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留学生未来价值会不会暴跌?

近日,一位知乎网友表示很迷茫!让他困惑的问题是——留学生未来价值会不会暴跌?
有这种困惑的原因是:
因为开学后这名网友会在美国开始本科生活,所学专业是经济学,所在学校排名是全美前40。
但这位网友因为看到现在关于美国政策上对中国留学生的限制,国内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开始对未来发愁...
并且这位知乎网友已经不期待留学生溢价了,虽然从美高开始的留学生活使这位知乎网友整个人成长了很多,但是时代变化太快,所以对他来说现在有些迷茫。
因此这位知乎网友把他的问题发了出来,同时很多知乎网友对这个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转载自知乎网友昵称@Dr Jupiter:
不请自来,长期美国学习经历。
答案:会。因为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增多的人不是以前顶尖的学霸,而是可能在国内读书一般的人出国为了混一个高等文凭。
所以平均值来说,会越来越跌价。
对于顶尖的学霸,各种牛学校的牛人,在国外知名院校就读所达到的学术高度,可能在国内几十年都未必能达到。
在科技领域上,尽管我们一直在进步,美国对咱们有绝对优势(大部分领域),西欧对我们有部分绝对优势,这个优势在逐步缩小,但超越尚需时日,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事实。
个人未来价值取决于付出。
在美国,即便是名校也有70%-80%留学生处在一个混日子混毕业的状态,根本没有利用好国外大学特有的资源、课外实习或研究的机会、课后与教授互动接触的机会,这些都是锻炼个人能力的机会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那这些人即便是名校出来竞争力也是欠佳的,更何况和国内毕业生比不接地气。
最近留学圈竟流行带着翻译软件上课的,并振振有词说为了学得更好,费解…这类恐怕在语言上也缺乏优势吧~
总而言之,出去泡个洋澡回来都能成香饽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留学或不留学,现在更加看重个人能力…在个人能力过硬基础上,国外名校文凭有加分。

转载知乎网友昵称@包包宇:
利益相关,我是中流985转学50左右美本。
我觉得你的出发点有点问题,如果留学是单纯的为了去国外排名更高的大学获得文凭,那很多答主也说了,如果你要回国,其实文凭认可度普通985和top50-30其实差别是不大的。
但是对于我来说,如果今年条件允许我还是希望出去,因为我觉得我在国内的这个学校这个专业进行学习,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这里不展开叙述,我的国内学校绝不算差,但教学方式和转专业相关问题上确实有一些问题。
所以我觉得留学更多的是对于提升自己的一场押注,赌博。而不是认为进了某top就可以高枕无忧。
这些年来很多转学生,留学生认为从985转学到top50,甚至直接读美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亏,绝不是因为top50的名头比985更好用,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溢价,光环。
而是他们真的认为即使放弃国内的985,即使在文凭上没有优势,在那些top大学留学能让自己变得比在国内985更加优秀。
当然,国外大学的确不那么内卷,资源更丰富,也需要留学生更加自律,更加学会争取。
因为你的身边可能会有一些吃喝玩乐的二代,一些种族歧视的外国人等等,对于普通家庭的留学生而言,稍微堕落就可能万劫不复。
但是我觉得,留学生的价值绝不会局限于某个国家对于另一个国家大学的认可度,我们真的是因为觉得去了以后,能够获得比国内大学更好的成长,能够弥补留学的成本,才去的。
所以说即使以后回国,国内对国外大学认可度进一步降低,我也不在乎,因为那时候的我,肯定比在国内的我更加优秀,更加有底气。
这才是我认识的大部分留学生的出发点。
转载知乎网友昵称@gooooooosse:
利益相关:海归博士,只说海归。
答案:会,并且已经暴跌。(不信看看各省这两年给海归博士的人才引进政策变化)
回答一下原因:
1、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终归是要给单位创造价值的,海归并不等于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曾听某位国企大领导抱怨过:单位里找来的海归,一份文件都写不好,不自愿加班,事儿还倍儿多,不听领导话,不好用。
在外留学,无论你essay, assignment写了多少,托福雅思考了多少高分,这些东西终究是为了海外培养体系构建的,并不适用于国内。
很多海归连一份简单的中文文件都不会写,格式都不知道怎么编排,更不懂得国内职场的各种规则。
所以我一直建议身边的小留学生们:出去了,就尽量在国外工作留下。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在如今海归已经遍地走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如今更在意求职者能给自身创造多少价值。
你在海外学的一身本领就算是屠龙之术,回国也未必能比得过土鳖会杀鸡。
更何况很多小留学生,小小年纪就脱离了国内的环境,回国以后适应职场和国内社会现实的能力,可想而知。
2、大学排名与毕业生质量并无直接关系。
很多留学生,尤其是本科,授课型硕士毕业生,被国内HR灰头土脸一顿拒后,最常说的就是:我在国外大学QS, Times, US news排名多少多少,北美校友会多么多么强大。
我又要得罪很多人了,但必须告诉大家一个常识:大学排名和本科硕士的质量没有直接关系。
现在通行的几个榜单中,大学排名是多种因素加权而获得的,其中本科生教育质量权重并不大,更大的权重是科研成果,也就是我在别的回答里提到过的,大学里,科研是主业,教学是副业。
对于本科生而言,这个排名其实和你,有那么点关系,但关系不是很直接。
你的学校的强大,并不等于你的强大。
更不等于你能把学校排名立即变现。楼上很多人已经提到过,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教育发达成熟后,更倾向于本地生源。
3、海归筛选成本太大,更容易被拒。
国内如今985,211,C9,第一学历一刀切几乎已为众人所知,无论你实力多么强大,本科学历不在榜单之内,很多简历连投都投不进去。
对第一学历有严格要求的职位,往往职位的难度和技术含量并不高。
简历投递者众多,而录取名额少,精准考察筛选成本太大,那么只能采用一些粗暴快捷,相对准确度高的方法一刀切,快速筛选求职者。
而高考/考研两次筛选,就几乎成了最完美的利刃,一刀切,就可以实现快速筛选的目的。
在曾经海归还是极少数的时候,海归本身的身份就是一刀切的利刃:出过国的,要么是拿奖学金的精英学霸,要么是家里有关系资源的,至少也是喝过洋墨水,会说洋文,见多识广,公司里招几个海归倍儿有面子的。
但如今,伴随着海归人数激增,留学门槛不断降低,英语普及,这把刀不好用了、尤其对于没参加过国内统一考试的小留学生。
不得不承认:录取海外名校的,既有国内中学的尖子生,也有一些高考未必能成功的普通学生。
国外大学排名各异,普遍承认的榜单就有3,4个,TOP100的学校起码得有200多所。还有各种留学生人数相对很少的“名校”。
没有这种一刀切的标准,就没有办法适应国内当下这种一刀切的招聘:
985,211,C9,30,35岁以下,党员……
HR大脑不是电脑硬盘,没那么多存储容量记忆大学排名。一些所谓没听过的名校,几年才来一个应聘者,贸然招收,实在没有底气。
曾经海归找工作容易,是因为彼时经济形势好,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海归稀缺。
有钱的公司招几个海归,处理点国际业务,说几句洋文,当花瓶摆着;又正值外企在中国如日中天的时候,海归身份也是备受外企青睐。如今的经济形势,海归人数众多。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倾向于面对现实,尽可能地降低用人成本;而外企在中国,也是节节败退,缩招裁员,甚至整体撤出。
好好想想,问一问自己,留学回国之后,你真的确保在职场上就能创造出比国内同龄人更大的价值吗?你真是钱学森那个水平么?
本篇部分内容来自知乎网友:@Dr Jupiter、@包包宇、@gooooooosse排名不分先后。对文中以上的回答者能够授权ForeignDaily,我们在此深表感谢;
注:文中引用回答以全部和作者取得转载授权。
封面图:Photo by Antenna on Unsplash