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常识|想象力消费

2023-10-26 15:32 作者:文思不冻电影考研  | 我要投稿


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想象力消费”这一命题由2015年陈旭光学者在电影《九层妖塔》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想象力消费”是对电影产业现状和新文化症候的综合性思考,呼唤着一种阅读、理解以及阐释当代电影产业的新模式,是建构中国电影学派和电影工业美学的有机组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民族性本土化的电影理论,同时也深度贴合了网络时代影视批评“务实”和当下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具有立足于本土的问题意识,创新了电影批评方法和研究范式


想象力消费理论是构建“中国学派”“中国话语”的一次努力与尝试,是针对理论“阐释危机”的范式创新和理论突围。想象力消费理论建构秉承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学术理念,坚守务实精神和实践理性原则,不仅为幻想类电影批评实践提供理论视域、观念引领与方法论,还聚焦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文化,力图在大众文化、青年文化等领域达成一种“新启蒙”价值传达。



缘起

trace to the source


一、萌芽阶段


2012年陈旭光学者在《“超验”、“经验”、制片机制与类型化———对当下中国电影突围的几点思考》(以及和吴言动合著的《关于中国电影想象力缺失问题的思考》两篇文章中,指出了“中国电影想象力缺失”的问题,并阐述了好莱坞幻想类电影的几种想象力模式,指出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想象力的充沛和类型电影的依托,而国产电影的创作受制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语境,难以满足在美国电影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年轻受众对“想象力电影”的强烈需求。


陈旭光在中美电影的差异化对比之下,反思和批判国产电影想象力的“缺席”中呼吁关注电影想象力的问题。这一思考,是对“假定性美学”的理论延伸,也是当代中国学者立足于电影发展现状的担忧与思索,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用主义精神。



二、正式提出


2015年11月1日,在“电影《九层妖塔》暨中国奇幻类电影的探索与前景”的学术研讨会中,陈旭光首次提出了“想象力消费”的概念,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电影产业现状和新文化症候的综合性思考,玄幻、魔幻类电影横空出世,背后反映着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逻辑与时代症候,“想象力消费”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帮助解读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逻辑和时代症候的方法与路径,当代年轻观众对于奇观性、架空性的奇幻、魔幻类电影抱有浓厚的兴趣,对电影产生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对电影想象力的消费。



特点

characteristic


(1)电影心理学的延伸


“想象力消费”理论的学术资源非常丰富,但与电影工业美学有所不同。它是电影心理学研究的延伸与拓展。作为电影生产文本的学术话语和阐释框架,电影想象力问题是在互联网语境中,在一个新媒介与跨媒介的媒介融合时代中凸显出来的。


在中国电影“想象力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关于“想象力消费”的理论思考和体系建构,旨在通过艺术话语方式研究和理论融合创新,建构一种互联网时代的研究框架,并围绕电影创作创意想象、视听奇观和文本世界的想象呈现等,既贯通想象力美学与想象力消费,也借助想象力问题去重新理解和思考影像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演进轨迹。通过对艺术学与经济学两大学科领域的跨越与融通,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有助于推动中国科幻、玄幻、魔幻、影游融合等幻想类、“想象力消费”型电影的艺术生产与产业发展。



(2)以人为本


想象力消费理论也源于电影生产实践的新变化,是对近年呈现“崛起”之势的中国科幻、奇幻、影游融合类新作品的关注,与电影生产实践、产业/文化格局的新变化有直接关系。而新作品的背后,隐含的是想象力消费理论对“人主体”的重视,以及对大众文化尤其是作为青年亚文化主体的青年一代的关注与重视


想象力消费理论力图剖析幻想类作品即想象力消费行为背后的青年文化性,及此种文化消费的心理基础、思维方式;力图剖析梦幻或沉浸的美学体验,视觉奇观想象的技术赋能;力图探索“符号消费”与“金融消费”的关系;尝试发掘想象力消费对于文化的现代转化与文化融合功能。在此过程中,想象力消费理论建构既立足本土,也开放理论视野,具有现实针对性与务实性,又保持宽容、多元品性



(3)知行合一、容纳中西


想象力消费理论之建构过程贯通立足经验、知行合一的务实原则暨“中国智慧”,也秉有中国电影学派建设的自觉努力—“整合产业发展与文化价值建构”“汇聚历史传统与现实经验”。


想象力消费在建构过程中秉有开放的胸怀,实施一种“拿来主义”的策略,比如吸取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和约翰·菲斯克“两种经济”理论、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等,想象力消费理论的构建是立足本土又容纳中西、“为我拿来”的过程,并且在建构过程中有清醒的“理论危机”意识,力图回归青年大众,回归社会与生产现实,力图为一批也许暂时在社会文化中不占主流地位的影视作品找到应有的文化定位、美学归属和理论阐释空间。



内涵

connotation


陈旭光在《论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想象力消费”》一文中,阐释了“想象力消费”的概念内涵:


受众(包括读者、观众、用户、玩家)对于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的艺术欣赏和文化消费的巨大需求。”并指出艺术理论或文学理论中的想象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依托于艺术家的主体经验,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为原型。


“想象力消费”是在互联网新媒介时代语境下,一种具有假定性、架空式、超现实的想象。在此基础陈旭光进一步指出了“想象力消费”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经济功能以及意识形态功能。



想象力作品的视觉奇观和虚拟性正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来满足观众的想象和消费需求。在高度市场经济化之下,“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有着巨大的票房收益,并促进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想象力作品不仅仅是被消费的物,它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拥有符号价值和文化意义,它在被消费的过程中产生意义和快感,年轻观众甚至对原文本进行臆想式“再编码”,产生了新的文本与亚文化,以此完成了青年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因此“想象力消费”更是一种艺术消费与文化经济消费。



如今,“想象力消费”的理论框架基本成熟,并且从艺术欣赏、电影经济、意识形态再生产进行了理论阐释,理论路径不局限于艺术美学层面的分析,还延伸到了电影经济学、电影社会学和其他文化层面,不停地开拓了学术疆土。“想象力消费”命题的提出,开启了电影学学科对电影想象力、电影经济消费、媒介融合等多层面、多方位的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的视野,丰富了电影学研究的理论资源,也呼唤着一种阅读、理解以及阐释当代电影产业的新模式,提供了阅读当代电影现状的新方法。


内容参考:

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文化批评的延伸或转向:陈旭光

电影“想象力消费”研究理论述评——缘起、现状与展望:刘强1赵世城2

“想象力消费”理论建构的省思与属望:陈旭光1,2张明浩3

作为共同体的“想象力消费”与现实逻辑:薛精华



影史常识|想象力消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