,暗做标记,记清位置后,离开战场返回后方,决定待新君继位后再告知此事。
【山言】关于此事的出处可参见《吕氏春秋·忠廉》。
08、新君再薨
周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卫懿公九年,齐桓公二十六年,共和182年,元始前660年)冬十二月,逃到曹邑的卫国权贵中有一人名为申,也是齐宣姜再醮后,与公子硕所生。于是众人决定拥立公子申继位,是为卫戴公。但可惜一路上的生死逃亡,早已使公子申身心俱疲,而此时卫国百废待兴,政事繁重,以致于卫戴公继位没几日就薨逝了。
此时卫国群龙无首,而就在众人焦急之时忽然想到,远在齐国还有一名公子适合继位,此人正是公子烝。于是卫国派遣使者前往齐国。齐桓公听闻之后,立刻赠予公子烝马匹金帛器具及诸侯之服,还准备了大量的粮食牲畜木料让其一同带去卫国。之后派兵护送公子烝前往曹邑继位;而公子烝夫妇出发前,齐桓公又特意将鱼轩大车以及华美布锦作为嫁妆,赠送给公子烝所娶之齐女,并按远嫁宗室之女的礼节送别车队。
09、国正未艾
周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卫懿公九年,齐桓公二十六年,共和182年,元始前660年)冬十二月,公子烝夫妇到达曹邑,此时北狄兵已退,于是公子烝继位,是为卫文公。而大夫弘演的心腹见新君已定,立刻前往拜见,详述弘演遗言。众人大恸,卫文公立刻带群臣,前往荧泽收敛。之后为二君发丧,诸侯亦携重礼作为吊赙赠予卫国。
大夫弘演对卫侯之忠,令世人敬服。于是卫文公不仅追封弘演,并破格录其子为大夫。齐桓公听闻此事亦是深有感触,叹服道:“无道之君,亦有忠臣如此者乎?其国正为艾也!”
10、邢国告急
周惠王十八年(鲁僖公元年,卫文公元年,齐桓公二十七年,共和183年,元始前659年)正月,齐桓公正与管仲商议卫国重建事宜,忽得急报,北狄从卫国撤兵后又转向攻伐邢国,邢国难支,告急求援。于是齐侯立刻传檄诸侯,合兵援邢。齐、宋、曹三军先到,屯兵于聂北。
北狄闻讯立刻加急攻城,但此时的齐侯却打起了小算盘,认为攻城之时援救,北狄兵锋正盛,援军损失大,且邢城未破,援军功劳不显;而若等到北狄破城,狄军必疲,且狄兵获大量财物,斗志必损,此时己方再出兵,不仅损失小,而且邢人在生死危难的绝望之中,忽然绝处逢生必对援军感恩戴德,此所谓力省而功多。于是齐侯便以其他诸侯援军未到为由,暂缓援救。
这应该是之前两场战争使齐桓公洞察了人性,进而变得冷血:共和181年(元始前661年),齐桓公及时援救了邢国,虽然获得了感谢但也就仅此而已;但等到共和182年(元始前660年),齐国援救卫国时,齐桓公是等到卫都城破后才闻讯出兵,到达时北狄已开始撤退,齐军只用帮助卫国戍卫曹邑即可,省事又省力。但卫国难民反而对齐国感激涕零。毕竟对于那些刚刚脱离生死绝境的卫国难民来说,正当他们因缺少武装力量而担心再被北狄袭击时,齐军如神兵天降般到来并尽力提供保护。这些忽然获得安全感的卫人对齐侯自然就不止是感谢,甚至是感恩戴德。至于那些死去的卫国百姓,尸体是没有情绪的。齐桓公这位未来的春秋霸主成长了,但也冷血了,也许这就是称霸的必经之路——获得一颗俯视众生的霸主之心,为成霸业纵万千人枉死亦在所不惜。
11、邢迁如归
周惠王十八年(鲁僖公元年,卫文公元年,齐桓公二十七年,共和183年,元始前659年),事态和人性也的确如预料的一般。邢国破,难民向联军方向逃亡。齐侯闻讯后,立刻拔寨进军。北狄收获颇丰,立刻见好就收,根本无心恋战。联军没有费力就驱逐走了北狄军。不过北狄走前还不忘在邢都放了一把火,等到联军赶到时,邢都已成废墟。
于是齐桓公与诸侯以及邢国权贵商议,最终决定在夷仪筑新城。于是援军立刻就地转为建筑队,在夷仪进行版筑作业。等到夷仪建城之后,齐桓公又大手一挥,从齐国调集大量的牛马粟帛全部赠送给邢国。邢国君臣百姓对齐桓公的慷慨解囊雪中送炭之行是感恩涕零。同年夏六月,邢国的君臣百姓欢天喜地的住进了新都邑,就如同回归故国一般。
12、卫国忘亡
周惠王十八年(鲁僖公元年,卫文公元年,齐桓公二十七年,共和183年,元始前659年),齐桓公此次援邢可谓获利颇丰,只花了一些浮财就获得了一整个诸侯国的民望。于是齐桓公决定故技重施,带领联军为卫国建新都。之后齐桓公作为盟主命令联军兵士携带畚锸等土工作业工具,前往卫国援建新城。
诸侯联军到达卫国,卫文公闻讯出郭相迎。见面寒暄之后桓公就与诸侯商议建都之事。最后决定在楚丘建新都。而由于原卫都之民死伤太大,只余730人,根本撑不起一座国都,于是卫国调周边共邑与滕邑的居民,以十抽三,得五千人,作为卫都居民。
之后援军立刻开始建设新都城,所需物资由齐桓公负责筹备。终于在周惠王十九年(鲁僖公二年,卫文公二年,齐桓公二十八年,共和184年,元始前658年)春,楚丘新都建成,卫国朝庙重立,命名为“封卫”意为重建卫国。卫国上下因家园重建,自然是欢天喜地。复国以来一直萦绕在卫人心中的亡国之痛终于可以暂消。而卫人对于齐桓公的仗义出手、解民倒悬之举更是感激不已。于是卫人作《卫风·木瓜》以谢齐桓公再造之恩。
【山喦】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音位)之车马器服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君臣相和之诗。而朱熹之后一般认为这是男女求偶诗,甚至考据认为此诗可能描述的是女倒追男的情景。)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3、楚王伐郑
楚成王此时任用斗谷於菟,使楚国大治。闻说齐桓霸业将成,心有不服,欲与齐桓争霸。于是问策于群臣。群臣谏言,欲与齐争霸,必图中原,而郑国为中原屏障,若欲图中原,必先得郑。
周惠王十八年(鲁僖公元年,郑文公十四年,齐桓公二十七年,共和183年,元始前659年)秋,成王派遣大夫斗章伐郑。郑文公听闻楚国发兵伐郑,立刻使人向齐国告急。齐侯闻之大怒,传檄诸侯于同年八月在柽地会盟商议援郑之事。楚将斗章听说此事,大惊,恐被围殴,开始带兵撤退。楚成王大怒,派大夫斗廉携带楚王佩剑,前去监军,并暗嘱事宜——若斗章畏战,就斩其首,取而代之,掌军后继续伐郑。
斗廉乃斗章的亲戚,不欲残杀同族。于是将楚王暗嘱之事和盘托出,斗章大惊,忙问对策。于是斗廉让斗章立刻重新返回郑国,继续伐郑,只要能立战功,回去就可以有所交代。
周惠王十九年(鲁僖公二年,郑文公十五年,齐桓公二十八年,共和184年,元始前658年),斗章带兵折返,再伐郑国。也是天佑斗章,刚到郑界,就遇到楚国退兵后前来慰问视察边疆军士的郑国大夫聃伯,然后没有任何悬念,大夫聃伯被活捉。而闻讯仓促组织起来前去应战援救的郑军也被楚军以逸待劳,大败而归。然后斗章就带着大夫聃伯兴高采烈的回国复命。见了楚王只说自己是使用虚实诱敌之计,并非怯战。而楚成王见俘虏了郑国大夫,也就没有再追究。但要求斗章与斗廉整顿兵马后再次伐郑。
14、齐楚争霸
周惠王二十年(鲁僖公三年,郑文公十六年,齐桓公二十九年,共和185年,元始前657年),楚国再次伐郑,郑文公欲投降楚国,被群臣谏止,认为齐国去年为援救郑国而劳心劳力,如今直接朝楚背齐,必为诸侯所弃。于是郑文公再次命人前去齐国求援。
于是齐桓公立刻与管仲商议对策。毕竟共和183年(元始前659年)八月,齐桓公于柽地会盟诸侯以援郑,然后楚军跑了。等到诸侯停止援救后,楚军又杀了个回马枪,还俘虏了郑国大夫。因此齐侯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很头疼。
管仲对曰:“齐侯如今救燕存鲁,城邢封卫。恩德加于百姓,大义布于诸侯。此时齐国已可以合诸侯之兵以攘夷,因此如今齐国完全可以大合诸侯以伐荆楚。”
齐桓公大喜,忙问第一步应该怎么做。管仲对曰:“蔡国背叛齐国,投靠楚国,还恶毒羞辱君上,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且蔡楚接壤,不如先伐蔡,蔡国被灭后,再携大胜之势兵威楚国!”
15、蔡姬如楚
管仲此言,立刻勾起了齐桓公今年遇到的一件伤心事……
周惠王二十年(鲁僖公三年,蔡穆公十八年,郑文公十六年,齐桓公二十九年,共和185年,元始前657年),齐桓公与其夫人蔡姬在莲池游玩,蔡姬意外发现堂堂中原霸主竟然是一个怕水的旱鸭子,一时玩闹心起,就故意颠簸小船吓唬齐侯。齐桓公因此而丢丑,结果面子上挂不住,于是就让人将蔡姬送回娘家自我反省。本来齐桓公对蔡姬还是很喜爱的,只是让蔡姬反省几天,吃个教训,振振夫纲。之后预想的剧情是蔡姬思过反省,然后恳求齐侯,这样齐侯有了面子,也有了台阶,最后顺势再接回来就行了。
但奈何,蔡姬的娘家并不是一般家庭,蔡姬乃是蔡穆公的亲妹妹,虽然蔡国比齐国弱,但两君皆是同阶侯爵。蔡穆公一看只因这么点小事,就将自己的妹妹撵回娘家,以后别人还怎么看自己的妹妹。看着妹妹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蔡侯大怒,立刻绝齐通楚不说,还将蔡姬嫁给楚成王,成心要恶心齐桓公。齐侯闻讯自然是又惊又怒,毕竟其和蔡姬并未断绝夫妻关系,被蔡穆公这么一搞,那成什么事了,搞环保也不是这么一个搞法!
……此时管仲再次提起此事,齐桓公自然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立刻同意了管仲制定的南讨计划。
16、八君破蔡
周惠王二十年(鲁僖公三年,蔡穆公十八年,郑文公十六年,齐桓公二十九年,共和185年,元始前657年)秋,齐侯召集诸侯到阳谷盟会,共商讨蔡伐楚之事。鲁国因为此时正因庆父哀姜之事,与邾、莒两国有嫌隙,因此没有到会。齐桓公知道后派人到鲁国前去说和。于是同年冬,鲁国派遣季友到齐国谢罪,并主动请战。齐侯大喜,与诸侯商定,明年正月诸侯带兵在蔡国首都上蔡合兵。
周惠王二十一年(鲁僖公四年,蔡穆公十九年,郑文公十七年,齐桓公三十年,曹昭公六年,许穆公四十二年,宋桓公二十六年,陈宣公三十七年,卫文公四年,楚成王十六年,共和186年,元始前656年)正月,齐侯、宋公、鲁侯、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八君各率本部兵马齐攻蔡国。蔡军寡不敌众,一触即溃。蔡穆公只得带领家小趁夜出奔楚国,向楚国求援示警。之后八君带各自兵马在上蔡盟会,以商量后续伐楚之事。
同年夏,许穆公此时年事已高,因此在会盟时,油尽灯枯,撒手人寰。诸侯暂停三日,为其发丧,因此次伐楚名义上是为周惠王伐楚,因此许穆公属于死王事,故虽为男爵,但齐侯代周天子准其加两级,以侯爵之礼下葬。
【山喦】关于此战蔡穆公的下场,原著说是蔡穆公买通齐国佞臣竖貂,得知情报然后逃到楚国避难。《左传》上没有点明蔡穆公此战的下场;但《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上明确记载“齐桓公怒,伐蔡;蔡溃,遂虏缪侯,南至楚邵陵。已而诸侯为蔡谢齐,齐侯归蔡侯。二十九年,缪侯卒,子庄侯甲午立。”即蔡穆公被齐桓公擒获,知道诸侯会盟召陵后,才放出来(蔡穆公在史记上作蔡缪侯)。
17、屈完使师
周惠王二十一年(鲁僖公四年,蔡穆公十九年,郑文公十七年,齐桓公三十年,曹昭公六年,许穆公四十二年,宋桓公二十六年,陈宣公三十七年,卫文公四年,楚成王十六年,共和186年,元始前656年),楚成王听闻中原诸侯即将伐楚,果然命斗章撤回了伐郑的大军,郑国之围自解。楚成王秣兵历马准备大战,不过面对中原霸主齐桓公,其并没有很充足的底气,于是派遣楚国大夫屈完出使中原联盟,以摸清对方虚实。
屈完在诸侯联军的必经之路上等候。联军刚到楚界就见到了屈完,屈完以楚使身份求见齐桓公。管仲为防止屈完摸清联军虚实,拒绝屈完的要求,而是自己乘车出队,与屈完相见,问其意图。
屈完诘问道:“君处北海,吾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对曰:“昔周成王封吾先君姜太公于齐,又使召康公赐之命,辞曰——‘五侯九伯,汝世掌征伐,以夹辅周室。其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凡有不共王职,汝勿赦宥。’而你楚国地处南荆,本应每年进贡周王室包茅以助王祭缩酒。但你们不仅拒绝进贡,当年周昭王南征问罪,竟然被害,如此大罪,你竟然来问我们讨伐你的原因?”
屈完听后忿忿道:“周失其道,以致朝贡废缺,拒绝朝贡的诸侯多了去了,又不是只有我们一家;不过此事我们确实理亏,我回去就让吾君重贡包茅以助王祭。至于周昭王南征身死之事,这是其用胶舟渡河的缘故,你应该问责水滨,这和我们楚国可没有关系。”
18、齐楚对峙
周惠王二十一年(鲁僖公四年,蔡穆公十九年,郑文公十七年,齐桓公三十年,曹昭公六年,许穆公四十二年,宋桓公二十六年,陈宣公三十七年,卫文公四年,楚成王十六年,共和186年,元始前656年),联军与楚国双方交换完意见后,屈完驱车回楚国复命;而管仲也返回向齐侯禀报。管仲说:“楚人倔强,不能以口舌屈之,我们应该继续进军,以兵锋逼之。”于是齐侯传令,诸侯联军开拔至陉山驻扎。诸侯进谏,陉山距离汉水已经不远了,应该一鼓作气,渡过汉水,与楚军决一死战。
管仲向诸侯解释道,此时楚王派使者前来,说明他已经知道了我们的战略意图是伐楚,那他必已经在汉水对岸准备好了军队,就等着我们渡河,好半渡而击。派使者来,只是担心我们实力太强,想先行摸清虚实,否则楚使就没有这么好说话了。因此,我们只用驻扎在陉山与楚军隔水对峙,以兵锋迫之即可。若所料不错,不久楚国会再派使者,到时局势就会明朗,是战是和,联军皆可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